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漢王劉協
字數:4299 加入書籤
劉協撥給張既和孟建的兵馬實在不多,隻有一萬漢軍和部分屬於李堪的部屬,加上程銀侯選的軍隊,也是沒有辦法徹底擊敗韓遂和馬騰的軍隊。
韓遂和馬騰邊打邊退,這邊劉協見張既和孟建大勝,便是急派董承張橫等率各軍一齊出擊,追擊西涼軍。
張橫梁興等人則是眼紅張既孟建侯選程銀繳獲了大批西涼戰馬,便是急不可耐去追馬騰韓遂軍。卻是正好被殿後的馬超撞上。張橫梁興等人自恃兵馬數量占絕對優勢,便是一齊圍攻馬超。
此前張既和孟建都給漢軍將領通告過,若是碰到馬超的部隊,能躲盡量躲。而張橫梁興則是完全不顧這些,依仗著自軍挾大勝之勢,頭腦中完全想的是怎麽多撈戰利品,把張既的建議拋之腦後。
馬超則是殺紅了眼退無可退,連殺十餘名張橫梁興馬玩成宜等人的部將,張、梁、馬、成四人均是大怒,親自拿刀執槍拍馬圍攻馬超。馬超一人獨戰數將,竟是毫不落下風。刀光劍影重重包圍中硬是將武力頗為了得的馬玩刺成重傷。
聽聞馬超被圍,原本被打散的龐德立馬尋來相救。成宜不認識龐德,隻當是一無名小將,卻是照麵就被龐德一刀劈死。
張橫梁興等人頓時大駭。張橫一時躲閃不及,直接被馬超刺下座駕,被龐德所俘。僅有梁興以及受傷的馬玩得以逃脫。
馬騰和韓遂撤回槐裏,重整軍馬準備再戰。此時隴西傳來回報,閻行麵對有胡騎掠陣的楊秋處於下風,韓遂便以此為借口,要率本部鐵騎回救金城大本營。
韓遂一走,就剩下了馬家父子的軍隊,一個月前的十幾萬西涼軍兵臨長安的威勢一去不返。徒耗了關中三輔的大量糧食,馬騰的地盤供給自己都十分困難了,於是打算與長安議和,讓自己被俘的三子馬鐵在長安當人質,雙方重新修好。
出人意料的,劉協同意了馬騰的請和。並且提出用馬鐵換張橫的條件。
此時關中各軍閥的實力已經大為削弱。兩大軍閥頭子李堪成宜雙雙戰死,張橫被俘,馬玩重傷。這正是劉協趁勢掌控關中軍隊的時機,而且有馬騰的三子在手,完全可以挾製馬騰。但是劉協竟然選擇用馬鐵換張橫回來,使得董承以及國舅伏完等人頗為不解。
漢國重臣中,僅有荀彧和鍾繇支持劉協的作法。劉協最後派出張既作為使者,帶馬鐵到馬騰軍中交換人質。馬騰驚訝之餘,心中不由得對這位“漢王”有了新的感觸認識。於是釋放了張橫,並主動願意向劉協稱臣。
話說張橫回到長安以後,立即是向劉協交出了兵權,並甘願留在長安。與張橫一同願意向劉協交出兵權效忠的還有馬玩。
劉協對於這兩人自然是好言相慰,並沒有接受這兩人的兵符。而是正式封這兩人為列侯,任為平西將軍和安北將軍。兩人感激涕零,當即發死誓為漢國效忠。
侯選和程銀因為地盤被馬騰侵占,空有數千徒眾卻好似無根之萍。不得已亦是對劉協效忠,亦是被拜為將軍,封為列侯。
隻剩下梁興不肯放棄自己的權力和地盤,便是趁夜率部逃出長安,想要回藍田繼續當一方小諸侯。沿途還大肆劫掠燒殺,惹起民憤。劉協於是派孟建率兵追擊並召段煨一齊攻打梁興。
對於馬騰,劉協不僅赦免其起兵罪過,還極其大度的將其封其為槐裏侯,拜為驃騎將軍,使其繼續屯兵在槐裏(今興平東南)。
劉協既沒有削馬騰的兵權,還讓其繼續占有先前侯選和程銀的地盤。還對其拜將封侯,馬騰差點是對劉協感恩戴德起來,立即是將之前的帳全都拋之腦後,好似完全不記得雙方之前還拚死拚活幹仗的事。
馬騰都向長安俯首稱臣了,韓遂老謀深算,自然是不會成為眾之矢之。當即是與楊秋停戰,並派遣使者到長安與劉協重新修好。
劉協也毫不介意,於是下詔令楊秋與韓遂停戰罷兵,各回駐地。並拜韓遂為征南將軍,封金城侯。
楊秋自然不想夾在韓遂和馬騰中間繼續打仗,於是聞詔退兵。但是仍占據著隴縣、略陽等地。
韓遂收複了冀縣等部分城池,至少保得渭水一線道路通暢。便是留下閻行率軍隊駐守,自己率軍返回了金城。
經此一戰,西涼最強大的韓遂和馬騰軍事集團的力量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而關中林立的諸多軍閥更是遭受了巨大的境遇轉變。
戰死的李堪成宜麾下的部曲多數充入漢軍;程銀侯選因為喪失了地盤,其兵眾也大多心向劉協。張橫和馬玩則是不打算回池陽和高陵了,鍾繇和賈詡於是派遣了官吏去當地重新整頓郡縣。
關中半數以上的郡縣於是納入漢國的實際控製之下,劉協的漢王之名終於不再有名無實,其聲名威勢當即是在關中三輔乃至整個雍涼二州軍民中人人傳誦,亦是終於在這亂世成為了有城有兵有地盤的實力派。
關中再起兵亂的消息傳到壽春,不免引起了已是誌在天下的楚國謀臣智囊們的注意力。
丞相賈詡、新任尚書令李儒皆是建言張繡,應早早提防在關中勢力日益坐大的劉協。雖說楚漢兩國並無交界,但是應及時加大對關中細作眼線的培養收買,提早建立完善的情報網。
張繡回到壽春之後,在任職方麵還做了一些微調。原尚書令楊弘調任秘書省任職秘書令,而由恢複了本姓本名的李儒出任尚書令。征西將軍部諸將與征東將軍部諸將名稱對換,但防區、駐地、部屬一律不變。
李儒在張繡的幕府中為張繡出謀劃策這在楚國文武中早已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但是聽聞李儒救下了賈詡的一家老小,所以有傳聞李儒是丞相賈詡傾力向張繡保舉的。是故眾人也都揣著明白裝糊塗,平日裏碰到李儒閉口不提西州之事,打招呼也隻叫李儒的化名。
但是禪國封邦以來,漢室的威信已是從根本上被摧毀。李儒曾經的弑君之舉和助董禍國的惡名也越來越不重要。於是眾人也都猜測著,張繡到底會在什麽時候重任李儒。
畢竟李儒雖然名聲不大好,但是才幹智謀卻是極其頂尖的。話說西涼蠻荒邊地,多出勇武之士而少才俊,但是若是西涼所出的謀臣智將,個頂個卻都是厲害貨色。諸如賈詡李儒,都是能令敵方將帥聞之色變甚至咬牙切齒的人物。
不負眾望,張繡親征三峽,便是隻帶李儒這一位主要謀士隨軍。即是要對李儒的忠誠品性、智謀才幹這些做最後的考核了。這時候眾人便又猜測,張繡最終會將李儒放在哪個位置上,封做多大的官。
楚國的尚書令一職,分丞相諸事,實際上就是楚國的副丞相。但是尚書令的品秩並不高,僅為三品,亦不在三公九卿之列。
丞相賈詡隻抓治國方略,多數事務便由尚書令代為處理。因此楚國的尚書令官輕職重,是為要職。這樣的職位本應當是朝堂論事的核心,但是原尚書令楊弘不好爭論,自然是不太適合繼續呆在這個崗位上的。
楊弘身為昔日袁術的謀主,投降之後一直便是以安分自保為信條。既不與袁渙、閻象等淮南舊臣站同一條線上,亦不交結其他文臣在朝堂上謀取更大的發言權,隻是勤勉為政,張繡讓他做什麽便做什麽。絕不怠政慢工,但也少有革新之舉。
這樣一位對自己的官位已經滿足不求進步的文臣張繡說不上喜歡也並不討厭,人各有誌嘛。這回也好,將其平調到專管圖冊典籍印章符節的秘書令的位置上。換做別人,尚書令和秘書令的品秩雖然一樣,但是職權卻是不可相提並論,肯定會心有不滿。但是如果是楊弘的話就不必擔心這些了,這種人還巴不得調到這種遠離朝堂紛爭和權力鬥爭的職位上來。
賈詡和李儒勸諫張繡應加大對關中情報網的投資,並且在可能的限度內拉攏張魯、韓遂馬騰楊秋等勢力以掣肘漢國。賈詡和李儒的依據便是以崤函之地太過險固,若是為劉協盡得函穀關潼關以西的土地,那時漢國便不易被攻滅。劉協甚至可以效仿秦並六國、高祖劉邦據關中東出之事,成為天下局勢走向最不穩定的因素。
但是太尉陳宮及大多數楚國文臣卻認為,楚國現今已成一霸,兵馬為天下最眾,所以應當效仿昔日秦國遠交近攻之策,結交遠方或弱小的國家先行進攻鄰近的或強大的國家。
所以,陳宮等人認為,應當派人結交漢中的張魯,以圖謀蜀國。聯合關中的漢國,以謀取中原的魏國。與元氣大傷的河北晉國交好,以攻取劉備的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