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章 建設(二)
字數:4209 加入書籤
讓我們將視線,從藍星同步軌道,轉向藍星近地軌道。
天宮空間站。
18年剛剛開始,聯邦航天部就成立了太空旅遊局,專門負責管理太空旅遊的業務。
同時也進一步,優化了太空旅遊的程序。
不過可以申請上太空旅遊的民眾,年齡限製仍然在20~50周歲之間,年齡太小或者太大,都不允許申請進入外太空。
至於疾病之類,目前而言,聯邦已經攻克了絕大部分的級別,包括之前在研發期間的人造納米器官之類,現在已經進入了量產階段。
心髒、腎髒、肝膽、胃腸道之類,已經有人造納米器官,至於人造耳、人造眼睛之類,比心髒之類還早一年多,就大規模上市了。
癌症也被全麵壓製,通過這麽多年的努力,聯邦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全民體檢體係,很多疾病在一出現,就被扼殺在萌芽之初,根本不給惡化的機會。
現在聯邦少數沒有攻克的疾病,隻有三個大類型,即高速變異微生物的感染型疾病、人類遺傳病、太空綜合征。
微生物感染,這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現在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多管齊下的綜合療法,即采用多類型的廣譜抗生素、專用疫苗、納米機器人定點清除。
雖然不能做到百分百免疫微生物的攻擊,但多少還是沒有像以前那樣束手無策。
要知道在以前,被微生物感染後,特別是被病毒感染後,人類要麽靠自己的免疫力硬抗過去,要麽等待疫苗。
不像現在,聯邦的各大醫藥公司,陸續研發了很多新型抗生素,加上各種專門對付微生物的納米機器人,可以在初期硬抗微生物的炎症風暴。
保證患者可以拖到疫苗研發成功。
如果廣譜抗生素、納米機器人都無法抑製微生物感染,還有最後一個方案。
那就是今年剛剛被聯邦衛生部批準的“人體冷凍技術”。
沒有錯,就是人體冷凍技術,這個技術經過這幾年的完善,終於將一係列副作用,壓低到非常小的程度。
隻要連續冷凍時間,不超過45個月,那解凍後,患者的身體就不會出現嚴重的副作用。
這給了很多患者另一個選擇,萬一遇到現在無法解決的絕症,他們還可以選擇進入冬眠艙中,前往未來等待新技術的出現。
特別是對於微生物感染而言,往往都是患者等不到疫苗研發成功,就被微生物搞死了。
畢竟現在疫苗研發研發周期,如果要考慮安全性,最快也要一年半起步。
顯然很多患者根本等不了那麽久。
這個時候,人體冷凍技術就可以發揮作用了,直接將患者的生命體征定格起來,等到疫苗研發成功,再進行解凍搶救。
說了微生物的感染類疾病,那再說一下遺傳病和太空綜合征,這兩個大類型的疾病,同樣是困難重重。
遺傳病方麵,涉及到人類的基因序列,要徹底治療這種級別,隻能修改基因。
如果是器官性的遺傳病,比如色盲、耳聾、啞巴、帕金森病之類,現在倒是可以做治標性的治療。
而一些遺傳性精神病的患者,現階段基本沒有辦法解決,隻能等以後人類的大腦科學進一步發展,才有可能被治療。
最後的太空綜合征,這是人類長期在外太空生活,必然要麵對的一個新挑戰。
聯邦科學部、衛生部、航天部在聯合研究後,給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全模擬藍星環境”、“過渡體計劃”。
這兩個解決方案,一個是改變外部的不利因素,一個是改變人類的基因,讓人類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除了這三個大類的疾病,其他的疾病,基本已經被全麵攻克了。
哪怕是現代發動地區,普遍存在的肥胖症,聯邦也有一整套的治療方案。
比如運動外骨骼機器人,哪怕你再懶惰,隻要設定了運動模式,機器人就會風雨無阻的執行程序。
想睡懶覺?
機器人直接附著在使用者身上,然後幫使用者刷牙洗臉、做早餐、熱身長跑之類。
在機器人的輔助下,就算是三百斤的大胖子,半年之內都可以改造成為非常健康的健壯狀態。
很多人之所以減肥不了,通常都是堅持不了,而機器人可幫助使用者“被動”堅持下去。
一般隻要超過一個月,使用者就會將被動健身,當成一種新習慣。
聯邦為了改善民眾的體製,也是費盡心思了,畢竟未來要大規模進軍外太空,如果民眾中一大堆三百斤的大胖子,那這些大胖子肯定是不符合上太空標準的。
這也是變相在提升聯邦的整體潛力。
就像這一次,一宣布擴大太空旅遊的規模,聯邦內部符合上太空的民眾,除去去年剛剛加入了美洲大區、露西亞區,本土民眾之中,達標的比例高達32.71%。
這差不多是適齡者的一半左右,都通過體製標準。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去評估美洲區,那裏的適齡者之中,達標的比例,隻有12~14%左右。
美洲區普遍的肥胖症、癮君子、精神病,直接就刷下了絕大部分的人。
此時的天宮空間站,迎來了平均每星期一次的太空旅遊專航,一次大概是20~30名遊客,單人費用也下降到15萬信用點。
對於福利超好的聯邦本土而言,特別是老區的大中華區,普通民眾要拿出15萬信用點,還是非常輕鬆的。
特別是很多有華元存款的人,更是傾向於將華元消費在太空旅遊上,畢竟這些華元已經進入半取消狀態。
現在聯邦收華元回去,也是為了銷毀,然後用信用點全麵取代。
一直對太空旅遊心心念念的戴小海,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圓夢之旅。
夫妻倆穿著內壓服,正在一艘垃圾清理飛船上,這種飛船專門設計的,用於清理軌道上的太空垃圾。
其他幾個遊客,同樣在討論著。
垃圾清理飛船的工作非常枯燥,戴小海等人看了一會,就失去了興趣。
畢竟真正的太空生活,就是這樣的枯燥無味,像電影那樣的驚險刺激,不過是藝術加工的結果。
如果真的那麽驚險刺激,估計沒有幾個宇航員可以堅持下來,他們可是來工作的,而不是來玩命的。
飛船的雷達,加上軌道上的監測衛星,掃描著周圍的太空垃圾。
在確定太空垃圾的具體位置後,飛船就會靠近,然後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清理這些太空垃圾。
比如捕獲帶走、就地銷毀、引導墜落。
雖然這種工作模式下,太空垃圾的清理效率挺慢的,但至少近地軌道的太空垃圾,出現了逐漸減少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