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章 周將軍成名之戰
字數:1839 加入書籤
劉邦之後,就再無主力被殲而可再興的事例了,反而是一敗而亡的事例倒有幾個,例如漢景帝時候的七國之亂和劉秀挑大梁的昆陽之戰。
漢景帝登基之後,在名臣晁錯的勸說之下,準備開始削藩,也就是對自漢高祖以來就分封的劉姓諸侯動手,以解決地方對中央的威脅。
後來晁錯果真尋到了數個諸侯王的錯處,在漢景帝的授意之下,削減了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昂的封地,並密鑼緊鼓準備對當時全國勢力最大的諸侯王吳王劉濞動手。
吳王劉濞畢竟是當時勢力最大的諸侯王,早就聽到了風聲,於是與膠西王劉昂相約謀反,約定推翻漢景帝之後與其平分天下,然後雙方又各自聯絡與自己相熟的諸侯王,隨時準備起兵。
不久之後,漢景帝果然降詔削奪吳王劉濞的豫章郡、會稽郡,詔令剛傳到吳國,吳王劉濞就立刻發動,先是將國中忠於漢景帝的官員全部殺掉,然後聯合串通好的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六國的諸侯王起兵反叛。
吳王劉濞背水一戰,拚盡全力,將封國內14歲以上、60歲以下的男子全部征募入伍,組織起三十萬兵馬,並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名義,舉兵西向。
由於吳王劉濞早有預謀,漢景帝沒有預料到七名諸侯王竟然會聯合起兵作亂,於是七國聯軍進展十分順利,漢景帝緊急與晁錯、袁盎等人商議對策。
晁錯一力主張武力鎮壓,建議漢景帝禦駕親征,他負責領兵鎮守長安,但是曾經做過吳國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獻策誅殺晁錯,滿足叛軍“清君側”的要求以換取他們退兵。
漢景帝再三權衡,采納了袁盎這個相對成本較低的計策,封袁盎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裝,出使吳國以達成勸退七國兵馬的目的。
袁盎出使十數日後,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漢景帝逼於內外壓力,最後將晁錯腰斬於東市。
隻是晁錯雖死,七國之兵卻沒有罷兵的跡象,反而認為漢景帝軟弱可欺,劉濞幹脆自稱東帝,與西漢政權分庭抗禮,拒見袁盎。
這種情況之下,景帝這才下決心武力鎮壓叛亂,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位將軍抵禦吳楚聯軍,派曲周侯酈寄領兵攻打趙國、欒布攻擊齊地諸叛國,並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視齊、趙的動向。
如此一來,整場七國之亂的焦點就集中於周亞夫能否擊敗吳楚聯軍這件事上麵了,而周亞夫也充分表現出名將之姿。
其趁著吳楚聯軍攻打梁國(梁王劉武,乃是漢景帝劉啟同父同母的兄弟,故此沒有參與到這場七國之亂中。)的時候,利用梁王軍隊拖住吳、楚主力,尋找時機切斷對方補給,然後伺機擊潰叛軍。
最終吳楚聯軍無法突破梁軍防守,向西進犯長安,隻能轉而攻向周亞夫的軍隊,周亞夫堅守壁壘,不肯與戰,私下卻趁機輕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蘇洪澤境),斷絕了叛軍的糧道。
吳軍斷糧,士兵饑餓,幾次挑戰未果,於是夜裏襲擊周亞夫軍營,佯攻東南麵,周亞夫命令於西北麵守備,吳兵果然從西北強攻,未能攻破,吳兵大敗,士兵多半餓死或投降走散,周亞夫率軍追擊,大破吳、楚聯軍。
吳楚大軍一去,吳王、楚王很快就伏誅了,跟隨其起兵的諸多諸侯王也相繼被漢軍擊破,不是伏法被誅,就是自殺身亡,僅有濟北王劉誌被脅迫參與叛亂,後堅守不發兵,所以赦而未殺。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co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