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艱辛趕集

字數:3187   加入書籤

A+A-




    錢法根最早移交給我的是一輛上半新的海獅牌自行車和一個用來稱重的彈簧稱。

    

    他還交待了一句話:“公款和自已個人的錢要分開。”

    

    我每天吃好早飯,就騎著自行車出門。

    

    當時沒有冰箱,除了早餐用的榨菜和少量的疏菜,幾乎是當日的菜肴當日清。也是為了衛生安全。

    

    如果我一日不出門,大家都得吃幹飯。

    

    遇上我開會出差,會安排臨時接替人員。

    

    農村裏沒有固定的菜場,而是輪流在幾個居住集中的村寨街麵搞農會集市。

    

    我也是第一次聽到集市這個詞語,這個應該也是早期先民的智慧發明和逐漸被現代文明邊緣化的農村的一種傳統文化現象。

    

    附近的人們人人都會記著每個地方趕集的日子,自發地集聚在一起販賣交換一些過剩的產品或是自己製作的農用工具等。

    

    趕集的人到時都會習慣的去集市轉一轉。很多人並不一定為了買東西,而是為了湊個熱鬧、看個稀奇甚至純粹有了一種情懷,逢會必趕。

    

    難怪唐朝的杜甫留下了“十猶負薪歸,賣薪得錢應供給。”的名句,更有宋朝的黃庭堅描述了“紛紛車馬客,如集市人博。”的景況。

    

    我們所處的東港和塗茨兩地共有4處按10天為期輪流集市:一日、四日、匕日崔夾嶴,二日、八日湯嶴,三日、六日、九日塗茨,五日、十日錢倉。

    

    去塗茨買菜要騎40分鍾,崔夾嶴稍近一點,也要半小時,

    

    關鍵這公路是沿著山體的地勢造的,有很多上下坡,到塗茨有一段上坡要推行近300米。

    

    有時為了少推一段路,拚命地踩腳板,自行車老是脫鏈子,兩隻手弄得黑:漆漆的,路邊草地上擦一下繼續上路。

    

    冬天,特別是下雪天,路麵結著冰,下坡時經常滑倒,有時手臂和大腿都摔出血,我都忍著痛繼續趕路。

    

    我沒有時間停下來或去附近的醫院包紮,一大家夥人還在等著我下鍋呢!

    

    到了菜場我拎著能在自行車後座扣掛的四方形籃框,穿過各等趕集的人群,逐個攤位議價論價,盡量買到最便宜的菜肴。

    

    賣家稱過的所有菜都會用隨身攜帶的彈簧稱複核一遍,有時為了一分錢也會討價還價一番,我覺得我每節約一分錢都能使大家多吃一口菜。

    

    買魚的時候我會特別小心,因為有一次買二條勒魚,回到所裏小值日複核過稱少了二兩半,我就按照原有的價格和複核的份量寫了報銷憑據,並從自己的錢裏拿了1角2分放到公款裏。

    

    如果我把價格寫高一點,沒有人會知道,但我腦子裏想都沒想過,我總認為自己不認真造成的後果自己得承擔,好讓自子長點記性。

    

    有時會有複核的份量比我記的要多,我會自覺把價格寫低一點,感到很有成就感。

    

    兩年不到我移交給華勝根時專門叫家裏寄了15元錢,彌補我陸續貼補進去後的不足。

    

    因為後來我出差較多,喜歡買點書,喝杯酒,津貼費也剛夠自己化。

    

    想想那個時候,心靈就象一張白紙,純潔無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