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先幹他一票再遷都
字數:5767 加入書籤
近來關東的這些白眼狼們,聯合組織了一場團建,地點就在酸棗附近。一時聲勢頗大,導致董先生很不高興,脾氣也變得不大好。
具體怎麽不好,這體現在兩個方麵。
其一,最近董先生給宮裏的宮女,公主,嬪妃們上生理課的時候。總有些婦人不識抬舉,不能理解董先生的教學技巧與良苦用心。
麵對這些冥頑不靈的婦人,董先生向來是以仁愛感化她們,以道德教化她們,甚至忙活到夜裏都不肯放棄這些迷途的羔羊們。
聖人有言誨人不倦。
這句話在董先生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對於董先生的諄諄教誨,大部分婦人都能夠理解,且滿含感動的熱淚拜謝。隻有極少數的潑婦,依舊冥頑不靈,甚至董先生連夜給她們補課也不起作用。
對此,董先生也沒辦法,為了防止她們破壞濃厚的學習氛圍,隻能含淚將之正法。
其二,造反的關東諸侯們,在董先生眼中猶如土雞瓦狗一般,都是一群翻手可滅的貨色。
董先生不在乎,卻不代表董先生不生氣,特別是對於袁氏兩兄弟。
昔年俺老董曾被次陽公提拔為並州刺史,此恩大於天,俺自然不敢忘懷。所以後來次陽公要俺帶兵入雒,俺也一律照辦,幫助你們袁家坐穩了輔政大臣的位置。
就算俺如此勤勉,如此知恩圖報,但你們卻還是瞧不上俺,甚至跑出去造反!
若是你們背叛俺也就算了,可你們居然連德高望重的次陽公也背叛了。次陽公在京輔政,堪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你們卻跑出去造反,這不是背叛是什麽!
對於此事,俺也曾請示過次陽公的意見。
可次陽公表示家門不幸,才出了這兩個逆子,並自請夷三族,以平民憤。
無奈之下,俺隻能答應了他。
所以,袁家好幾百口男女老少,都被董先生正法了。
而且就在顯陽苑前,當著三公九卿,滿朝百官的麵,當場殺了個幹幹淨淨。
至於罪名……是袁紹與袁術圖謀造反,袁氏理當被夷三族。
從這一點上來看,董卓倒也沒冤枉袁隗。
當董卓生出這個念頭的時候,李儒這次非但沒有反對,反而自告奮勇的要帶人捉拿袁氏一家老小。
他早就想對這幫世家動刀子了!
不久前毒殺廢帝劉辯時,李儒曾猶豫良久才動手,但這次,李儒卻覺得有一絲痛快。
你袁氏這棵大樹,終究還是被我砍了吧!
隻是後果也是顯而易見的,董卓今日舉起屠刀,族滅了袁氏,那就等於徹底放棄了和世家門閥的合作。
須知上一個敢族滅世家大族的,還是宦官閹人。
這個時代大家都還要點臉,講究做事留一線。
你可以殺人,可以殺很多人,但是不能全部殺光。
出征之前,林朝曾殺曹豹及下邳曹氏一百多口人立威,雖然結了仇,但還沒到不死不休的地步。況且林朝找的也是正當理由,曹氏也無話可說,最多有機會的時候再找回場子。
如果林朝當場將夷曹氏三族,那最終會導致整個徐州世家人人自危,最終大家會聯合起來,一起推翻劉備在徐州的統治。
一句話,存續是第一要務,任何家族成員,都得為家族的存續做出貢獻,必要時甚至可以犧牲自己。
你要存續,別人也得存續。
這就衍生出了一個共識,那就官場鬥爭,不到迫不得已時,誰也不會大行株連,滅人滿門。
誰知道自己將來有沒有這一天呢?
不過這個潛規則到三國後期就不適用了,各種夷三族的消息數不勝數,尤其以司馬懿父子最為擅長此操作。
自此之後,董卓再也沒有與關東世家破鏡重圓的機會了。
不過也無所謂了,因為董卓已經打算遷都長安了。
雒陽始終是這幫關東世家的地盤,自己身為外來人,終究不會被他們接納。
自關東諸侯起兵以來,董卓便徹夜難眠,生怕雒陽城中有人勾結那群反賊,趁自己不備時打開城門,迎關東聯軍入京。
到了那時,自己可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於是在抓捕袁隗之前,董卓就將李儒召過來商議對策。而李儒最終給出的答案,就是遷都長安。
無論從戰略角度,還是戰術角度,此時遷都長安都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戰略角度,雒陽始終還是這幫關東世家的地盤,眼下和世家的合作已經破裂,自然不適合再待下去了。
而戰術角度就更加簡單了。
林朝一直擔心如何攻打雒陽八關,而董卓也在擔心雒陽八關不夠牢固。
畢竟隻要越過了雒陽八關,就可進抵雒陽城下,沿途將再無阻礙。
可一旦遷都長安,距離雒陽可是有千裏之遙,中間的關隘,險阻,不盡其數。
董卓可盡情在沿途設防,給關東聯軍們帶來一波又一波的……驚喜。
再者,對於大本營在涼州的董卓來說,雒陽就是一塊飛地,對自己用處不大,可正好借此當成一塊肥肉扔出去,吸引關東諸侯的目光。
關於諸侯討董這回事,李儒看得很明白。
那就是以利合,以利分。但凡有點好處,這幫子人肯定爭先恐後撲上去。
董卓將袁隗的人頭把玩了一番,初時還興致勃勃,片刻後便覺得了無生趣,便隨手一扔,命侄子董璜將其掛在城門上懸示三日,再拿下來曝屍荒野。
隨後,董卓衝李儒一揮手,開口道“文優,走,隨某入殿。”
李儒拱手道“唯!”
待到兩人的身影進入顯陽苑之後,廣場上的公卿百官才鬆了口氣。隻是未有董卓命令,他們也不敢離去。
董卓自入雒以來,權勢漸盛,體型也愈加肥碩,往往能給人帶來極大的壓力。
見董卓離開且沒有任何交待,董璜便下令讓士卒收拾屍首,清掃廣場,同時將百官驅趕離場。
殿中。
董卓端起酒樽喝了兩口,這才向李儒開口說道“文優,你建議遷都長安,某亦頗為讚同,隻是如今卻有兩樁難事。”
李儒笑道“明公可是擔心現屯兵在扶風的皇甫義真?”
“不錯。”董卓點了點頭道。
中平五年,涼州叛亂波及三輔之地,反賊更是占據陳倉,企圖入寇關中,靈帝派皇甫嵩與董卓一同前往平叛。
直到董卓入雒,經曆了這一係列兔起鶻落的變故之後,眼下的皇甫嵩,仍舊屯兵在扶風郡,麾下有三萬精銳。
董卓此去遷都長安,自然怕皇甫嵩與關東諸侯聯合起來,到時左右夾擊自己,那可就不妙了。
李儒搖頭一笑,開口道“明公勿慮,皇甫義真此人對漢室忠心耿耿,又出身關西將門,自然不可能投靠關東聯軍。就算他前往投靠,關東群賊也未必敢接納。明公隻需修書一封,使皇甫義真入京為官,便可削其兵權,麾下將士皆為明公所用。”
聞言,董卓一挑眉頭,將酒樽放到桌案上,詫異道“真就這般簡單?”
李儒又點了點頭。
皇甫嵩的出身,導致他與關東諸侯玩不到一塊去。
他的忠誠,又導致他不會背叛朝廷。
隻要董卓不公然廢帝自立,那皇甫嵩絕對會聽從董卓的命令,畢竟天子還在董卓手中。
董卓哂然一笑,說道“好吧,那就試上一試。成不成,左右也沒有損失。還有一事,那便是關東這幫吃裏扒外的狗東西,不狠狠殺他們一次,某心有不甘!”
說到這裏,董卓臉上滿是憤怒的表情,麵目無比猙獰。
對此,李儒也是讚成的。
遷都就要堂堂正正,絕對不能像個喪家之犬一般。因此在遷都之前,肯定要和關東聯軍幹上一仗,而且還要大勝而歸。
思索片刻後,李儒開口道“這是自然,明公可親率大軍出虎牢關,痛擊關東叛賊,揚朝廷之威!”
“哈哈哈,文優此言甚得我心。”董卓大笑道,“傳令諸軍,三日後啟程東征,此次虎牢關下,某定要斬他幾路反賊!”
說罷,董卓大步向外走去。
“明公何往?”
李儒皺了皺眉頭,開口問道。
聞言,董卓依舊向外走著,並沒有回頭,隻有聲音在殿中回蕩著。
“某欲前往蔡侍中府上,拜會一番。遷都是大事,蔡侍中又是天下第一等名士,素知天命,某想聽一聽他的意見……”
當然,也是為了見見蔡侍中那兩個如花似玉的女兒……
7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