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一章 基金會的目的
字數:3618 加入書籤
林雲設立基金是有目的的,首先自然是賺錢,他有很多賺錢方法,比如即將到來的亞洲經濟危機,可以跟在西方資本的後麵收割東南亞一波韭菜。
至於說道德,嗬嗬,除了民族大義外,一切都是空的。
除了東南亞經濟危機,還有米國的互聯網泡沫,林雲已經有了計劃,隻要抓住這兩個機會,自己手中至少能擁有不下十億米元的資產,如此規模的財富,估計都能在全世界範圍內排上名次。
擁有這麽多錢去做什麽?消費?那就太膚淺了,自己上輩子也算是個成功人士,最多時擁有數千萬米元的財富,不過這些錢來路不明,隻能跑到國外慘活餘生,這也是他前世最大的遺憾。
這輩子當然不能這麽過,如今林雲可是全國知名企業家之一,年輕人的偶像,同時也被國家重視的人才,他做人的目標和前世相比,已經完全不同。
能力越大,責任也越大,林雲的能力得到大家的推崇,在很多人眼中,他甚至有成為未來企業家領袖的可能。
能力這麽大,責任也應該與之匹配。
很多人覺得林雲的責任是建立一家能與西方企業相抗衡的企業,比如把金龍公司經營成全世界最大的方便麵企業,把方便麵賣到米國,占領全世界的市場。
這種想法不能說錯,可是對林雲來說,卻遠非自己的目的。
方便麵不過是一種食品,技術含量幾乎沒有,隻要有錢,幾乎誰都能做出來,即便沒有金龍公司,還是會有銀龍,鐵龍公司出現。
也就是說,金龍公司沒有所謂的唯一性,對個人來說,公司會讓你成為億萬富翁,可對國家來說,金龍公司可有可無,沒什麽大不了。
林雲夢想是擁有一家具有唯一性的企業,製造出的產品無法替代,同時對國家來說非常重要,打造這樣的企業才是林雲的夢想。
這樣的企業有嗎?當然有。
在九六年,國為公司已經開始進軍通訊芯片領域,如今正在毛熊國開拓自己的業務,不過還沒有找到自己的道路。
精東方公司此時還不叫這個名字,應該叫做首都玻璃製品廠,屬於國企,但正處在倒閉邊緣,總經理為了讓企業活下去正四處托關係拉讚助,所有員工都沒想過自己家的企業會在二十年後成為國家最倚重的企業之一。
還有吉力,比亞第,這兩家企業現在也隻是剛剛成立,老板還在考慮如何能給工人們按時開工資的問題。
以上企業未來都會成為這個國家的支柱企業,倒不是說產值有多少,隻是,他們代表的是國家最頂尖技術,甚至是與西方國家相抗衡的技術。
林雲也是想建立一家這樣的企業?不不不,他可沒想過,因為他沒有這些企業家的能力,又或者是沒有他們那樣堅定的意誌力。
意誌力是什麽?
是麵對無數人的質疑時,還堅定自己的信念;是身處絕境時,依舊相信自己能夠獲勝的能力。
林雲確信,這方麵是自己的弱項。
當然,金龍公司的建立也來源於絕境下的意誌力,但林雲畢竟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也知道自己的計劃可行,隻需要去做便罷。
結果已經確定,自己隻要去做就可以成功,這更多的不屬於能力,隻能說是外掛。
但上麵提到的那些企業不同,建立之初隻知道這條路太難,屬於地獄模式,而且不知道結果如何,又或許知道,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很小。
但企業家們都堅持了下去,最後還取得了成功,有人說這是必然,其實不然,更多的還是靠著企業家的意誌力。
無論是國為公司的任總,還是精東方的王總,他們靠著一己之力支撐起一個國家在高精尖領域的臉麵,他們值得所有人的尊敬。
當然,這是以結果論過程,現階段的他們,隻能算是“苟延殘喘”,國為公司可能還好些,精東方連“苟延殘喘”都算不上,隻能說是吊著口氣罷了。
為什麽會這樣?很簡單,他們空有夢想,卻沒有資金。
資本是把雙刃劍,當資本無序擴張時,買單的隻能是無助的老百姓,可沒有資本,任何一家初創的企業基本上也活不下來。
國為公司是靠著國家補貼,精東方更是如此,十幾年內砸下去數十億,沒有任何收益,這也就是國家能做出這種事,換作旁人,自己都破產了。
沒有錢注入,再好的產品也無法製造出來,這是企業初期都存在的問題。
錢是什麽東西?身份的象征?的確如此,比如林雲,之所以被年輕人推崇,還不因為他是個億萬富翁,如果隻是個普通方便麵企業的負責人,充其量隻能算個小土豪。
不過,林雲不會缺錢,這一世對他來說是個透明的世界,他可以靠著炒股就能輕而易舉成為世界首富,所謂的股神在他麵前都是垃圾。
既然能輕而易舉賺到錢,為什麽不把這些錢用到該用的地方呢?比如國為公司,或者是精東方公司,他們缺錢,林雲不差錢,雙方一拍即合。
而且還有一點,這些錢都會來自西方國家,用西方國家的資本資助自家的企業,戲劇衝突一下子就來了,想想就刺激。
賺錢的第一步就是要成立一家投資基金,把誌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有錢一起賺。
其實林雲一人也可以做,可話說回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以為未卜先知就能吃獨食,要是這樣做,那得罪的人就多了。
一個江湖中,能力固然重要,但人脈關係更重要,一個人能力再強大,也敵不過整個江湖,可如果你拉上一群幫派,或許你就成了武林盟主,到那時,天下號令誰敢不從?
這也是為什麽林雲要建立一個基金的原因,拉上大家,我幫你賺錢,你給我站台,這叫雙贏。
林雲提出建立基金會,立刻有人響應,畢竟名氣擺在那裏,從林雲出道至今,還沒有幹過賠錢的買賣,關於他的傳說滿天飛,不服都不行。
一位老人家興致滿滿的詢問,“林雲,說說,這個基金是什麽模式?”
“當然是賺錢模式,未來五年,每年收益率不低於百分之二十怎麽樣?”
“好,我加入!”
還沒等林雲詳細說明,就有人加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