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
字數:3043 加入書籤
丁香零落紅塵的憂傷!
人生格言盡量幹掉別人,不然就會被別人幹掉。
第一印象政治家,浪漫的善感者
贈言你熱情大方,瀟灑健談,你孤獨自傲,憂鬱多情。你活潑明快,剛柔相濟。你情趣盎然,風采飄逸,你很美,美得讓大山的四季為你流淚,鳳山上的罡風為你呼嘯。你很醜,醜得驚世駭俗,像極了一隻醜小鴨,忘記了回家的路就在腳下。愛美,創造美是你的天性,愛美,愛生活是你生命。願你們以大山為題,創造一副生命的畫卷。
——徐平
不在孤獨寂寞中,死亡,就在孤獨寂寞中爆發。汪敏彤拜了國畫大師張建國老師為師,開始了她的學藝生涯。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張老師被打成了右派時,舉家來到了梁城上,一呆就是三十年。畢業於貴州美院的張老師,性格古怪,不善言談。
有一天。汪敏彤推開老師的門時,師母和藹的問她“小姑娘,你找誰?”汪敏彤微笑著說“老師,您願意收個徒弟嗎?我想跟您學畫畫。”師母也笑了笑,衝著正在作畫的老張說到“老頭子,你收不收學徒?”張老師停下了手中的畫筆,抬頭看了看汪敏彤,接著一邊手不停地畫著,一邊說到“娃兒,看你一張清純的臉,是受了什麽委屈了吧?”汪敏彤驚奇地看著老師的背影,心想,他怎麽會知道我的傷心事?
“老師,我是真心想學畫畫的,您就收下我吧?”汪敏彤略帶感傷的語調乞求到。
“娃兒,你臉上都寫著呢?”老師頭也不回地說著“學習繪畫技藝可是苦差事,你能堅持下來嗎?”
“我能,我一定能的!”汪敏彤趕緊搶著回答。
“老頭子,你可是破例啦,你不是說,不再收徒弟了嗎?”師母也搶著說道,臉上依然掛著慈祥的微笑。
汪敏彤一顆懸著的心總算放了到了肚子裏。
第二天,汪敏彤就買了紙和筆,老師說,不收她的學費。老師還說經曆過苦難得人,心底一定會渴望陽光。
從此,汪敏彤沒課的時候,就會主動到老師的畫室學習繪畫。
老師的畫室不太大,有裏外兩間,牆壁上掛滿了老師的作品,桌子上鋪滿了宣紙,擺滿了顏料碟子。
老師讓汪敏彤從最基礎的畫線條開始,很久,都沒有教授汪敏彤其它的技巧。汪敏彤枯燥乏味的畫著線條,老師最多走過來,看一眼就又離開了。
一天,汪敏彤正在努力著畫著線條時,老師走過來,看看汪敏彤的練習稿,給汪敏彤講了一個故事“我向來不喜歡流淚,可是痛苦不堪的我差一點死掉,眼淚也流幹了。是你師母救了我。那時,我就在我們鎮上口岸的河邊上,坐著發呆,很久很久不能自拔。有一天,你師母看我太過抑鬱,總怕我出點什麽事,就常到河邊陪我聊天,你師母比我低兩屆,是和我同一個鎮的,可是,我從小愛畫畫,父親就請了先生專門到家裏輔導我畫畫,從小沒經曆過任何挫折的我,經曆了這次打擊後,失望,抑鬱,看到什麽都是灰暗的,沒有了上進心。那年,我也和你一樣的年齡,一樣的徘徊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娃兒,貴州的大山好大好大,你師母,為了我放棄了學業,跟我來到這裏。我從美院的一個高才生一下子跌落神壇,成為了一個自食其力的人。
娃兒,多大點事啊,總是讓你這麽悶悶不樂?人活在這個世上呀,不管遇到多大的事,人,總是要活在希望裏。我一個人的時候,總在想,遺忘或者懷念,惋惜或者心有不甘,都隻是自己的事情,生命短暫,活著,就應該快樂,不是嗎?你看作家木心,遭遇磨難,不改初心。
娃兒,拿起畫筆,讓我們一起感謝這美好的一天。”
那天,師母做了很好吃的兩個菜,放著辣椒,汪敏彤第一次在老師家裏吃晚飯,也是第一次品嚐了辣椒的辣。
跟老師學習了兩個月的基本功後,張老師就開始教授汪敏彤繪畫技巧了。梁城的冬天,特別冷,畫室裏沒有暖氣,隻生了一個鐵爐子,燒著煤炭的小鐵爐,沒課的時候,汪敏彤總是沉浸在畫室裏,埋頭畫畫,畫花鳥,畫山水。
一天,張老師自己創新的蠟染梅花圖,吸引了汪敏彤,完美的構圖,逼真的梅,大膽的誇張手法,驚豔了汪敏彤的眼球,太完美了。汪敏彤感歎之餘,下決心一定跟老師好好學習。
“張老師,您繪畫的技法太絕妙了,獨到的美感,我說不出的韻味。”汪敏彤第一次大膽地誇獎老師的作品。
“娃兒,你也行的。”張老師緊接著說到“我過幾天去日本舉辦個人畫展,你要努力喲!要進步,不要落後塞。”
“娃兒,看到你一天天快樂起來,老頭子我就放心啦。”說著,老師唱起了聽不懂的民歌小調。
汪敏彤突然發現,老師臉上真的露出了從未有過的笑容,再也感覺不到老師那古板,生硬了的原始畫麵了,原來,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會有柔情似水的那一抹霞光,照亮別人,也照亮自己。
藝術節上,汪敏彤憑著自己的一幅蠟染梅花圖,奪得了美術類作品一等獎,汪敏彤快樂的小鳥似的。
張老師從日本舉辦完個人畫展後,又轉場去了巴黎,汪敏彤好生羨慕,學畫畫的意誌從那時一直陪伴她度過了無數個坎坎坷坷。直到去年,汪敏彤從師母那知道,張老師走了,走時,貴州省工筆畫協會給了張老師很高的評價。
汪敏彤給老師寫了一幅挽聯
天妒英才,磕磕坎坎坎坎坷坷
普渡人生,紅紅火火火火紅紅
橫批痛並快樂
畢業之前,汪敏彤曾去看過老師,老師古板的臉上,寫滿了不舍。
緣來緣去,緣是天意,份是人為,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麵不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