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一鼓而下 蠻酉震服

字數:4283   加入書籤

A+A-




    天祐元年臘月三十,蔡興柏攻破澧陽城,天祐二年正月初二,報捷露布便已經傳到了韓端手上。

    倒不是蔡興柏急著報功,而是在剿滅李整、收複澧陽之後,接下來的招撫蠻人、安定民心、土斷分田、組織春耕,以及組建府軍等等,都已經沒他什麽事了。

    但他還得等到朝廷委派的太守、縣令以及驃騎府來人接手諸般事務之後才能離開。

    大明開國以後,廢除了南朝沿襲已久的州郡外軍製度,方鎮刺史、太守無將軍號,不掌軍權,也不再設州郡兵馬,轉由府軍取而代之。

    雖然同為府軍,但明朝的府軍與北周的府軍又完全不同。

    北周的府軍是建立在六柱國大將軍的基礎上的。

    六柱國各領一軍,稱為六軍,柱國之下,各設二大將軍,共十二大將軍;每大將軍,又各設二開府,共二十四開府;每開府下,又各設二儀同,共四十八儀同。

    府兵的兵力配備是每儀同領兵千人,開府領兵二千,大將軍領兵四千,柱國大將軍領兵八千,總兵力近五萬人。

    早期的府兵由鮮卑人、關隴軍戶以及關隴豪右所領鄉兵組成,平時半月練兵,半月宿衛,戰時出征。

    宇文邕誅殺宇文護掌權之後,又廣募漢民入伍,並免其服役,一人充當府兵,全家即編入軍籍,不屬州縣。

    由於能夠免除賦稅,民眾踴躍應募,北周府兵數量直線上升,到了隋滅陳時,府軍的數量已經多達數十萬人。

    而大明的府軍則是建立在驃騎大將軍府的基礎上的。

    驃騎大將軍府並不是張和的官邸,而是以驃騎大將軍為首腦的軍事機構,其下分設驃騎府統領各地府軍。

    府軍分布於各地,以所在地立名,大府設驃騎郎將一人,領兵兩千,小府設驃騎都尉一人,領兵一千。

    遇有戰事,驃騎大將軍府奉皇帝旨意調軍,任命領兵將帥,發給符綬印信,率領從各地驃騎府調發的軍隊出征。

    戰爭結束,領兵將帥繳印於大將軍府,府兵各回其地。

    這種統軍權與調軍權分離和將不專軍、軍不私將的製度,最大程度地保證了皇帝對全隊的控製。

    而南朝府軍與北周府軍最大的不同之處並不在此,而是在於屯田製度。

    軍屯大大地緩解了朝廷的糧食壓力,目前淮南的府軍不但能夠自給自足,而且每年還能拿出上千萬石糧食來反哺朝廷。

    正是因為有了淮南府軍屯田產出的這些糧食,韓端才敢大舉揮師南征。

    正月初八日,從建康來的運糧船隊抵達漢壽,隨船而來的,還有奉詔而來的精通水利的工部官吏與水工,以及首次科舉選拔出來的中舉士人。

    將工部眾人交給黃法氍之後,便在府衙正堂之內接見了這二十多名士子。

    他本想從中挑選幾名有才幹的出來,直接去擔任武陵各地縣令等基層官員,然而一番交談問詢之後,卻發現結果完全不盡人意。

    “這就是此次科舉選拔出來的人才?”

    待那些士人離去之後,韓端便有些不悅地抱怨起來。

    也難怪他不滿,這些人的表現也實在是差了些,對案牘之事不熟悉也還罷了,連稼禾、貨殖之事也是一問三不知,這樣的“人才”,他哪兒敢將一縣之地交給他們去治理?

    而且,這批人才幹不足,數量也和他的要求相去甚遠。

    “朕令吏部選五十名中舉士子隨朕南巡,並逐漸充斥收複諸郡縣,為何隻有二十多人過來?”

    送這批人來漢壽的吏部郎程佺小心翼翼地回道:

    “陛下,這一次科舉時間實在是太倉促了些,所以參加考試的學子不多,經過兩輪篩選,可堪一用的不過寥寥數十人,而願來此的就隻有方才這二十多人了。”

    韓端怒沉聲問道:“彼等想來就來,不想來就不來?”

    程佺囁嚅道:“這也是向來的慣例,無論朝廷是征辟還是科舉,彼等都可以拒不受命,朝廷也不能強求彼等如何行事。”

    這一點倒是之前韓端沒有預料到的。

    不過現在仔細想來,曆朝曆代,嫌官小或者嫌棄就任的地方偏遠艱苦而不願受命的人多了,朝廷也隻能是無可奈何。

    韓端當然也不可能因此而向這些人問罪,但忍氣吞聲也不是他的性格,沉吟片刻之後,他便吩咐蕭振道:

    “你草擬一道詔命急送中書,讓其立即布告天下。從今年開始,凡科舉選拔之中舉士子,必須服從朝廷委任調派,拒不受命者,永不錄用!”

    程佺道:“陛下,這會不會太嚴厲了些?”

    “若覺得懲處嚴厲,大可以不去參加科考。”韓端擺了擺手,“不過,以後朝廷授官都要通過開科舉選拔,若不參加科考,便永遠不可能入仕。”

    韓端推行科舉的目的,是要選拔天下英才為己用,而不是給某些人用來刷名聲,想到這兒,他突然覺得剛才的懲處還有點不夠力度,於是又加了一條。

    “拒不受命者,自身永不錄用,其子孫後代三代不許為官。”

    “還有,命中書立即詔告天下,無論周人齊人,隻要有學識才幹,都可以去建康參加科考,取中者不分門品貴賤,朝廷都將一視同仁,同樣授官。”

    韓端心裏很清楚,即使這道詔令遍傳天下,一兩年內應該也沒有多少周人齊人到南朝來參加科舉,但他就是要用這種方式,來向天下人表明自己求才若渴的態度。

    “陛下此舉,實乃天下寒門士子之福矣。”

    韓端哈哈笑道:“北朝世族子弟不可能南下考舉,但寒門之中,也有不少高才博學之士,若真能使彼等紛紛來投,朕日後又何懼無人可用?”

    君臣三人正說得熱鬧,卻見記室參軍蘇慶手裏拿著一份文書匆匆從門外走了進來,一見韓端便躬身拜道:

    “陛下,威虜將軍齊義走舸報捷。”

    韓端接過報捷文書仔細一看,果然不出所料,沅陵作亂的蠻人已經被齊義所部剿滅。

    正月初三日,明軍攻破沅陵,殺賊八百,俘虜三千,蠻酉鍾鈞僥幸逃脫,卻被齊義率軍緊追不舍。

    正月初五日,鍾鈞逃至辰陽,齊義破城之後擒斬鍾鈞,並將其首級隨報捷文書一道送到了漢壽。

    此外,齊義在文書中還有一事請示。

    明軍在一個月內,便徹底剿滅了作亂的澧中蠻和沅水蠻,緊挨著沅水的酉陽蠻酉彭魁以及黔中蠻酉譚鎖大為震恐,請求率部內附。

    蠻酉主動請求歸附,韓端當然沒有拒絕的道理。

    對付武陵蠻人,明軍先前是以剿為主,凡作亂的蠻人皆以雷霆之勢予以誅殺。

    既然他們好戰,而且悍不畏死,那就將他們殺到害怕。

    如今既然蠻人們已經感到畏懼,震懾的作用已經起到,那就可以改變策略,轉而以撫為主。

    凡抗命作亂者,隻懲首惡,從者可免罪或從輕處置。

    此舉能暫時平息蠻人叛亂,但要徹底解決問題,那就不是三兩月之間能夠做到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