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祝融八姓
字數:6284 加入書籤
劉瑁揚起吳懿送來的庲降都督印:“南中這麽大,我一個人哪裏管得過來?跟父親要個永昌都尉應該不難吧?”
“好!我這就回去,說服家人出些資財,收購些絲帛漆器,再組織些人手一同南下助你!”豁出去了,隻要劉瑁誌向遠大,他吳家必會飛黃騰達。
“把莧兒也接到滇池來!”劉瑁道。
“好!”
兩人比比劃劃的在書房裏謀劃了一上午。
吃過午飯,劉瑁便送走了吳懿。
終於搞定一件大事。
想來想去,身邊也沒有比吳懿更合適的人了。
從目前劉瑁的觀察來看,吳懿的忠誠度甚至在甘寧、張任之上。畢竟妹妹都嫁他了,利益基本也捆綁在一起了。
這世道,就是平民想成為富戶,富戶想成為士族,多少士族又想鑽進權利中心。
欲無止境!
不得不說,說服了吳懿後,他的辦事效率還是可以的。
半個月,吳懿便處理好綿竹的所有事宜,帶著一個七八十人的運輸隊伍,帶著不少絲綢、錦帛再次來到滇池。
隨行的還有劉瑁的妻子吳莧。
一別大半年,不到十五的姑娘已經接近花季。
雖然隻長了一歲,初為人妻的姑娘卻明媚了許多。
個子倒是沒高多少,但身材卻開始火辣起來。玲瓏凹凸,青春靚麗。
初見時,有些替人憐妻的惡趣味。再相逢,卻有一些牽掛與思念的情緒。
原來,對麵的美女已是自己明媒正娶的妻子。
劉瑁有種想衝上前將伊人擁入懷抱的衝動。但這個時代的禮節不允許他這麽做。
隻好匆匆將吳懿一行安排至早已準備好的“世傑商行”,讓李恢和孟琰去為眾人接風。
如果說一年前的洞房還有些不忍和無奈,那再次相見的今日,劉瑁便有一些難以抑製的衝動了。
拉著妻子共進晚餐後,劉瑁匆匆從書房取來一對翡翠鐲子和一副鑲有寶石的耳環。
親手為吳莧戴上,你濃我濃了一陣。二人緊緊相擁
此時無聲勝有聲!
吳莧在床頭傳了個消息給劉瑁。是來自盧氏的許諾。
原來,吳懿本來就一直親近劉瑁,其實根本就與盧氏沒什麽交集。冒冒然去給人家送禮,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於是便將珠寶和劉瑁的囑托交給了吳莧。
吳莧要見盧氏,婦人間的走動很正常。劉焉巴不得自己的兒女都認可盧氏呢!
吳莧生長在士族家庭,當然明白如何在一個大家族裏立足,以及發揮自己的作用。
她不是一個花瓶。
她知道劉瑁的處境,同時明白盧氏不惜自己名聲,所求為何。
總之,她就是說服了盧氏。
盧氏不會看不到劉璋拉攏各大官員的目的,她同樣能看岀那些士族官宦們的野心。劉璋上位,對她及她的兒子並無大利。
還不如將賭注往劉瑁身上分一些。
這事過後讓劉瑁對吳莧刮目相看,不愧是有能力做皇後的人。
漢代的女子,還真沒後麵一千多年的社會地位低。光是被史冊記錄的女子就多達數十人。
劉瑁將眾人勸他迎娶蠻夷聖女祝融的事告訴了吳莧。
女子麵上稍顯不快,但很快便釋然。
以劉瑁的社會地位,這種事怎麽會少得了?
男子娶妻納妾又豈會征求發妻的意見?為了保住自己的家庭地位,她們隻會更加地討好丈夫,希望能誕下子嗣。
吳莧能夠釋懷是因為劉瑁在迎娶他人前,先告訴了他,以示尊重。
何況這種帶有政治目的聯姻是她根本就阻止不了的。
吳莧是聰明人,她當然知道如何顯示自己的胸襟,以及保護自身的地位和利益。
這個晚上的吳莧,已經不象是一個剛入花季的懵懂少女,各種纏綿讓劉瑁欲罷不能。
而劉瑁也從心裏上坦然接受了這個年幼的妻子。
接下來的日子,劉瑁的生活豐富了許多。
一有閑暇便帶著吳莧遊覽南中美景,二人的感情也急劇升溫。
除卻古人相敬如賓的親情,二人之間還產生了相視一笑,便怦然心動的愛情。
有時候劉瑁甚至在想,如果能夠安然生活於世,他甚至願意就這樣牽著愛人之手,平靜地在這美麗的滇南澤畔生活一輩子。
可漢末紛亂的世道總是能點燃他胸中的熱血。
自己不去拚,劉璋會放過自己嗎?劉備會放棄入蜀?
命運,隻有把握在自己手中時,才能不被他人左右。
加油吧,騷年!
吳懿去了永昌,設立都尉府。劉瑁將精通蠻夷語言的孟琰派給了他做助手。
並給了他兩千士兵,讓他在當地再征募兵士,不論漢人還是蠻夷,均可征用。
六月初,劉瑁帶著甘寧和李恢,領了三百精兵去往楪榆澤,參加一年一度的火把節,順便準備爭奪祝融的婚配權。
帶上甘寧,就是為了在武場比鬥中多一份保障。自己的武藝就那樣,很難在猛人如雲的招親大會上脫穎而出。
說到精兵,目前他手中能稱作精兵的隻有甘寧手中那八百勇士,那才是在風浪時摸爬、刀尖上舔血的勇士。
帶上李恢,是因為他會夷語,且能言善道。
早點去,是因為他想會會帶來洞主,看看能不能說服他靠向自己。從而以說服南中諸夷。
從滇池到楪榆(也就是從昆明到大理),本也就七八百裏地,可山路崎嶇,劉瑁一行硬是走了三天才到達楪榆城。
楪榆,本為西南夷地,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縣。城不大,漢夷混居。
三百年建城史,楪榆卻沒有豪族產生,主要原因就是帶來洞董氏一族在這裏的勢力太大,楪榆城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是董家的人。
三百年來,他們依然沒有被完全漢化,保持著半耕半獵的部族生活。
東漢未年,南中失控,許多城池的縣令縣長都形同虛設,實權旁落或者幹脆被夷人控製。
就象這楪榆城,董隨既是洞主又是族長,還自領了楪榆縣長。
所以他在周邊蠻夷之中的聲望非常高。
要知道整個南中,可沒幾個部落能控製城池的。除了幾個稱國的部落。
楪榆城內城外都很美,後世洱海的美名不用贅述。
城中有驛站,劉瑁一行落腳驛站。
不論誰控製,楪榆都是一座漢城。劉瑁是正統的庲降都督,是整個南中地區最大的官。就算強勢如董隨,也得主動前來拜會,為劉瑁接風。
劉瑁沒有擺架子,眼前這個中年人可不那麽好對付。進為一縣之長,退出楪榆城他依然是南中地區的大勢力首領。
楪榆屬於越嶲郡,哪怕自稱越嶲夷王的高定,恐怕也不敢輕易得罪董隨。
除去官場禮節,劉瑁以後輩之禮待之。
令他沒想到的是孟隨講的不是夷語,而是帶著川音的漢語,劉瑁基本上能聽懂。
宴上,董隨與劉瑁聊了很多。看得出來,他從來沒有將自己當作夷人。
原來董氏一族原本是生活在中原的祝融氏後人。
祝融,是三皇五帝時夏官火正的官名。自燧人氏發明的轉木取火,但有了火種不會保留和使用,後由祝融發明了使用火和留火種的方法後,黃帝封了他為主管火的正火官。
祝融,傳說中的古帝,以火施化,號赤帝,後人尊為火神。有人說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住在昆侖山的光明宮,是他傳下火種,教人類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說祝融原叫重黎,在擔任火正官時,黃帝賜他姓“祝融氏”。在日常用語中,“祝融”是火的代名詞。
伏羲死後共工作亂,黃帝派祝融平叛,雖然打敗了共工,但沒有殺死所有共工氏成員,黃帝殺了祝融。後由他的弟弟吳回擔任火正官,依舊稱祝融氏。後來吳回的後代分成八姓,分別是曹姓、彭姓、禿姓、董姓、妘姓、斟姓、己姓、羋姓,為祝融八姓。
堯帝時棄用祝融官名采用司馬一名,祝融氏後人皆以八姓取名。
董隨一脈是從楚國西遷的禿姓一族,因為躲避戰禍而改姓董,遷至楪榆山中。
按照董隨的說法,南中本無蠻夷,均皆炎黃之後。哪怕那些自古生活在這片叢林的夷族,也不過是上古炎帝之後罷了。
黃帝一統華夏後,這片山林也一直是華夏的一部分。
隻是南中遠離世代紛征的中原,少了些管製,也沒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漸漸被中原政權所遺棄。
到後來便成了放逐罪人的蠻荒之地。
所以現在所謂的南中蠻夷,除去遠古留下來的炎黃後裔外,多為被流放的夏人、商人、周人以及秦人。
都是土生土長的華夏人。
直到漢武帝時,才在南中開牂柯郡、越嶲郡,置益州郡,南中地區重回華夏治地。
漢明帝時置永昌郡。
蠻夷易反亂,其實也不是事實。隻因統治階級的稅賦太高,讓半耕半獵的南中百姓不堪重負,才不得不封閉道路,與政府敵對,以抗苛稅。
很多夷人還是願意在平穩而祥和的漢人統治下生活的。因為漢人聰明勤奮,跟隨他們的領導,夷蠻部族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誰不希望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
至少董隨更願意自己的族人做漢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