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八章 先為不可勝
字數:1780 加入書籤
劉關張“桃園結義”之事,雖未確實被記於史料之中,但是其三人恩義深重,故此結義之事也被後世之人廣泛采納,劉備和張飛的故鄉涿縣,就充分利用了這個事跡,在張飛故鄉桃園三結義原址這個景點,景點所在,古稱“桃莊”,後稱“張飛店”,到了清朝的時候,當時涿州知州認為地名直接稱呼桓侯之名,似有不敬之意,於是改稱為“忠義店”。
張飛故裏有“桃莊”,劉備故裏樓桑村(現為涿州市樓桑廟村)則有“三義宮”,是後人為了紀念劉關張結義而建立的。
劉關張“桃園結義”,可謂萬古流芳,而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之情,也是為後人稱頌不已的。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相助,就發出了“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的感歎,也成為了“如魚得水”這個成語的出處。
而後來劉備逝世之前,將整個蜀漢托付給諸葛亮,並當眾對諸葛亮言明“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雖然諸葛亮最後表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表明自己心誌,並無取代劉禪之意,但是君臣白帝城這番對答,卻是足以光耀千古。
就連與諸葛亮有隙的陳壽(陳壽父親當年受街亭之敗牽連受罰,故此後世有人認為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或有偏頗。)在《三國誌·蜀誌·先主傳》中,對先主劉備的一生總評,也說道“及其舉國讬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盛讚此君臣之情。
蜀漢之仁義,對比曹魏之冷酷,隻要是有感情的人,如果兩方勢力不是相差過分懸殊的話,基本上都會有所偏向的了。
人心如此,在加上有夏侯楙這杆大旗立在大漢一方,隻要大漢接下來的北伐能夠占據上風,到時候司隸之內,向大漢投效的人肯定不少,屆時不敢說天下景從,但是紛至遝來肯定是有的。
諸葛老大此番盤算,讓我深深從實際中明白到《孫子兵法》裏麵“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呼!”的意義所在。
正是通過種種謀劃,諸葛老大認為此次北伐已有七八分勝算,故此才會發動北伐的,這就是“諸葛一生唯謹慎”的真意了。
後世不少人認為,諸葛老大的曆次北伐,除了首次和最後一次之外,其餘都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義戰”,隻是為了貫徹蜀漢秉持的大義而戰,其實並沒有取勝之法的。
但是這麽想的話,就無疑忽視了諸葛老大這個“武廟十哲”的含金量,要知道,諸葛老大的每一次北伐,或許當真沒有確定的取勝之法,但是其肯定是通盤考慮過的。
最起碼諸葛老大肯定對比過雙方的作戰實力,堅信自己是利於不敗之地,隻要曹魏一方敢與其戰場廝殺,就肯定能消滅曹魏的有生力量,進而造成曹魏一方局部區域內的軍力缺失,無法維持有效的統治,使得蜀漢能夠蠶食掉曹魏的疆域,逐漸壯大自身,取得與曹魏均勢的疆域。
這從諸葛老大曆次北伐,曹魏一方明明占有軍力和後勤優勢,依然避免與諸葛老大所領部隊正麵交鋒的情況,就可以反過來推導處諸葛老大發動的北伐,都是建立在自己能夠消滅曹魏軍隊,曹魏軍隊無法消滅諸葛老大所部的事實上的。
這就是《孫子兵法》裏麵說到的“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這個境界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co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