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四章 虎豹豺狼

字數:3891   加入書籤

A+A-


    “朕命不久矣,把皇位交給你,還是有些不放心啊。”
    “父皇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和祖先們一樣,大齊皇帝注定短命夭壽。
    如今劉燁正值花甲之年,這恐怕已經是他的極限,老皇帝隨時可能駕鶴西去。
    劉燁並不追求長生,成為大齊名義上的皇帝對他來說不啻為一場磨難。
    隻有死去一切才將化作虛無,磨難結束,延長生命不過是延長人世間的痛苦。
    “朕希望你能謹慎行事,不得恣意妄為。”
    老皇帝還在絮絮叨叨,然而繼任者已經聽不耐煩。
    和前任皇帝不同,劉燁並沒有十足的權力欲,然而帝國未來向何處走,正在成為劉燁擔心的事情。
    帝國未來走向取決於多種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齊國皇帝的作用越發明顯。
    劉玄身上表現出讓令人不安的特質。
    首先是主張去中心化。
    其次是與歐洲的深度融合。
    這位大齊的下一任皇帝認為,權力的過度集中會導致鍍彩專職,民眾需要更多的選擇,現行的藩鎮製度隻是將從前的一個皇帝換成了幾十個皇帝,並沒有改變帝國本質。
    必須摧毀。
    摧毀罪惡之源。
    劉玄的執政策略可以概括為:毀滅。
    先毀滅各藩鎮勢力,將大權收歸皇室,再依靠至高無上的皇權,重新設計他認為合適的帝國製度。
    至於新的製度是什麽,劉玄自己也說不清楚,總之是與眼下不同的製度。
    最好的製度並不是設計出來的,應該自由發展。
    不過要實現這一點確實太難了。
    事態危急,管不了那麽多了,先毀滅再說吧。
    劉燁很早就知道兒子的野望。
    然而老皇帝身體老邁,而且隻有這一個獨子,如果不將皇位傳於劉玄,劉氏一脈便會立即斷絕,如果讓劉玄成為下一任皇帝,帝國未來將何去何從。
    他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驚唬,急忿怨痛,暮年之人,那禁得貧病交攻,竟漸漸的露出了那下世的光景來。
    1735年四月,老皇帝舊疾複發,臥床不起,不久便龍禦歸天,駕崩之前,劉燁按照祖製將皇位傳給了太子劉玄,不忘殷殷叮囑:
    “吾兒當為堯舜!吾兒當為堯舜!”
    劉玄沒來得及安慰父皇幾句劉燁便已撒手人寰。
    劉玄能否成為堯舜暫且不說,老皇帝的突然病逝卻給帝國蒙上了層悲劇色彩。
    公元1756年,大齊開國一百二十年,在劉玄繼位十年後,為加強皇權,劉玄采取了兩項重要措施。
    首先,他親自組織了一支直接隸屬於自己的精銳部隊——龍驤軍。
    其次,他通過議會發布詔令,從即日起,藩鎮領主去世後,子嗣不得襲領藩主之位,新任藩主人選須由天心城方麵決定。
    也就是說,藩鎮割據稱雄的時代就要結束了。
    經過十年積聚,截止1756年,劉玄直接掌控的龍驤軍數量超過二十萬人,實力不容小覷。
    相比之下,京畿之外的長沙、番禺、廊坊、邯鄲、遼陽這七大軍鎮的兵力不足十五萬人。
    這樣的兵力對比,成為天心城削除藩鎮的基礎和底氣。
    帝國已經度過了最危險的時刻,劉玄正在尋求途徑來重新集中原本已經下放給地方的各種權力。
    如今,隨著京畿地區重新被皇帝穩穩掌握,他自然而然地想要將目標轉向最桀驁不馴的遼東藩鎮,意圖重新掌控那裏的權力。
    想要達成目標,隻靠軍事實力是不夠的,好在國庫足夠寬裕。
    十年前,劉玄剛剛登基,便著手進行財稅製度的革新。
    皇帝勒令財政大臣采取重大措施,將原本分散在鹽鐵、轉運、青苗等各個部門的財政和稅收管理權,統一集中到了財政大臣手中。
    此舉既有效地加強了天心城對各藩財政的控製,又完美避免了因鞏固皇權造成的地方勢力的反彈。
    當然,在劉玄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同時,不乏藩鎮勢力反對的聲音。
    不過既然皇帝已經掌握足夠的財富,掌控一支強大的軍隊,這樣的實力讓他有信心推倒一切。
    當然,在正式削藩之前,劉玄還是與他的英國親戚提前打了招呼,確保不會重蹈之前的覆轍,確保改革進行到關鍵步驟時不列顛人不會搗亂。
    當然,劉玄大刀闊斧改革,正在勵精圖治之際,長沙、番禺、廊坊、邯鄲、遼陽等地重鎮,那些桀驁不馴的將領們也沒閑著。
    當所有人都意識到新皇帝要棄民主、虛君政策不顧,要拿自己開刀時,所有藩鎮領主們都意識到,想要牢牢掌握手中權力,不被天心城算計,就需要給天心城更大的壓力,決不能坐以待斃。
    1757年,即劉玄繼位第十二年,郴州總督李寶君生病離世,其子李惟丘隨後向議會提出請求,希望能夠繼承父親的職位,繼續擔任郴州總督。
    消息傳到天心城,立即引發強烈震動。
    劉玄果斷拒絕了李惟丘的請求。
    其他一些老成謀國的大臣們則擔心皇帝的魯莽舉動會引發藩鎮反叛,於是紛紛上書,請求皇帝收回成命。
    劉玄強硬表態:議會早在去年就通過法令,藩鎮領主子嗣不得繼承官職,除非得到議會大多數議員同意!
    李惟丘聞言大怒,他果斷采取行動,聯合魏博總督第悅、番禺總督李副己,以及邯鄲總督穆崇義,四位總督集結兵力,發起了反叛行動。
    劉玄正愁沒有借口平定藩鎮,沒想到對手竟然自己送上門來,他暗暗下定決心,計劃殺雞儆猴,用李唯丘等人的首級來重振皇威,鞏固皇權。
    議會迅速通過平叛法案,派出通州馬滔將軍和川東的李望烈節度使率領十萬大軍前去平息叛亂。
    盡管朝臣多有反對,然而皇帝乾綱獨斷,平叛戰爭進展得頗為順利。
    番禺總督李副己因病暴斃,其子李收棄城投降,將番禺之地全部獻給朝廷。
    邯鄲總督穆崇義在與李望烈的對抗中屢戰屢敗,最終選擇登上邯鄲七星樓引火自焚。
    至於罪魁禍首李惟丘,此人的命運堪稱悲慘,在內應的協助下,他被馬滔派出的刺客刺殺。
    最後僅存的第悅叛軍,見其他三路兵馬或死或降,自知孤掌難鳴,隻得選擇向齊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