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 諸葛老大的軍事不弱

字數:1842   加入書籤

A+A-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戰爭這種高風險的事情,要勝利的話是很難的,而且也是沒什麽規律的,反而要做到不失敗或者不大敗,還有基本的方法可以做到,故此孫子的軍事思想就是先要令到敵人沒有辦法戰勝自己,然後才在戰爭中慢慢尋找敵方的破綻,再想辦法戰勝敵方。
    綜觀曆史上諸葛老大的數次北伐,其實都是根據這個思想來做的,本意就是綜合雙方的各種實力,明白到曹魏一方無法在正麵戰場上戰勝自己率領的軍隊,於是屢次三番殺上別人家的高地,繞塔賣弄,希望敵方受不住刺激殺出來,然後自己再來一波反殺,速推敵人基地。
    所以曆史上諸葛老大這麽多次的北伐,雖然沒有達成北伐的任何一個目標,消滅曹魏或是攻占關中使得大漢重返舊都,但是這麽多次北伐,蜀漢軍隊都是隻占便宜不吃虧的。
    從來沒有大敗一次,軍隊主力無損,還搜刮了曹魏不少糧食和人口,也攻下了數個邊遠郡縣,故此諸葛老大的北伐,雖則戰略上不占優勢,所有出兵路線都被曹魏預知並做好了防禦,但是戰術真的無敵,曹魏到了後來,就算是被不少人吹成神的司馬懿,在軍力和後勤都占優勢的情況下,還是不敢與諸葛老大正麵交鋒,隻能龜縮防守待諸葛老大糧盡退兵。
    因此諸葛老大一直都堅持北伐,想的就是積小勝而成大勝,拖垮曹魏在關中地區的後勤,逼司馬懿主動出擊,然後擊破司馬懿的軍隊,從而占有關中,為蜀漢贏得戰略優勢。
    所以諸葛老大最後一次北伐,感覺自己畢竟年老,恐再無力壓製司馬懿,故此幹脆孤注一擲,直接在曹魏勢力範圍內開礦,擺出一副在這裏自給自足,不走了的態勢,企圖逼司馬懿決戰。
    誰知道司馬懿這時候倒不是狼顧之相了,而是烏龜上身,硬是跟日本戰國時期的“老烏龜”德川家康杠上了,任由諸葛老大辱罵,也誓不出兵決戰。
    而諸葛老大“先為不可勝”的戰術固然精彩,但是後世的唐太宗李世民,才是將這種戰術發揚光大,也是運用這種戰術最成功的人。
    李世民一生征戰無數,可謂是戰無不勝,但是李世民數次主要戰役,如破薛舉、敗宋金剛和劉武周、擒竇建德等,都是用了同一個套路。
    那就是先堅守營寨或是城池,待對方糧草不繼或是士氣低落的時候,再率領手下的天策府猛將和玄甲騎兵,擊破敵方陣營,從而引發敵方的大混亂,之後就領唐軍從容收拾敵方殘餘軍力。
    故此李世民領兵作戰,基本上軍隊主力都不會受到多少損失,所以唐軍才來越戰越強大,最後順利取得天下,其中李世民的作用確實很大。
    就是因為這樣,李唐定鼎,李淵才會封李世民為秦王、天策上將軍,總領全國軍隊,以酬其功,但是也引發了太子李建成的不滿,誘發了玄武門之變和之後的一係列事件。
    李世民用這招助李唐取得天下,被稱為軍事家,但是其實究其多個戰例,都是乏善可陳的,故此在唐朝曆史上和後人的評論中,李世民在軍事上的名聲,都是及不上當時唐朝的另外兩個名將李靖和徐世績(後來改名李世績)的,甚至連蘇定方、侯君集、薛禮(薛仁貴)這些名將也稍有不如。
    這或許就是《孫子兵法》中說到的“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的真意,也是曹操在《孫子兵法》中批注的“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的意思了。
    正是由於李世民所用的戰術,樸實無華,使得己方總是立於不敗之地,無危機無爆種,所以難以成為傳說,同理諸葛老大的北伐也是這樣,故此雖然曆代的“武廟十哲”都客觀將諸葛老大列入,但是後世不少人的各種評論,都認為諸葛老大的軍事實力偏弱。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co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