第六百零二章 常敗的皇帝

字數:1629   加入書籤

A+A-




    官渡一戰,袁紹大敗而回,自己憂憤而死,單留下了幾名互相不服的兒子,使得袁氏空有四州之地而無法形成合力抵擋曹操,最終袁氏一族不但失國,更是幾乎遭到滅族的待遇,成年男子俱死難,隻留下一堆老弱孤寡。
    而淝水之戰,不但成就了謝玄、謝安、謝石等人的威名,覆滅了前秦之主苻堅統一天下的夢想,使得天下未能一統,之後形成了南北朝劃江而治的局麵,最後拓跋珪建立北魏,後來宇文氏勢大,宇文覺在宇文護的擁立下接受了西魏(北魏後來分裂成東魏和西魏)恭帝的禪讓,建立了北周政權。
    之後才有了楊堅重複曆史,讓北周最後一任皇帝(周靜帝宇文闡)禪位給自己,建立了隋朝政權,然後才有了楊堅命楊廣南渡長江攻占陳朝,抓獲了陳後主陳叔寶,統一了天下,開啟了隋唐曆史。
    這兩個經典的例子,無不向後世所有人清清楚楚陳述了戰爭的殘酷性,一次戰敗不但滅國,通常還要身死族滅,若非堅毅雄主有一爭天下之心,後世諸人基本都不會咬牙堅持發動戰爭的。
    故此自隋以後,曆代開國皇朝,雖雲都是經曆亂世方有大治,但是鮮有如東漢末年一樣多方混戰,一般都是兩三方大勢力角逐天下,其餘割據勢力都是看準一方勢大就投效,很少再發生東漢末年那麽多割據勢力被攻伐至死都不願投降的了。
    然而曆史最奇妙的事情就是,既有一次戰敗就使得麾下勢力分崩離析、一蹶不振的例子,但是也有就算戰敗主力大半葬送,勢力依然不散,更能重整旗鼓再次逐鹿天下的例子。
    曆史上最出名的這種例子就有三個,而無巧不巧的卻是,這三個例子都是發生在漢朝時期的,那就是劉邦、曹操和劉備了。
    劉邦就不用說了,其他皇帝開國要麽是英明神武,政治超群,得到朝中上下擁護,用政治手段逼得前朝皇帝禪讓帝位,如司馬炎、楊堅、趙匡胤;要麽就是戰神開掛,一路領軍高歌猛進,節節勝利取得天下,如劉秀、李世民、朱元璋。
    但是劉邦兩者都不是,他是出名的“流氓皇帝”,市井出身,在秦朝裏麵隻混到亭長階級,政治上毫無根基可言,打仗的才能更是欠奉,別人是“常勝的皇帝”,他卻是失敗的常客,在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劉邦每次對上項羽基本上都是失敗收場,要麽就是先勝後敗,要麽就是一敗再敗。
    就是在這樣一次次失敗的過程中,劉邦打仗的本事沒有顯著增長,反倒是逃跑的本事成為了天下一絕,每次不管項羽如何大勝,他都能全須全尾地保全自身回到自己的領地,難怪後世光榮製作的《三國誌》遊戲裏麵,劉邦的特技就是“天命”(不會戰死、被俘、負傷),可謂是完完全全“打不死的小強”。
    而且最離奇的就是,不管劉邦如何戰敗,是屢敗屢戰還是屢戰屢敗都好,漢國的實力依然是越發壯大,劉邦所領部隊如西方神話傳說的“九頭蛇海德拉”一般,怎麽打也死不了,緊緊纏著項羽所部,使得漢國的大後方關中和益州地方不受影響,能夠源源不斷地輸送兵員和物資到前方。
    在劉邦以自己的生命為誘餌,吸引著項羽對他死命追擊的同時,韓信、英布、彭越這些地區司令,分別攻略項羽的屬地或是其同盟勢力,最後使得項羽勢力日漸衰弱,兵敗於垓下,自刎於烏江,一代霸王殞命,大漢得以建立。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co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