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派形意五行刀
字數:5660 加入書籤
1931年,一代宗師尚雲祥受同鄉宋哲元將軍之邀請,教授二十九軍刀法。尚雲祥先生根據當時戰場的時態創形意五行刀,以此刀法訓練國民革命軍二十九軍大刀隊。
1933年喜峰口一戰中,大刀隊的五行刀大顯神威,殺敵5000餘人,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大刀精神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象征。
當五行拳練完後,有了一定的基礎,為了進一步提高功力和用法,繼而練習五行刀,五行刀的練習必須要配合五行拳的勁力才能練出神韻。
練完五行刀,再回去練習五行拳,會別有一番洞天,能體會拳術中的很多勁力的變化,練習五行刀能夠體悟五行拳在實戰中的運用。
身既是刀,刀既是身,最終達到刀身合一的境界。
這充分體現了形意拳是拳械一體、簡潔明了的特點。
形意拳的五行單練的刀法簡單實用上手快、樸實無華方法簡潔、勁力突出,快捷勇猛,技擊實用。
形意拳之“龍筋虎骨”
形意拳入門先站三年樁,把肩上的筋拉開了,摸一下肩部會有一個窩。
再者形意拳必須先要站樁求得的整勁,達到筋長力大的目的,整體發力顫一顫,渾身就有彈簧的感覺。
入門先站三體式和混圓樁三年,才會有筋骨纏擰鼓蕩驚炸爆發的功力。
檢驗整勁的方法,一個是讓另外一個人抱著一個枕頭往枕頭上打,看看力量能否穿透,還有一個就是老師摸身,摸骨頭摸筋。
三體式練得好,人就等同一座會走的山,推之不動,渾元一體。
各派內家功夫多有各種秘傳樁法,可以強行挑起周身大筋,增加整體勁力,所謂筋長一寸,力大十分。
形意拳都有專門易筋伸筋的樁法,還有揉筋法能迅速挑起下肢大筋。
通過各自的秘法使相應的大筋在短期內快速增粗,挑起,靜態貫通感覺真切!
此時已與以前不站樁時的肌肉蠻力不同,關節穩定性、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功架因此十分牢固,抗衝擊能力顯著增強。
如此訓練一段時間,你一抬手就能感覺到一種好像是內力一樣的力感,又好像是磁性力。
脊柱的拉伸背部兩側大筋挑起)軀幹是整體勁力的根本。
將各關節拉開後,動作外形由大動變為定位似的小動而各關節之間以脊柱彈射帶動軀幹,周身大筋鼓蕩,為脫身幻影之表象。
形意拳練出功夫的人全身大筋騰起,仔細觀之,其筋要比常人粗了許多,一擊其筋則震顫不已。
站樁練筋,“筋粗長)力大”實乃拳學要言。
所謂“筋長粗)力大”,“筋如彈簧骨如針”,沒有樁功的修煉,不能發出驚炸力,驚抖力,其實這兩種力在內家功夫裏是比較低級的。
又冷又脆的發力不一定有超強的穿透力,沒有穿透力就不能一招解決戰鬥。
穿透力是一招製敵的根本。我覺得驚炸力和穿透力的基礎都是整勁。
穿透力與電擊力差不多,打人時一招就可使人如遭電擊,窒息眼黑,雙頰蒼白,綿軟無力。
交手者,一個照麵即可擊垮,喪失戰鬥能力。全身的大筋騰起來後,渾身像皮球那麽富有彈性筋膜之功),全身的筋騰挑到體表而且鼓起。
所謂:遍體筋撐彈簧似,而身體問架結構之穩像鋼球那麽堅固骨架之功)。
通過樁功易筋後,骨架支撐周身的筋絡拉伸騰挑及脊骨伸縮拉拔,同時肌肉也跟著伸展拉長,筋骨肌同步。
縮筋:從腦海到足跟、腦海到掌跟、腦海到尾椎等十二條大主筋及附屬的筋膜全方位的拉伸、伸展後再練縮筋法。
縮筋法使周身原已挑起的大筋,下陷貼骨,使周身肌肉用力不斷勻化,不斷緩解工作肌用力強度加強休息肌的用力強度,使屈肌伸肌都起主動作用。
將周身零散的內力聚於總重心丹田),易筋伸筋後獲得鋼性圓活的彈性結構。
此階段訓練後,外形剛猛,肉眼可視,習者的骨骼與問架也異於常人。
而當進一步習練縮筋使其外在勁力結構內斂,使他人從外表看似習者卻無武者之態,好似平常。
因此,拳學鍛煉不是筋長力大,而是筋粗力大!
因此被稱作“龍筋虎骨”。
三體式樁功練出整勁的效率最高,關鍵在這三個地方
形意三體式可以調養氣血貫通經絡,五行拳還有調理人體五髒的功能,五行拳分屬金木水火土,尊醫理,對應肺肝腎心胃。
夫人以氣為主,氣和則體壯,氣乖則體弱。
五行拳的核心是用肢體動作訓練拳中內勁,拳勁順則髒氣和,拳勁逆髒氣乖。
通過動作訓練勁力,通過勁力導引氣血,貫通經絡,調理內髒,從而內外兼修,延年益壽。
關鍵是體係完備,動作簡少,用最少的精力獲得最大的效用,是以形意拳的健身價值也非常高。
頭頂吊懸目端莊,頸伸項引領神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山根垂正耳聽內,虎領二筋抱不僵。
頭端目正,一身正氣。頭腦思維是人身指揮中心,不能胡亂晃動。
頭頂肩沉,頸項伸拔,頂心暗縮為吸,頭頂又有暗吸的兩相爭意,才使人有了頭的吊懸感覺。
舌抵上齶,舌下津液淅出;齒扣骨堅,牙咬緊則頸項肌筋堅縮,脖子兩側虎筋相掙撐,枕後領筋和頸前肌群的鬆緊自然收放。
頭部才能前俯後仰,左擺右撞,豎向頂縮,求其六向共掙力的增加,以頭部重創對手麵部胸部要害,此是人身七拳第一打――頭拳之功。
頭正尾間中正,身正氣才順,用平肩正脊去調整。頭怎麽頂?頂多大勁?頸伸頭才頂,肩沉項方引,脖子抻拔才拉開頸椎,脊才撐挺,背才裹拔,麵目才有了神采(猴相)。
究竟頂多大勁才合適?太極拳家講:“如頂一羽”。
南拳家說:“頭如帶石帽”。而練形意的則說:“身如牮柱,頭如頂碗水,不外灑”雲雲!總之,頭上壓多大重量,就向上頂多大勁,向上頂多大勁就向內暗吸多大力,相抵相等掙意而已。
所謂虛領頂意,其側重在“領”上,虛是無是沒有,無淪打拳、站樁、坐功還是臥練,身位處在任何高度上,頭必須領起全身,否則周身軟塌無神而失去練意。
但若頂領過甚,身體會在運動中不自主的拔高抻長,直如竿立而失去樁法。
二、手部要領
內縮外綻是為順,雁鴨支蹼是為橫;
腕挺筋掙甲為梢,力達指尖是鷹捉。
手內縮筋緊縮握合為拳,手背張筋綻起,手掌自然開握叫做順,而指間筋的撐夾開合(形似鴨蹼)叫做橫力,這是拳掌自身的十字勁;
加上腕挺指伸和手臂自然伸爭力,整個手掌已不是向任何單方向的力了,而是“整脹力”,出手發力已不是光有掌指扣抓刺插力量。
同時還有了指間的撐夾開合力,以及臂腕的前挺內縮而形成手部六向力。縱在握拳時亦是暗含勁力內握,握緊而不僵死(掌心如握彈簧鋼球)。
眾所周知四梢之一“甲為筋梢”,但若勁力不足,或其內力不能達到指尖,當然體會不到甲為筋梢的感覺。
亦不是抓拿撕打哪一式發力形式才叫鷹捉,而是身正氣順,一身整貫,隨頭頂足踩,鷹熊競誌的發力之勢,招之即來,隨遇而用,揮之即去回轉如意,功久彌深,體內就會產生洶湧的後續力,貫達肩背肘手,擊穿敵體如透電。
在拳、樁動靜的練習中,掌指時時蘊含著六掙之意,否則不僅長期練不成這六麵勁力,達不到“出手鷹捉疾狠攫食”的實際效果,練用脫節,自己的指力將會永不到位。
兩臂相弓合抱,兩手相引相斥,掙撐互為,在周身鬆柔精神內斂的練意中,兩手相互牽連、相互製約又相輔相成,俗話說“金手銀手,不如兩手合一手”。
待日久功深分合得宜時,表現出來的不僅是“前手打人後手發力”的整勁,其使用效果亦將成倍增加。
三、足的要領
十趾扣地似栽根,腳心含蓄像起拱;
踩趟銼磨步六掙,臨淵履冰似貓行。
人體發力起於足,發於腿,源於腰身,順於肩背,達於拳指,這種起勢發力程序,但凡練拳人無不知曉。
然根節能否一動,整力立達敵身,那就得看能不能練好足力,又能配合好全身促動力而致用了。
足趾扣地根節穩,腳心含蓄有彈力,步出如趟泥,似犁行,脛踝橫豎、扒撐、銼磨,再加上腿膝提踩之意,這“整勁”已見端倪;
步出落地六掙是“趨踩”,其意在膝和踝;腿之中節在膝,若無中力,腿的提扒兜撐擰之勁便無。
而步出“鐵牛耕地”,則足之蹬踩銼趟力也就成為空談。
膝有跪意則腳後跟腱自然張起,整身拔地欲飛,催勢如風。
臨淵履冰之“如貓行”,則是大膽謹慎、穩固無聲的“躇步”,這是一種既懷神意又成竹在胸的把握步動。
古譜曰:“身為主宰,形之於步”,或謂“湧泉無力身無主”,無非說拳運動中足功和步法在人身活動中的重要性。
其理論學習不應單趨字裏行間,還應從反正兩方麵去對待去認識,這樣就容易理解了。
而腳為人身根節,腰是中節,頭是梢節,必須會同於這頭足問的“三弓合一弓的豎向鬆緊”,才是人體總弓的“第一掙力”。
(本章完)
喜歡開局簽到刑警隊請大家收藏:()開局簽到刑警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