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1章 選擇
字數:6403 加入書籤
“小羽,我聽說你是從下界來的?”
顧盼對明欽的身份早有懷疑,對他的一舉一動都十分關注。墨羽的來曆不是什麽秘密,顧盼也聽杏兒說起過。
“沒錯。”
既然來了龍域,明欽便隻能接受這個身份。
“你想幫助天族嗎?”
俗話說,‘寧為太平犬,勿為亂離人’,這是說凡夫能力有限,生逢亂世,無力把捉自己的命運,隻能苟且偷生,痛苦不堪。修行者卻不一樣,有道是賢者處世,如錐入囊中,必將穎脫而出。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修行者的能力不可小視,甚至能左右大局。
生逢亂世,要麽就明哲保身,退隱山林。如若投身亂局當中,無非是‘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一個人首先要對時局和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判斷。漢末群雄逐鹿,諸葛亮卻躬耕隴畝,不求聞達。
諸葛亮籍籍無名的時候便以管仲、樂毅自比,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不管是對自己的能力,還是天下大勢都洞若觀火,了然於胸。所以他出山之後,便能實施自己的理想抱負。
亂世之中,很多的能力就隻夠苟且渡日。還有一些人,則趁機搏取功名利祿。隻有少數人,致力於平定亂世,讓道義重回人間。
諸葛亮是三代以下絕無僅有的人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很多人喜歡說成王敗寇,或者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諸葛亮並非成功人士,‘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但卻倍受後人的崇仰。
還有人認為諸葛亮是忠臣典範,是統治者有意樹立的道德標杆。這也不盡然,政治和學術的標準往往是不一致的,政治上可以是成王敗寇,學術上卻要蓋棺論定,政治的威焰再盛,卻逃不過後世的口誅筆伐。秦始皇、漢武帝皆是蓋代雄主,卻不免遺譏千古。
中夏廟宇眾多,供奉的多是聖賢良將,有功於民人的。曆代帝王在亡國之後很少有建廟祭祀的。這也可見政治的威焰絕不可長,統治者的意願無關重輕。
當時便有人疑惑,以諸葛亮的才能為什麽不輔佐曹操或者孫權呢,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國險民附,賢能為用。輔佐他們豈不是更加容易成功嗎?
小說家言,孫權曾派諸葛亮的兄長諸葛謹前去遊說,諸葛亮說,孫權能用他,但不能讓他完全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負。
其實漢季南方的開發程度遠不及北方,諸葛亮為劉備畫策,也隻說派一上將率荊襄之眾以向宛洛,將軍自引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如果兩分天下,江南隻能日漸局促而已。西晉遭五胡之亂,衣冠南渡,東晉之後又出現宋、齊、梁、陳數個政權,對手不過是些文化落後的部族,尚且無力恢複。
投效東吳自然絕不可行,而曹操是有名的奸雄,以詐力馭士,這和諸葛亮的用心操術都大相徑庭,即便輔佐曹操能統一天下,也不過給他篡位的機會。
司馬懿得國讓後世子孫談論起來很感到羞愧,曹操、司馬懿皆崇尚詐力,取便一時,結果就是政權更迭輪番上演。
三國演義開篇就說,‘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世上沒有久不弊壞的製度,前人做法之意未必不美,但是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繼任者徒知具文,未必洞悉創立者的深長用意,這是一大困難。
古人反對變法,喜歡說祖宗之法不可變。孔子說,爾愛其羊,我愛其禮。但是禮法不可能久弊不壞,亦在於斟酌損益而已。故而孔子說十世可知也。
古代的名君賢相往往都能夠革除弊政,從而延長一個政權的壽命。遇到昏君佞臣,無法因革損益,結果就會禍亂叢生,不可收拾。
天下大治靠得不是君王的個人能力,而是製度是否有效運作。所以伯夷、叔齊攔馬諫止,說以暴易暴,不知其可。換一個君王不是什麽好辦法,有可能換來換去,一個不如一個。
尤其那些陰謀篡權的君王,於國無惠,於民無功,害怕難以服眾,就需要使一些權酒釋兵權之類的把戲,層層防製,造成了製度的冗餘,行政效率低下。
顧亭林說,亡天下者,仁義充塞,而率獸食人。滿口仁義道德,滿肚的男盜女娼,人道失墜,弱肉強食。
攘外必先安內,內一受病,則外患因之。曹操說什麽惟才是舉,是以司馬懿狼顧之相,窺伺在側。荀彧、崔琰、孔融這些正人君子皆不得善死,似此自然談不上什麽開國氣象。
西晉朝臣更卑瑣不足道,八王之亂終於招致五胡亂華的大劫難。這也可見諸葛亮之人之行難能可貴。
龍族混一四靈,兵鋒正盛,祖龍好大喜功,挾戰勝之餘威有蕩平天界的意思。
神族山窮水盡,好不容易在天界立足。想必也不會卷甲投降。
明欽從仙界而來,多少聽過一些關於龍域的佚聞傳說。知道祖龍此戰以失敗告終,並且混世四猴乘勢而起,推翻了祖龍帝國。
明欽雖然有墨羽的身份,畢竟不是土生土長,沒有太深的感情和歸屬感。
亂世之中,無非就是三種選擇,一是自保,一是圖功謀利,最上是平定亂世。
當然三種選擇也非絕對矛盾,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是以個人能力而定。若有平定亂世的能力,當然不求功名而功名自至,自保更加不成問題。
若是專一圖功謀利,也可能站錯隊伍,隕命亡身。
曆史的陳跡隻是一種因果,如果種了不同的因緣,也可能收獲不同的結果。
如果輔佐祖龍,是不是有可能掃平天界,建立千秋萬世的大業?
功業對修行者來說,自然有異乎尋常的吸引力。後世修行者喜歡入山清修,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未必是最好的選擇。
古來也隻有少數帝王尋求金丹大藥,這也是仙藥門檻太高,常人難以措辦的緣故。
世人喜歡爭名奪利,並非不知道生老病死不可避免,人一死固然帶不走功名利祿,活著的時候卻能帶來無窮便利。‘貧賤夫妻百事哀’,物質和精神雖然是不同層麵的東西,聖人賢士可以在物質貧乏的情境下保持快樂。
至於常人,則如孟子所說,無恒產者無恒心。物質雖然不能直接帶來精神滿足,但是有許多東西附著於物質之上,蘇秦落魄之時,父母不把他當作兒子,妻子不把他當作丈夫,一朝佩六國相印,嫂子前倨而後恭。
俗世常以物質判定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太史公說,士無岩穴奇行,而長貧賤,好語仁義,亦足羞矣。
古人說,儒者應以謀生為第一要務。‘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富貴驕人固然不可,貧賤驕人,也不見得有什麽值得仿效推崇的地方。
當然龍族以力為威,縱然混一四靈,威行天界,也當不得一敗。
雖然天界風氣開放,仙道治法方興未艾。但是仙道治法的要義卻並未深入人心。
仙道治法提倡平權、自繇,而人情皆好逸惡勞,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有人上人,就會有人下人。都爭著做人上人,自然就會有生存競爭。
不管神族還是龍族,都是刑法嚴酷的神道治法。神族視四靈為奴役,連同樣有神族血脈的神獸都不肯承認。
龍族雖然實行變法,破除了貴族的特殊地位,棄禮義,上首功。以軍功為爵賞,但是龍族生口不多,也有嚴格的等級之製。
龍族為第一等,鱗、介水族為第二等,毛族、羽族為第三等,神族為第四等。將來如果征服了天界,可能還會有五六七八等。
像墨羽這樣的鳳凰國人,在龍族隻能算三等人,就算想為龍族效力也隻有當炮灰的份。
龍族雖是鱗蟲之長,卻是四靈中進化最低的,風俗最為野蠻。龍族如若征服了天界,整個龍域的道術隻怕會拉低幾個檔次。
而且以祖龍統治地界的情形來看,許多神獸都被剝皮拆骨做成鎧甲,各大道派悉數革除,對於修行者的摧殘無孔不入。為了維護龍族的千秋帝業也算煞費苦心。
天界一旦落入龍族掌控,隻怕也會步四靈後塵。整個天地兩界,萬木森然,萬馬齊喑,豈不成了人間地獄?
想到這裏,明欽頓覺得不寒而栗。縱然能在龍族搏一個高官厚祿,伴君如伴虎,龍族的宰相就沒有一個能得善終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尚且如此,何況其他人。龍族皇帝生殺予奪,喜怒難測,自然不如在仙道治法之下,人們可以免除嚴刑酷法的恐懼。
有的人喜歡奴役壓迫他人,換取自己的威福享樂。這就需要肉身管製和精神摧殘,否則人人爭當人上人,誰肯匍匐為奴,供人驅策?
當然上位者食民膏血,麻木不仁,可能不會感到不安,甚至還以此為樂。但是仙道治法以人為本,在法理上人人平等,互相尊重,自然就不會有那麽爾虞我詐。
當然天地生人,種種不齊,治術也無非是損有餘,補不足,而並非消滅人人的個性,事實上也不可能做到。
神道治法和仙道治法孰優孰劣,具體到一個人的處境,可能會有不同的結論。但以多數人的利益而論,當然仙道治法更為平和一些。
當然有其名未必有其實,神道治法遭到時人唾棄,自然有不得人心的地方。仙道治法雖未必盡美盡善,道術普及程度越廣,便越是適合。
不過仙道治法對民人的理智要求更高。世間生靈皆知道趨利避害,這是一種情感本能。生靈皆有靈智,有情感。是以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常為人類稱道。理智卻是教育的結果,並非人人都有。所以說開蒙啟智必不可少。
人非生而知之者,這個蒙啟智的過程如何實施便很成問題。一些上位者便抓住這個難點,來承擔這個開蒙啟智的任務。
如果真能相約一個期限,期限一到,仙道治法有條不紊的進行也未嚐不可。奈何仙道治法本來就是對上位者的限製和削弱,上位者恃位怙權,貪戀權位,自然不希望民人理智發舒,這樣一來,仙道治法便遙遙無期。或者雖有其名,卻無其實。
民人既然在情感上趨利避害,不敢和上位者力爭,使仙道治法如期而至。或者對上位者抱有幻想,希望他們能兌現諾言。實際當然是鏡花水月,指著肉食者大發善心,改吃素,豈不是癡心妄想?
…………
不過仙道治法對民人的理智要求更高。世間生靈皆知道趨利避害,這是一種情感本能。生靈皆有靈智,有情感。是以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常為人類稱道。理智卻是教育的結果,並非人人都有。所以說開蒙啟智必不可少。
人非生而知之者,這個蒙啟智的過程如何實施便很成問題。一些上位者便抓住這個難點,來承擔這個開蒙啟智的任務。
如果真能相約一個期限,期限一到,仙道治法有條不紊的進行也未嚐不可。奈何仙道治法本來就是對上位者的限製和削弱,上位者恃位怙權,貪戀權位,自然不希望民人理智發舒,這樣一來,仙道治法便遙遙無期。或者雖有其名,卻無其實。
民人既然在情感上趨利避害,不敢和上位者力爭,使仙道治法如期而至。或者對上位者抱有幻想,希望他們能兌現諾言。實際當然是鏡花水月,指著肉食者大發善心,改吃素,豈不是癡心妄想?
自然不希望民人理智發舒,這樣一來,仙道治法便遙遙無期。或者雖有其名,卻無其實。
民人既然在情感和上位者力爭,使仙道治法如期而至。或者對上位者抱有幻想,希望他們能兌現諾言。實際當然是鏡花水月,指著肉食者大發善心,改吃素,豈不是癡心妄想?(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