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第一百三十章
字數:5663 加入書籤
A+A-
這一仗打得很潦草, 很簡單,很多人並不將它放在心上,畢竟陸廉打過太多場勝仗了,多這一場不多。
況且以戰後收繳到的戰利品來看, 這支青州軍已經是山窮水盡, 他們沒帶多少糧草,被曹操送出來時拿的就是一張單程票。
即使他們贏了陸廉, 要如何返回都是個問題, 似乎曹操這一手隻是為了甩掉這個包袱。
但軍中將士很快意識到,這支青州軍有更多的,更麻煩的問題。
他們與陸廉的士兵差在哪裏呢?
倒退十幾年回去的話, 他們是一樣的青州人, 一樣在青州的土地上耕作,吃穿雖然不富裕,但也勉強能度日。
但是那幾年不知道怎麽回事, 天災一年接著一年, 蝗災,旱災,瘟疫,百姓總是吃不飽,於是隻能先賣掉自己的牛,再賣掉自己的田, 而後開始賣自己的兒女,賣自己的妻子,賣自己。
可是收成那樣不好, 朝廷卻一點也沒有體恤他們, 反而那些郡守, 那些縣令變本加厲,想出了花樣繁多,牛毛一般的名目來收錢收糧。
這些青州人不明白是怎麽一回事,不明白天災頻仍之下,地方賦稅收不上來,靈帝就沒有錢痛快地玩,於是隻能賣官鬻爵,將大漢的三公九卿,郡守縣令分門別類,按價出售。
那些交了錢來上任的官員自然不是因為想造福一方而當官的,他們一定要將花掉的錢成倍收回來。
窮鬼的錢已經搜刮光了,沒油水可榨了,於是連那些會雇田客給自家種地的小士人也犯了難,不得不忍受大族的壓迫,久而久之,窮鬼漸漸地死了一批又一批,寒門士人卻尋了另外一個出路。
有大賢良師,能使符水,能馭鬼神,信者愈眾,直至成為燎原之火。
這些青州人跟著張角起義時,有幾十萬之眾。
那是個什麽樣的概念呢?他們甚至在很久以後,在歸附曹操之後,還會講給其他人聽。
漫山遍野的人,漫山遍野的火把。
他們連帳篷也沒有,紮營時隻有將席子支起來當帳篷用。
更狼狽的人也是有的,連席子也沒有,睡覺時將自己身上的短衫脫下來,用木棍支著,搭成一個可供老鼠睡覺的小帳篷,也算是有了個遮風避雨的地方。
可他們那時心裏熱熱的,他們跟著大賢良師,一路向西而去,他們的隊伍裏也有婦人,也有老人,也有孩子。他們攻下一座城池,從那些氣派的,門前立了柱子的高門大戶裏搬出一匹匹布時,那些婦人就會熱心地替他們裁剪縫製成帳篷,再然後他們就有了一個真正可以鑽進去睡覺的地方。
……當然還是餓,這些青州兵回憶道,大賢良師不能變出糧食,他們總得打下一個又一個糧倉才有飯吃,可是人那麽多,糧食那麽少,總也不夠分,總還是會挨餓。
但他們心裏有個火熱的信念!
隻要去了雒陽,隻要打下那座大漢的都城,那裏麵的糧食會喂飽每一個人的肚子!從此之後再也沒有尋死上吊的老人,再也沒有偷偷扔進河裏的稚童!隻要將那座城門打開!
唉,他們就這樣想象著,想象著那座城裏的人生活得有多麽富足,那些人衣食無憂,一輩子都不知道吃不飽是什麽滋味,他們說不定隔三差五還能吃到肉呢!
那些想象不僅是他們的想象,還是大賢良師座下許多鬼師所認可的——隻要再向前一步,再向前一步,這個“餓肚子”的問題,很快就要解決了!
——到最後,解決了嗎?
有民夫這樣問那個老兵,他抬起帶著疤痕的眼皮,漫不經心地撇撇嘴。
解決自然是解決了的,不僅他們這幾十萬人不必再餓肚子,其實天下人都可以用那種“方法”再也不必餓肚子。
……隻要他們當中死一些人,再死一些人,死個一大半,死到快要盡絕。
大漢這麽大,有這樣多的土地,可是那幾十萬青州黃巾卻死了一路。山上,田裏,路邊,河中,到處都是屍體,密密麻麻,望也望不到邊,那鮮血何止將山染紅,何止將田地染紅,何止將河流染紅,它甚至塗抹在天空上,讓天地也變成了那唯一的色彩。
那個老兵講到這時,很是有點自嘲地嘿嘿笑了一聲。
“也不是真那麽玄乎其玄,”他說,“其實隻是我的臉上全是血,所以看什麽都是紅的。”
但在聽者也跟著發出一聲似乎放鬆下來的笑聲後,他想了想又開口了。
“不過我是真的見過,山坡上的人都死了,血順著留下來,山腳下就積起了一個小小的血潭,又濃又稠,還泛著光。”
但他沒有近前去看,他還想要在漫山遍野的死人裏翻一翻,翻他的父母,他的兄弟,他的妻和他的子,直到後來曹公的士兵過來將他脖子和雙手都套了繩圈,像牽豬一樣的牽著走,他才停下那漫無目的尋找。
他和很多人一起來到了兗州,在兗州安了一個新的家。
那到底算不算是新家呢?他們其實心裏也不是很確定,因為這個“家”和以前的家很不一樣。他們當中鮮有人是帶全了家眷來的,而搬來兩卷席子搭起一個窩棚是很難稱之為家的。
裏麵需要有床榻,有被褥,有鐵鍋,有爐灶,有足夠的糧米,最好房梁上還能掛一塊鹹肉,屋外的圈裏還有一口豬。
——還需要有人。他們這樣嘀嘀咕咕。
曹公於是很慷慨地帶他們去了徐州,那裏有許多房屋,裏麵有床榻被褥,有鍋碗瓢盆,有糧米,有牲畜,還有婦人。
他們曾經受過的苦楚,現在似乎全部都在這些徐州人身上彌補了回來!
他們可以任意地帶走所有想帶走的東西,至於帶不走的,不願意被他們帶走的,他們可以隨便處置!
有些婦人會被他們擄掠回兗州——年輕,乖順,強壯的那部分,可能會成為他們的妻子,為他們操持家務,生兒育女,不夠年輕乖順的會被他們殺掉,不夠強壯的會死在跟隨他們回兗州的路上——但看在他們眼裏,也同牲畜是差不多的。
那不是父母為他們訂下的妻子,不是他們同村一起長大的青梅,不是他們扛著鋤頭,走在田野間忽然見到的鄰家女郎。
至於那些婦人有沒有父兄夫子,他們是一點也不在乎的,因為男人被他們殺光了。
那些在他們的刀下哀號的徐州人沒有得到他們的憐憫,那些徐州人在他們眼裏似乎是算不上“人”的,但這絕不是因為他們格外傲慢,格外殘忍——他們也不覺得自己是人啊。
他們在很早以前,被一批批地斬殺時,就已經變成和野獸差不多的東西,曹公牽走他們後,也隻是按照野獸的方式馴養他們而已。
他們就這樣渾渾噩噩地活著,甚至曹公也縱容他們這樣活著,有強敵時他們會潰逃,行軍時又會四處擄掠,可是,他們人數眾多啊!誰也不用珍惜他們,第一波箭雨可以讓他們挨,山坳的伏兵也可以他們來探!他們活得便宜,死得也便宜!
總之,陸廉的那些青州兵,那些家裏有父母妻兒,那些活得漂漂亮亮的青州兵,有什麽資格來臧否他們呢?
……陸懸魚是不能理解他們的心路曆程的。
但戰利品很少,糧草很少,於是他們都需要她養,這是毫無疑問的。
而且這群青州兵還特別難管理。
首先是士兵和民夫沒什麽區別,烏泱泱的萬餘人,人人都能拎起棍子照你頭上來一下,人人都能在扔了棍子之後一屁股坐地上等飯吃;
其次是曹操治理自己的兗州軍那麽精心,但對青州兵就是放養的態度,他們在聽懂軍紀方麵基本和非洲黑猩猩差不多,你必須把刀子亮出來,他們才能明白你的態度;
最後也是最麻煩的,他們還特別的齊心,比如說夥食不好,他們撒潑打滾摔碗還是小事,一大群人罵罵咧咧地要衝出俘虜營搶糧食,這就很奇葩。
……要知道鮮卑和烏桓的俘虜陸懸魚也是沒少見過的,那群胡人都能老老實實地吃飯起床按著官吏安排南下去徐州,這群青州人忽然就聽不懂青州話了她折實也是沒想到的。
但要真亮刀子,她多少又有點猶豫。
這群戰俘裏確實也有和自己麾下士兵有親有舊的,打掃戰場時不少士兵跑去認人,然後就認出了這個是自己村東頭小嬸子的表兄,那個是鄰村六叔公家的族兄,認出來之後就有哭的有罵的有拳打腳踢的,最後好不容易兩邊都分開,暫時穩定了情緒。
……於是一部分徐州兵,以及張遼的並州兵被拉來看戰俘就多少有點懵。
尤其是那群並州人,平時仗著是騎兵,除了伺候自己的戰馬之外很少幹雜活,現在當看守就有點不太自在。
但陸懸魚不太在乎他們懵不懵,她抓了圍觀的潁川人和躺平吃魚幹的司馬懿來,想要整理出一個安全高效處置這些青州兵的去處。
她和這些文化人正商量著一個個方案時,帳外忽然喧囂起來。
她抬頭詢問,帳外卻遲遲沒有人回報。
直到她自己出帳去看,親兵慌慌張張地跑回來時,陸懸魚才發現出事了。
有座一千人的俘虜營柵欄被掀開了,青州兵跑了出去。
他們也沒有跑很遠,而是衝進了那群聽說打完仗,於是拖家帶口趕緊回家的兗州人村莊裏。
況且以戰後收繳到的戰利品來看, 這支青州軍已經是山窮水盡, 他們沒帶多少糧草,被曹操送出來時拿的就是一張單程票。
即使他們贏了陸廉, 要如何返回都是個問題, 似乎曹操這一手隻是為了甩掉這個包袱。
但軍中將士很快意識到,這支青州軍有更多的,更麻煩的問題。
他們與陸廉的士兵差在哪裏呢?
倒退十幾年回去的話, 他們是一樣的青州人, 一樣在青州的土地上耕作,吃穿雖然不富裕,但也勉強能度日。
但是那幾年不知道怎麽回事, 天災一年接著一年, 蝗災,旱災,瘟疫,百姓總是吃不飽,於是隻能先賣掉自己的牛,再賣掉自己的田, 而後開始賣自己的兒女,賣自己的妻子,賣自己。
可是收成那樣不好, 朝廷卻一點也沒有體恤他們, 反而那些郡守, 那些縣令變本加厲,想出了花樣繁多,牛毛一般的名目來收錢收糧。
這些青州人不明白是怎麽一回事,不明白天災頻仍之下,地方賦稅收不上來,靈帝就沒有錢痛快地玩,於是隻能賣官鬻爵,將大漢的三公九卿,郡守縣令分門別類,按價出售。
那些交了錢來上任的官員自然不是因為想造福一方而當官的,他們一定要將花掉的錢成倍收回來。
窮鬼的錢已經搜刮光了,沒油水可榨了,於是連那些會雇田客給自家種地的小士人也犯了難,不得不忍受大族的壓迫,久而久之,窮鬼漸漸地死了一批又一批,寒門士人卻尋了另外一個出路。
有大賢良師,能使符水,能馭鬼神,信者愈眾,直至成為燎原之火。
這些青州人跟著張角起義時,有幾十萬之眾。
那是個什麽樣的概念呢?他們甚至在很久以後,在歸附曹操之後,還會講給其他人聽。
漫山遍野的人,漫山遍野的火把。
他們連帳篷也沒有,紮營時隻有將席子支起來當帳篷用。
更狼狽的人也是有的,連席子也沒有,睡覺時將自己身上的短衫脫下來,用木棍支著,搭成一個可供老鼠睡覺的小帳篷,也算是有了個遮風避雨的地方。
可他們那時心裏熱熱的,他們跟著大賢良師,一路向西而去,他們的隊伍裏也有婦人,也有老人,也有孩子。他們攻下一座城池,從那些氣派的,門前立了柱子的高門大戶裏搬出一匹匹布時,那些婦人就會熱心地替他們裁剪縫製成帳篷,再然後他們就有了一個真正可以鑽進去睡覺的地方。
……當然還是餓,這些青州兵回憶道,大賢良師不能變出糧食,他們總得打下一個又一個糧倉才有飯吃,可是人那麽多,糧食那麽少,總也不夠分,總還是會挨餓。
但他們心裏有個火熱的信念!
隻要去了雒陽,隻要打下那座大漢的都城,那裏麵的糧食會喂飽每一個人的肚子!從此之後再也沒有尋死上吊的老人,再也沒有偷偷扔進河裏的稚童!隻要將那座城門打開!
唉,他們就這樣想象著,想象著那座城裏的人生活得有多麽富足,那些人衣食無憂,一輩子都不知道吃不飽是什麽滋味,他們說不定隔三差五還能吃到肉呢!
那些想象不僅是他們的想象,還是大賢良師座下許多鬼師所認可的——隻要再向前一步,再向前一步,這個“餓肚子”的問題,很快就要解決了!
——到最後,解決了嗎?
有民夫這樣問那個老兵,他抬起帶著疤痕的眼皮,漫不經心地撇撇嘴。
解決自然是解決了的,不僅他們這幾十萬人不必再餓肚子,其實天下人都可以用那種“方法”再也不必餓肚子。
……隻要他們當中死一些人,再死一些人,死個一大半,死到快要盡絕。
大漢這麽大,有這樣多的土地,可是那幾十萬青州黃巾卻死了一路。山上,田裏,路邊,河中,到處都是屍體,密密麻麻,望也望不到邊,那鮮血何止將山染紅,何止將田地染紅,何止將河流染紅,它甚至塗抹在天空上,讓天地也變成了那唯一的色彩。
那個老兵講到這時,很是有點自嘲地嘿嘿笑了一聲。
“也不是真那麽玄乎其玄,”他說,“其實隻是我的臉上全是血,所以看什麽都是紅的。”
但在聽者也跟著發出一聲似乎放鬆下來的笑聲後,他想了想又開口了。
“不過我是真的見過,山坡上的人都死了,血順著留下來,山腳下就積起了一個小小的血潭,又濃又稠,還泛著光。”
但他沒有近前去看,他還想要在漫山遍野的死人裏翻一翻,翻他的父母,他的兄弟,他的妻和他的子,直到後來曹公的士兵過來將他脖子和雙手都套了繩圈,像牽豬一樣的牽著走,他才停下那漫無目的尋找。
他和很多人一起來到了兗州,在兗州安了一個新的家。
那到底算不算是新家呢?他們其實心裏也不是很確定,因為這個“家”和以前的家很不一樣。他們當中鮮有人是帶全了家眷來的,而搬來兩卷席子搭起一個窩棚是很難稱之為家的。
裏麵需要有床榻,有被褥,有鐵鍋,有爐灶,有足夠的糧米,最好房梁上還能掛一塊鹹肉,屋外的圈裏還有一口豬。
——還需要有人。他們這樣嘀嘀咕咕。
曹公於是很慷慨地帶他們去了徐州,那裏有許多房屋,裏麵有床榻被褥,有鍋碗瓢盆,有糧米,有牲畜,還有婦人。
他們曾經受過的苦楚,現在似乎全部都在這些徐州人身上彌補了回來!
他們可以任意地帶走所有想帶走的東西,至於帶不走的,不願意被他們帶走的,他們可以隨便處置!
有些婦人會被他們擄掠回兗州——年輕,乖順,強壯的那部分,可能會成為他們的妻子,為他們操持家務,生兒育女,不夠年輕乖順的會被他們殺掉,不夠強壯的會死在跟隨他們回兗州的路上——但看在他們眼裏,也同牲畜是差不多的。
那不是父母為他們訂下的妻子,不是他們同村一起長大的青梅,不是他們扛著鋤頭,走在田野間忽然見到的鄰家女郎。
至於那些婦人有沒有父兄夫子,他們是一點也不在乎的,因為男人被他們殺光了。
那些在他們的刀下哀號的徐州人沒有得到他們的憐憫,那些徐州人在他們眼裏似乎是算不上“人”的,但這絕不是因為他們格外傲慢,格外殘忍——他們也不覺得自己是人啊。
他們在很早以前,被一批批地斬殺時,就已經變成和野獸差不多的東西,曹公牽走他們後,也隻是按照野獸的方式馴養他們而已。
他們就這樣渾渾噩噩地活著,甚至曹公也縱容他們這樣活著,有強敵時他們會潰逃,行軍時又會四處擄掠,可是,他們人數眾多啊!誰也不用珍惜他們,第一波箭雨可以讓他們挨,山坳的伏兵也可以他們來探!他們活得便宜,死得也便宜!
總之,陸廉的那些青州兵,那些家裏有父母妻兒,那些活得漂漂亮亮的青州兵,有什麽資格來臧否他們呢?
……陸懸魚是不能理解他們的心路曆程的。
但戰利品很少,糧草很少,於是他們都需要她養,這是毫無疑問的。
而且這群青州兵還特別難管理。
首先是士兵和民夫沒什麽區別,烏泱泱的萬餘人,人人都能拎起棍子照你頭上來一下,人人都能在扔了棍子之後一屁股坐地上等飯吃;
其次是曹操治理自己的兗州軍那麽精心,但對青州兵就是放養的態度,他們在聽懂軍紀方麵基本和非洲黑猩猩差不多,你必須把刀子亮出來,他們才能明白你的態度;
最後也是最麻煩的,他們還特別的齊心,比如說夥食不好,他們撒潑打滾摔碗還是小事,一大群人罵罵咧咧地要衝出俘虜營搶糧食,這就很奇葩。
……要知道鮮卑和烏桓的俘虜陸懸魚也是沒少見過的,那群胡人都能老老實實地吃飯起床按著官吏安排南下去徐州,這群青州人忽然就聽不懂青州話了她折實也是沒想到的。
但要真亮刀子,她多少又有點猶豫。
這群戰俘裏確實也有和自己麾下士兵有親有舊的,打掃戰場時不少士兵跑去認人,然後就認出了這個是自己村東頭小嬸子的表兄,那個是鄰村六叔公家的族兄,認出來之後就有哭的有罵的有拳打腳踢的,最後好不容易兩邊都分開,暫時穩定了情緒。
……於是一部分徐州兵,以及張遼的並州兵被拉來看戰俘就多少有點懵。
尤其是那群並州人,平時仗著是騎兵,除了伺候自己的戰馬之外很少幹雜活,現在當看守就有點不太自在。
但陸懸魚不太在乎他們懵不懵,她抓了圍觀的潁川人和躺平吃魚幹的司馬懿來,想要整理出一個安全高效處置這些青州兵的去處。
她和這些文化人正商量著一個個方案時,帳外忽然喧囂起來。
她抬頭詢問,帳外卻遲遲沒有人回報。
直到她自己出帳去看,親兵慌慌張張地跑回來時,陸懸魚才發現出事了。
有座一千人的俘虜營柵欄被掀開了,青州兵跑了出去。
他們也沒有跑很遠,而是衝進了那群聽說打完仗,於是拖家帶口趕緊回家的兗州人村莊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