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用魔法來打敗魔法

字數:4871   加入書籤

A+A-




                      後世若提起漢末三國這段曆史,張角和他所領導的黃巾起義,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一個大事件。

    說是黃巾起義,也有人稱之為黃巾之亂。

    屁股不同,思想就不同,腦袋也就自然不同了。

    我們都是憑借著一顆聰明的腦袋,讓屁股坐上了一個高高的位置。最終卻因這個位置,又讓屁股主宰了腦袋。

    有人說張角是大賢良師,也有人說張角是簒逆之賊,更有人說張角不過是個野心家,妄圖建立地上道國的狂徒而已。

    可無論哪種說法,都不能否認,大漢之殤,張角是出了大力氣的。

    自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爆發以後,大漢國事蜩螗,國運江河日下,這絕對跟平定黃巾有關。

    帝國的身子被掏空,致使諸侯割據,最終加速了大漢滅亡的進程。

    可林朝一直認為曆史是個怪圈,就算張角是個野心家,可那些數以百萬計出身底層,逆來順受的黔首黎庶又有何罪?

    天災接亂不斷,異族年年寇邊,自己衣食漂泊無依,疾病傷痛卻肆意泛濫……

    可生活在同一片天空的其他階層的人呢?

    飽讀詩書的士族大權在握,

    手握軍隊的豪強縱情歡歌,

    高居廟堂的門閥良田千頃,

    年年寇邊的異族挽弓揮戈!

    聖人言,不患寡,而患不均。

    如此絕境,致使來自最底層的聲音,在一夜之間響徹了整個大漢,讓曾經的統治者們為之震怖。

    張角,不過是這些底層百姓的代表而已。

    就大漢這吊樣,沒有張角,也會有李角,趙角,王角……

    所以對於張角,林朝沒什麽好感,但也沒什麽惡感,不過是個在曆史洪流中苦苦掙紮的失敗者罷了。

    林朝沉默片刻,便開口衝左慈道“張角乃國之逆賊,世人皆知,先生又何必再問。”

    林監軍自認漢臣,所以站在他的角度,張角隻能是賊,且永遠是賊。

    聞言,左慈點了點頭,這個答案也在他意料之中。

    “那林侯可知,這黃巾之亂,起於何處?”

    這個問題,頓時把林朝問住了。

    黃巾之亂的起因,自然是天災加上土地兼,而並催生的結果。

    不僅黃巾如此,曆朝曆代皆是如此。

    當記錄在案的人口越來越少,世家貴族隱匿了大量人口,卻隻繳納很少的賦稅,窮富差異拉大的同時,卻把支撐整個天下的重擔全壓在了窮人頭上,自然會發生這種情況,並不稀奇。

    若再遭遇昏暗之君,加上氣候異常,糧食減產,天災頻發,那就距離王朝末路不遠了。

    可這般曆史總結規律之類的問題,左慈這方外之人如何會懂,之所以有此一問,恐怕問得也不是這種總結性的實質問題。

    再聯想左慈修道士的身份,所以林朝猜測,他極可能是在問太平道,甚至整個道教的起源。

    是以,林朝思索良久,才終於開口道“太平道之始,當起於董仲舒。”

    說起董仲舒這位漢武帝時期的儒家代言人,左慈這個修道士便沉默了,良久才點了點頭,繼而又是一聲歎息。

    西漢初年,經曆過風雨飄搖的華夏大地,已然是民生凋敝,人口匱乏。

    是以,統治者借鑒了秦朝二世而亡的反麵經驗,遂將道家衍生出的黃老無為思想,立為治國方針大略。

    曆經文景之治,國力漸豐。

    這時候,一個帶著王霸之氣的男人上台了。穀硘

    劉·男寵愛好者·忘崽牛奶愛好者·霍去病親爹·巫蠱達人·金屋藏嬌·修仙狂魔·徹表示,朕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看到朕手裏的衛青、霍去病這兩張r了嗎?

    誰敢不服,這兩張王炸下去,炸你個紅紅火火,恍恍惚惚!

    對此,匈奴人表示,偉大的皇帝陛下說得都對,我們跪舔還不行嗎!

    大佬劉徹甚為滿意,同時嘴角一歪,露出邪魅一笑。

    這天下的一切,都是朕的,記住了嗎!

    匈奴單於馬上納頭便拜!

    是是是,陛下您拳頭大,你說得都對,這天下的一切的確都是您的!(瑟瑟發抖jif)

    黃老治國固然很好,但達不到劉徹的期望。再無為下去,馬上大家都開始擺爛躺平了,這怎麽行。

    恰逢此時,有一個人猜中了皇帝的心思,並當場抓住了機會,向劉徹進獻了一套能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天子合法性的思想學說。

    這個人,便是董仲舒!

    也正是從董仲舒創立天人感應學說開始,儒學第一次登堂入室,更是在此後兩千年裏的大多數時間,都霸占著官方話語權。

    究其原因,正是董仲舒將孔子的言論思想,進行了一次更新迭代,調教出了一個全新版本,並且讓儒家擁有了最終解釋權。

    雖然這個版本連孔子本人都未必同意,但卻吸引了銳意進取,想加強中央集權的漢武帝。

    劉徹一看,小董有點東西啊!

    好,以後咱們就用你這套思想!

    漢武帝欽點了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作為官方思想意識形態,那崇尚無為的道家學說,自然就被逐出了廟堂,流落於官學之外。

    這,便是西漢初年那場著名的儒道之爭!

    董仲舒贏了以後,有感道家當政時並未對儒家道統進行抹殺,便也放過了道家,隻是沒放過法家而已。

    道家輸了,但道家的人還在,他們自然不會放棄。

    好,你皇帝不是喜歡天人感應,喜歡讖緯,喜歡災異這種類似玄學的玩意嗎?

    我們也會啊!

    是你儒門先玩虛的,那就別怪我們道家不講武德了。

    眾所周知,隻有魔法才能打敗魔法!

    於是在漢成帝永始元年,昔年孕育黃老之學的齊地,出了一個名叫甘忠可的人。他著作了曆史上第一部宗教典籍——《天官曆》、《包元太平經》。

    甘忠可寫成此書之後,聲稱當今正是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理當更受命於天。天帝遂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

    從這番話裏麵,就可以看出道家已經成功學會了魔法,並且準確把住了皇帝的脈。

    可當時的當政者,乃是堅定的儒學傳人,皇帝也對此興致缺缺,因此甘忠可這波魔法攻擊不僅沒能傷到儒家,反而把自己給玩死了。

    道家擁躉見如此猛烈的魔法,居然沒有一絲一毫的效果,哪能就此甘心,於是接連又獻了幾次。

    可惜,天子對這種瘋狂暗示,壓根就不想搭理。

    無奈,道家擁躉隻得放棄,後逐漸在朝堂上銷聲匿跡。

    可這就能代表道家徹底消失了嗎?

    當然不能!

    黃老道的聲音隻是在朝堂上消失而已,並沒有徹底消亡,反而化整為零,灑向基層,在民間開始生根發芽,開枝散葉。

    其中一個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第一代天師,張道陵!

    7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