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四章 中國棋文化

字數:5663   加入書籤

A+A-




    手機閱讀

    第七百五十四章中國棋文化

    棋者,弈也。下棋者,藝也。博弈是東方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但不同於一般的消遣遊戲,還影響和陶冶著人們的道德觀念、行為準則、審美趣味和思維方式。琴、棋、書、畫並稱中國四大傳統藝術形式,成為一種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形態。“弈”中的恬淡、豁達、風雅、機智和軍事、哲學、詩詞、藝術共聚一堂。黑白之間,楚河漢界內外,棋藝帶來的啟悟和內涵被無限拓展,棋盤之外的天地被融合為一,成為中國棋文化的最大特點之一。方寸棋盤,還具有磨煉人的意誌,陶冶人的情操,振奮民族精神的作用。

    棋是以對弈為主,其中有互相的博弈。在中國具有代表性的棋類就是圍棋與象棋了。他們是中國古人文化的結晶,也是當下流行的娛樂遊戲。

    圍棋的起源圍棋的來曆則模糊許多,較為流行得說法是堯為了調教自己的兒子丹朱,將圍棋傳授於他。不過這種傳說對圍棋不是什麽幸事,還是忽略的好,因為丹朱在曆史上不是什麽好角色,尚書中記載得一清二楚,如果硬要把圍棋和丹朱聯係起來,大概隻能說明孔孟先哲見地深刻:圍棋非養性,實乃亂性。圍棋又名黑白棋,顯然必須有一個一色到雙色的過渡,而從天文的角度考慮,也頗順理成章。天體不是靜止的,而是隨著四季不停地變化,為了反映出這種變化,更是為了探究這種變化的規律,於是古人開始在一個棋盤上放置雙色棋子以進行比較研究,就這樣,圍棋的棋子開始了相互間最初的接觸。但即便如此,圍棋仍然隻是一個天象記錄儀,是什麽力量把它推向競技層次的呢?我想,那是占卜預測的力量,一種人類生來具備的對神秘事物的好奇心。在任何一種人類文化中,天文和占卜都具有密不可分的聯係。如果說天文是是深不可究的客觀存在,那麽占卜則是人類一種主觀自覺的,欲淩駕於客觀之上的心靈力量。當康德望著漫天繁星,為體會一種終極的理性而深深感動時,古人的感受又何嚐不是如此,他們都堅信,用人類的智慧一定能夠探尋到未來世界的所有奧秘。而圍棋一旦成為占卜的工具,它就不再是一種簡單的儀器,因為從此它融入了人類的智慧和信念,它不再是天文現象的簡單反映,而成為一種人類思想的載體。

    2.象棋的起源象棋的起源的眾說紛紜,有說起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有說起源於傳說時代的黃帝,有說起源於戰國之時,也有說起源於北周武帝之時。象棋的發展可以分為春秋戰國與秦漢時期的象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象棋;隋唐時期的象棋;北宋時期的象棋;南宋和元代象棋的發展;明、清象棋的發展等。有關象棋的傳說也不少,大致上傳播最廣的是虞舜為了教育他的弟弟發明了象棋,每日與其弟在牢中對弈,因為他弟弟的名字叫象,才稱為象棋。英國著名的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一書中也承認象棋是中國人民的創造,是古代中國人模擬戰爭而創造的一種遊戲。

    .圍棋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圍棋已在社會廣泛流傳了。到了南北朝時期,由於玄學的興起,導致文人學士以尚清談為榮,因而弈風更盛,下圍棋被稱為“手談”。上層統治者也無不雅好弈棋,他們以棋設官,建立“棋品”製度,對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與棋藝相當的“品格”(等級)。當時的棋藝分為九品。隋時期由19道棋盤代替了過去的17道棋盤,從此19道棋盤成為主流。而隨著隋帝國對外的政策,高句麗、新羅百濟把圍棋帶到了朝鮮半島,遣隋使把圍棋帶到了日本國。唐宋時期,可以視為圍棋遊藝在曆史上發生的第二次重大變化時期。由於帝王們的喜愛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圍棋得到長足的發展,對弈之風遍及全國。當時的棋局已以19道作為主要形製,圍棋子已由過去的方形改為圓形。唐代“棋待詔”製度的實行,是中國圍棋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標誌。由於棋待詔製度的實行,擴大了圍棋的影響,也提高了棋手的社會地位。這種製度從唐初至南宋延續了500餘年,對中國圍棋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明清兩代,棋藝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現之一,就是流派紛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形成了三個著名的圍棋流派:一是以鮑一中(永嘉人)為冠,李衝、周源、徐希聖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為冠,汪曙、方子謙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顏倫、李釜(北京人)為冠的京師派。在他們的帶動下,長期為士大夫壟斷的圍棋,開始在市民階層中發展起來,並湧現出了一批“裏巷小人”的棋手。他們通過頻繁的民間比賽活動,使得圍棋遊藝更進一步得到了普及。

    2.象棋的發展象棋的發展分為七個時期,即孕育期、童年期、爭鳴期、高潮期、中落潮、鼎盛期和穩步期。傳說其鼻祖是博藝該象棋,有六博些。分曹並進,遒相追些。成梟而牟,呼五日些。昆即玉,六博亦昆蔽象棋。用象棋一詞指六博始見於此。當然象棋與六博的形製完全不同,六博是一種擲采行棋角勝的局戲,象棋則是一種靠智謀、技術、修養等較量的競技運動。由於六博與後來的象戲有著一定的淵源關係,象棋一詞的誕生,孕育著日後象棋的產生,故將象棋名詞誕生之時至南北前周武帝字文邕製《象經》前,這一段時間稱為象棋的孕育期。棋具、走法與記譜法。

    局麵術語開局:是指雙方按各自的戰略思想把棋子布成一定陣勢的階段,通常在10回合之內,但當前棋手們對開局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某些明屬於開局的變化已達到前15回合,開局後期和中局前期交織;中局:是陣勢布列後雙方棋子接觸,進行扭殺的階段,介於開局與殘局之間;殘局:是尾聲階段,主要特點是兵力大量消耗,盤上特點從中局大量子力的扭殺轉變為少量子力間互動,殘局階段直接性的戰鬥接觸減少,子力的調運最為關鍵;先手:開局時紅先,對局中的主動者;後手:開局時黑後,對局中的被動者。起著:開局第一著;妙著:對局中,一方走出出人意料的棋,從而取得戰術上的成功,或棋局的主動權;正著:當時棋局下必須走的一著或數著,也指正確著法或官著。劣著:一方弈出著法無全局觀念,或進攻不當,防守不力,往往導致局勢不利或失敗。入局:在雙方糾纏階段,一方組織子力對另一方產生一個戰術打擊並且此打擊直接獲勝的過程,入局可能是連殺,也可能隻是小兵開始渡河,但必須是能產生勝利的過程。優勢:一方兵力多於另一方,或掌握了棋局的主動,明顯好走。均勢:雙方局勢均衡、兵力相等。勝勢:一方多子占優,局勢大局已定,勝利在望的一方稱勝勢

    2.棋譜的記錄方法象棋現行的記譜法一般使用四個字來記錄棋子的移動。第一個字表示需要移動的棋子。第二個字表示移動的棋子所在的直線編碼(紅黑方均為由己方底線從右向左數),紅方用漢字,黑方用阿拉伯數字表示。當同一直線上有兩個相同的棋子,則采用前、後來區別。如“後車平四”,“前馬進7”第三個字表示棋子移動的方向,橫走用”平“,向對方底線前進用”進“,向己方底線後退用”退“。第四個字分為兩類:棋子在直線上進退時,表示棋子進退的步數;當棋子平走或斜走的時候,表示所到達直線的編號。而圍棋的記錄方法就是在紙上畫上棋盤,黑子用黑筆或藍筆記,白棋用紅筆記,隻要按落字的順序在畫好的棋盤上畫圈,在圈中填上相應步數就可以了。例如:黑先下第一步,就用黑筆在黑落子的位置寫園圈和填上即可。

    圍棋文化

    圍棋是一個智力遊戲,起源於中國。在亞洲的圍棋人口有數千萬人,在歐美國家也有不少人會下圍棋。

    圍棋的規則十分簡單,卻擁有十分廣大的空間可以落子,使得圍棋變化多端,比中國象棋更為複雜。這就是圍棋的魅力所在。下一盤圍棋的時間沒有規定,快則五分鍾,慢則要幾天,多數時候下一盤棋需要一到二個小時。

    下圍棋對人腦的智力開發很有幫助,可增強一個人的計算能力、記憶力、創意能力、思想能力、判斷能力,也能提高人對注意力的控製能力。下圍棋也會對小孩子起到積極作用,使他們能更好的分析事物。

    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為黑白世界的圍棋,是我國古人所喜愛的娛樂競技活動,同時也是人類曆史上最悠久的一種棋戲。由於它將科學、藝術和競技三者融為一體,有著發展智力,培養意誌品質和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思想意識的特點,因而,幾千年來長盛不衰,並逐漸地發展成了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競技活動。

    圍棋,在我國古代稱為弈,在整個古代棋類中可以說是棋之鼻祖,相傳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據《世本》所言,圍棋為堯所造。晉張華在《博物誌》中亦說:“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舜是傳說人物,造圍棋之說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圍棋起源之早。

    圍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還有許多有趣的別名。圍棋盤是方的,棋子和棋盒是圓形的,有人稱它為“方圓”。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人稱之為“弈”,當時圍棋已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了。

    秦、漢、三國時期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有關圍棋的活動鮮有記載。在東漢時期,“圍棋”二字已在書麵語言中普遍使用。直至東漢中晚期,圍棋活動才又漸盛行。1952年,考古工作者於河北望都一號東漢墓中發現了一件石質圍棋盤,此棋局呈正方形,盤下有四足,局麵縱橫各17道,為漢魏時期圍棋盤的形製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與漢魏間幾百年頻繁的戰爭相聯係,圍棋之戰也成為培養軍人才能的重要工具。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一王粲,除了以詩賦名著於世外,同時又是一個圍棋專家。

    明崇禎張良拜師圖青花圍棋罐南、北朝時期

    由於南北朝時期玄學的興起,導致文人學士以尚清談為榮,因而弈風更盛,下圍棋被稱為“手談”。上層統治者也無不雅好弈棋,他們以棋設官,建立“棋品”製度,對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與棋藝相當的“品格”(等級)。

    棋譜的出現

    不過,棋譜的大量出現,在圍棋發展史上成為一件具有影響力的大事,是在南北朝時期,這與圍棋的盛行,當時統治者對圍棋的重視,以及紙的廣泛應用等因素有關。

    南北朝期間出現的“棋勢”、“棋圖”、“棋品”之類的專著不下二十種,其中“棋勢”、“棋圖”是對局的記錄,“棋品”可能是對棋手的品評。

    清宮中使用的圍棋唐、宋、元時期

    唐宋時期,可以視為圍棋遊藝在曆史上發生的第二次重大變化時期。由於帝王們的喜愛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圍棋得到長足的發展,對弈之風遍及全國。這時的圍棋,已不僅在於它的軍事價值,而主要在於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增長智慧。弈棋與彈琴、寫詩、繪畫被人們引為風雅之事,成為男女老少皆宜的遊藝娛樂項目。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第187號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圖》絹畫。

    明、清時期

    明清兩代,棋藝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現之一,就是流派紛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形成了三個著名的圍棋流派:一是以鮑一中(永嘉人)為冠,李衝、周源、徐希聖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為冠,汪曙、方子謙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顏倫、李釜(北京人)為冠的京師派。這三派風格各異,布局攻守側重不同,但皆為當時名手。在他們的帶動下,長期為士大夫壟斷的圍棋,開始在市民階層中發展起來,並湧現出了一批“裏巷小人“的棋手。他們通過頻繁的民間比賽活動,使得圍棋遊藝更進一步得到了普及。

    象棋文化

    棋文化象棋曆史久遠,趣味濃厚。千百年來,所以深受世界各國人民愛好,是因為它包含有體育、藝術和科學的因素。凡是象棋愛好者都知道,引人入勝的對局,構思精巧的排局,它的魔力決不亞於一曲動聽的音樂、一幅絕妙的圖畫或其他藝術。另外,它在臨局交爭時的戰鬥性和競爭性,更是其他藝術所不能比擬的。它愈來愈受到人們的熱烈愛好。由於象棋在世界各國流傳很廣,曆史悠久,關於它的起源問題,說法也較多。

    本書來自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