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6章 買點糧

字數:5261   加入書籤

A+A-


    無論任何時代,糧食都是重中之重。

    因為這玩意幹係到百姓們是否能吃飽飯。

    這也是寧遠一直關心所在。

    曆來,糧食都不算太便宜,京城這邊,即便有米糧交易所的存在,一般而言,一石糧的價格大概也在一兩銀子上下,多是一兩二三錢的樣子。

    而尋常百姓人家一年的收入多少?

    十餘兩左右。

    隨著一些個婦人也開始勞作,收入方麵逐漸提高,一家的總收入,也就是二十兩左右的樣子。

    這個收入,溫飽倒是夠了……卻也隻是少數人而已,還有一半以上的百姓掙紮在溫飽線以下。

    人口多,糧食供應相對緊湊,價格自然不便宜。

    結果,陝西那邊大豐收,價格銳減。

    “五錢?六錢?”

    寧遠微微側目:“這年景……不容易啊!”

    一側,朱秀榮卻是歎息道:“穀賤傷農,聽說父皇為此事困頓許久,今日早朝算是商定下來,開始收百姓們的糧食,價格卻也在六錢左右。”

    寧遠輕輕點頭。

    這事,他自是知道的。

    隻是……區區六錢,價格偏低,未必能收得上來。

    百姓們可以用糧食抵稅、交佃租等等,可終究還是要生活的,還是要變賣部分糧食換取其他物資的。

    這才是穀賤傷農的根本!

    糧食多,價格低,同等的糧食能換取的物資自然也就少了。

    “嗯……好事啊!”寧遠不禁笑了出來。

    “好事?”

    旁邊的朱秀榮愣了愣,半天沒反應過來。

    陝西那邊糧食的價格如此低廉,百姓們因此遭受傷害,這……還是好事?

    “是好事。”

    寧遠淡淡道:“百姓們都有了糧食吃,不是好事是什麽?”

    他望向遠方,嘴角牽起一抹笑容。

    這一日,他等的太久了。

    而今,大明四方,土豆已經逐漸普及開來,尤其是南方,一年兩收、三收,許多窮苦人家也因種植土豆有了一口飯吃。

    百姓們能吃飽了,有些事情,也就可以考慮做一做,解解饞了。

    “最近我會去陝西一趟,搞點小事。”寧遠笑道。

    朱秀榮看了看,沒有多說。

    她大概能感覺到,自家夫君要做的事,未必是小事。

    過了幾日,一封陝西的奏報傳回朝廷,內閣的三位閣老看了,一陣默然。

    這奏疏上提及,陝西的諸多官府已然開始收百姓們的糧食,甚至一些地方以往年的價格抵稅,結果……作用不大。

    更令人驚心的是,朝廷這諸多舉措,非但沒能穩定糧食價格,還致使價格一降再降。

    到得眼前,已是將近四錢!

    又掉了一錢!

    “怎會如此啊!”弘治皇帝暗暗皺眉。

    “這……”

    劉健猶豫了一下,低聲道:“陛下,此事或與商人有關,他們知道陝西大豐收,價格必定降低,故聯合起來,將價格壓的更低,以此獲利!”

    弘治皇帝會意。

    誰都知道陝西那邊大豐收了,故,米糧的價格必定降低。

    而諸多商人則看準了此一點,繼續壓低價格,收購米糧,繼而獲利。

    “興,百姓苦啊……”

    弘治皇帝喃喃著,也是有些無奈。

    對於商人,他倒是不反感,畢竟,而今大明能有今日,與諸多商人也是密不可分的。

    可這些商人去壓諸多窮苦百姓,卻不是什麽好事。

    轉而回到養心殿,弘治皇帝沉默許久,出聲道:“叫駙馬過來吧,些許日子沒見,朕倒是想看看他那學校辦的如何了。”

    很快,有小太監去傳旨,跟著又快速返回。

    “不在京城?”

    弘治皇帝皺眉:“他也跑去陝西了?作甚?這混賬東西,還嫌陝西那邊不夠亂嗎?”

    他破口大罵,可想了想,又逐漸平靜下去。

    那小子神出鬼沒的……說不得有好事。

    也是此間,陝西,榆林。

    寧遠在此見到了傳說中的那位大佬,楊一清。

    這可是一猛人,活躍在陝甘一帶,保證四方安寧。

    “繁昌侯大駕,歡迎,歡迎!”楊一清很隨和,一手示意,請寧遠入內。

    “折煞小子也!”

    寧遠抱了抱拳,坐下後,也不廢話,直接問道:“楊公,而今榆林的米糧價格如何了?”

    聞言,楊一清頓了頓,一陣苦笑:“陝西這邊盛產大小麥,往年價格倒是合適,至於今年……已是跌到三錢,民不聊生啊!”

    三錢!

    寧遠不禁側目。

    這價格已經不是低了,而是低的恐怖!低的要命!

    他疑惑道:“朝廷不是說六錢收嗎?”

    楊一清也跟著苦笑:“也降了,而今是……四錢!”

    寧遠會意。

    朝廷也要跟著市場走。

    如朝廷的價格大幅超出市場價格,那……不是成冤大頭了嗎?

    “說來,多是那些商人作祟。”

    楊一清捋著胡子,歎息道:“他們一直在壓價,不斷的降價,百姓們都看的傻了,處於觀望之中,而今是有價無市。”

    說白了便是一些商人不斷壓價,百姓們見價格如此之低,也都不賣了,處於觀望期。

    “往年,一石糧一兩多銀子啊!”

    寧遠臉色沉重:“今年如此低廉,卻是苦了諸多百姓。”

    楊一清也是相當無奈:“一些個行商,見針插縫,實在是不要臉,隻可惜……老夫也是一籌莫展啊。”

    確實沒辦法。

    朝廷已經出手幹預了,價格卻又下降了,又能怎樣呢?

    “且不說此事,繁昌侯,老夫知你非同一般……”

    楊一清想了想道:“而今陝西這邊有一個少年天才,叫做康海,已去了京城,你可曾聽聞?”

    康海?

    寧遠笑了笑。

    東林小學的那個老師?

    對於此人,他倒是有所耳聞,非是此人,包括那孫清、李廷相,他也是知道的。

    這三人分別是弘治十五年的狀元、榜眼、探花,百萬學子中的絕頂翹楚。

    “繁昌侯,如若你知曉此人,煩請拂照一番,此人乃是大才。”

    楊一清說著,猶豫了一下,又有些不解似的道:“對了,繁昌侯,此番你前來陝西,有何公幹啊?”

    寧遠也不掩飾,淡淡道:“買點糧。”

    嗯?

    楊一清微微皺眉。

    買糧?

    幾個意思?

    “可是奉朝廷旨意買糧?”楊一清問。

    “不是,我自己想買點。”寧遠隨口應道。

    “你自己買?”

    楊一清的臉色頓時沉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