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群臣驚詫兩份詔書(補章求月票)
字數:4613 加入書籤
自古以來,凡帝王猝然離世,當權國相,大都總攬朝綱,處理喪事。
然而,李斯的做法,一心為公,讓人不由暗暗佩服。
卻見李斯環顧眾人道:“陛下甍難,舉國同悲,三公九卿來甘泉宮商會,一則消除國疑,二則公布密詔。”
說著,又朝馮劫道:“為政者,應當坦蕩處理國事,切不可亂了分寸。”
“李相說得不錯,在下讚同李相之策。”胡毋敬在旁邊點頭道。
馮劫皺眉:“照李相的說法,那長公子扶蘇,上將軍蒙恬,也要招來甘泉宮商會?”
“按理來說,應該如此!”
李斯肅然點頭。
“可陛下讓長公子扶蘇未奉詔,不得歸國......”胡毋敬憂心忡忡的道:“若我們貿然相召,豈不是有假傳陛下旨意之嫌?”
“這.....”
眾人聞言,麵露遲疑。
半響,太醫令沉吟道:“長公子扶蘇、上將軍蒙恬,皆乃守護北疆的要員,若我們貿然相召,影響北疆局勢,怕是難辭其咎!”
聽到這話,眾人微微頷首。
李斯麵色肅然地思忖一陣,拍案道:“陛下在時,曾與老夫言明,九原乃國門,不容有失,眼下,匈奴單於冒頓崛起,更不可一日無將。”
“蒙將軍擔當守護國門的重任,長公子扶蘇乃九原監軍,二者缺一不可,諸位且想,當年滅六國之戰,是何等的艱辛,陛下都未曾調離邊軍南下,何況今天?”
“匈奴一旦得知陛下離去,必定侵擾邊疆,屆時,兩位統帥不在,邊疆危矣!”
聽到這裏,馮劫有些不耐煩的道:“不召他們就不召他們,李相何必說這麽多?”
李斯:“.......”
胡毋敬:“.......”
太醫令:“.......”
三人對視,皆是不語。
片刻,李斯又道:“不召他們,並不代表不知會他們,老夫應發下官文,將東巡諸事,以及鹹陽商會的結果,通知長公子與蒙將軍,若他們有異議,必定快馬回書.....”
“好了好了,別羅嗦了。”
馮劫再次不耐煩的打斷李斯。
李斯卻是少見的溫和,並沒跟他計較。
但一旁的胡毋敬有些看不下去,冷聲道:“馮將軍這是何意?莫非將此處當作了軍帳?”
“我就是聽不得你們囉裏八嗦,明明幾句話的事,扯個半天!”馮劫不屑的回懟。
“你放肆!”胡毋敬氣得吹胡子瞪眼,怒視馮劫。
李斯連忙勸慰:“兩位乃國之重臣,當此危難之際,應當團結一致,切勿傷了和氣,老夫謹小慎微,還請見諒!”
“李相何須如此!”
馮劫有些不滿的站了起來,環顧眾人道:“陛下就算去了,還有我們這些帝國老臣,難道這大秦的天,會塌了不成?”
說著,厲聲喝道:“本將今天就把話撩在這裏,誰要敢不遵從陛下的旨意,誰要敢不聽丞相的調遣,本將第一個站出來,砍了他的狗頭!”
“他娘的,國有國法,軍有軍規,誰敢反了不成?”
“馮將軍慎言啊!慎言!”
李斯連忙將馮劫按住,朝其餘眾人躬身道:“馮將軍雖然履職禦史大夫,但乃軍武出身,有失禮數,還望諸位海涵。”
“李斯得蒙諸位支持,不勝感激,既然此事已定,那李斯便去安排,告辭!”
說完,轉身離開了會堂。
“這個老丞相,怎麽出了一趟東巡,膽子變小了。”馮劫望著李斯得背影,不由叨咕了一句。
“舉國之事,皆有李相擔當,他不得不如履薄冰!”太醫令喟然一歎。
“也是。”
馮劫點了點頭,感慨道:“倒是難為老丞相了!”
........
李斯回到行轅,立刻發布官文,召集三公九卿,商議國事。
次日清晨,諸位大臣準時出現在甘泉宮正殿。
雖然大秦以右為尊,但馮去疾歸秦途中,偶感風寒,諸多事宜,隻能交由李斯負責。
此時,李斯站在帝座之下的中央地帶,朝眾人拱手:“諸位大臣!”
他的語氣沉痛無比,令人無不肅容。
“今日朝會,之所以在甘泉宮舉行,而非鹹陽宮,實乃非常之舉,何為非常?然,皇帝陛下於東巡途中,已棄吾等而去也!”
話音還未落下,李斯老淚縱橫,搖搖欲墜。
馮劫見狀,大踏步上前,扶住李斯,低喝道:“李相如此情態,何以表決大事?!”
說完,隻聽殿內一片哀嚎,不由怒上心頭,接連大喝:“哭!哭個甚鳥?還要不要朝會了?都給本將住口,聽李相安排!”
禦史大夫的職責,就是監察百官,更兼馮劫脾氣火爆,為人耿直,一陣喝斥之後,大殿內頓時恢複一片肅然。
李斯緩了緩情緒,抬手製止馮劫,聲音沙啞的說道:“眼下,吾等三公,應當依據法度,同心協力,公理朝政!”
言罷,環視眾臣,又繼續道:“今日朝會,第一件大事,便是禦史大夫稟報勘驗詳情,之後決議國喪之事!”
聽到該自己表態,馮劫二話不說,直接站在李斯身前,朗聲道:“諸位大臣,陛下之事,本將已與廷尉府,太醫署確認,陛下東巡途中,遭遇不孝長女嬴元曼毒害,甍難於邯鄲中皇山神廟。”
說著,抬手拿出一張絹布,補充道:“這是三府勘定的文書,張廷尉,你來宣讀!”
張籍離座,結過絹布,一字一句讀道:“三府勘驗判定:始皇三十七年,三月八日,皇帝於東巡途中,遭遇六國餘孽襲擊。
後接到老常奉胡毋敬密報,廷尉姚賈盜竊玉璽之事,皇帝特遣郎中令蒙毅歸國,全權處理。
當日下午,書寫遺詔,交由中車府令趙高,封存於璽符銅匣。
又經夏陽地渡河口,向邯鄲進發,於三月十五日,進駐邯鄲城。”
“三月二十八日,晚,皇帝夜不能寐,召典客頓弱商議黎安君遲歸事宜,寅時,華陽公主闖入邯鄲行宮,告知皇帝黎安君遇刺;
皇帝擔憂黎安君安危,便遣典客頓弱救援,然,陛下心之憂慮,又悄然離宮,蹤影不見。”
“三月二十九日,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治粟內史鄭國商議,尊奉皇帝口詔,東巡國本不容有失,於是一邊啟程東巡,一邊尋找皇帝蹤跡,直至七月末,未果。”
“三府聯合勘定:皇帝甍難,乃華陽公主之亂,行營東巡,並無不妥,國喪如何發布,由領政丞相決斷,始皇三十七年,八月。”
念到這裏,張籍扭頭望向李斯。
李斯抹了抹眼淚,遙望殿內眾臣:“諸位大臣,有何異議?”
“吾等,並無異議.....”
殿內眾臣,默默搖頭。
蒙毅忽然站出來,朗聲開口:“在下雖無異議,但還想再問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