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八章 關於銅雀台設立在長安這件小事兒
字數:12528 加入書籤
關於林監軍講故事這回事兒,全徐州的文武群臣都可以站出來拍胸脯保證,林監軍的故事不僅精彩,聽完之後,還順帶會給你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
至於今次審配講的故事,內容大概可以分為兩部分。
故事的上半部分,審配向張燕闡述了一個事實,&sp;&sp;那就是這些年加入徐州的小夥伴們,他們如今都取得了何種巨大的成就。
比如他的真定老鄉趙雲,原本隻是個空有一身武力的遊俠而已,現如今已經是一軍主將,帶著兩萬大軍在冀州一通亂錘,連當今四世三公出身的袁紹都大呼吃不消。
如此在疆場上肆意揮灑自己一身才華,&sp;&sp;將軍難道就不向往嗎?
再比如田豐,&sp;&sp;這家夥原本隻是個憤世嫉俗的狂人,&sp;&sp;而歸順了劉備後,現如今已經是徐州的糧草大管家,地位上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他不點頭,任何人都不能從徐州府庫中搬走半粒糧食,可謂是掌握了所有人的經濟命脈。
至於田豐本人,每日大量的工作,也讓他活得異常充實,將軍難道不向往這種日子嗎?
再比如快遞員賈詡,浪蕩子郭嘉,甚至是不自量力,企圖與林監軍為敵的沮授……這些人雖然之前都對林監軍多有不敬,但林監軍是何等大度之人,不僅沒有追究他們的過錯,&sp;&sp;反而非常大度的對他們委以重任要職。
這波屬實是以德報怨,將軍難道就不向往嗎?
如此多的事例榜樣擺在自己麵前,著實讓著張燕震驚了一波。
林子初此人雖甚是可惡,但久聞他愛民如子,難道對待同僚下屬也是如此?
若真如此,歸順徐州倒也不是不行……
一時間,張燕差點被審配描繪出的藍圖給騙過去了,心中已經有了一絲動搖的意味。
審配是何等人物,雖然張燕的麵部表情很是細微,但還是被他立即捕捉到了。
於是,審配當即選擇加大力度,又給張燕講述了故事的下半部分。
這個故事的下半部分,是一個名叫‘銅雀台’的小故事。
自董賊敗亡,天子西遷後,便在長安鑄造了一個銅雀台。
這座銅雀台自然是金碧輝煌,雕梁畫棟,美輪美奐,反正是極盡奢華。
銅雀台建成後不久,便迎來了它的第一位貴客——原兗州刺史劉岱!
當然,原本裏麵還有橋瑁的房間,如果不是黃忠那一箭射歪了的話。
不久後,這座奢華的銅雀台,還會迎來它的第二位貴客,&sp;&sp;河內太守王匡。
反正王匡已經被俘,隻等一波快遞發送過去就行。
聽到這裏,&sp;&sp;張燕眼中滿是疑惑,呆呆地望著審配,他不明白審配為何突然說這些。
可審配卻微微一笑,輕聲開口道:“張將軍,不知您可願做這銅雀台第三位貴客?”
聞言,張燕眼中瞳孔猛然一縮,額頭上當時就有冷汗冒了出來。
好家夥,這是威脅吧!
這一定是威脅!
在張燕心中有些慌的同時,審配又何嚐不是慌得一比。
畢竟這裏是涉縣,張燕的老巢。而自己身處虎穴之中,卻還敢撩撥虎須,若非之前張燕表現出來的恭謹態度,審配就算再什麽頭鐵,也不敢公然開口威脅的。
誰知道張燕會不會突然暴起怒喝一聲,讓人把自己叉出去砍成肉泥。
亦或者是早就埋伏了五百刀斧手,隻等審配說得不中聽的時候,便來個摔杯為號,將審配和張郃亂刀分屍。
這個時代的傳統藝能,大家早就無比熟練。
隻可惜張燕聽完了審配的故事後,整個人便陷入了沉默。
林子初的話已經說得很明白,甚至已經把自己的下場也安排的明明白白了。
要麽歸降徐州,你張燕進不失封侯之位,退可得榮華富貴,林監軍向來不會虧待自己人。
如果你張燕不願意歸向徐州,那就是徐州的敵人,橋瑁、劉岱、王匡就是你的下場。
舍此之外,林朝並沒有給張燕騎牆的餘地。
張燕當然明白,眼下徐州與曹袁開戰,徐州在兵力處於弱勢的情況下,才突然想起自己麾下這數萬兵馬。
他也明白,自己如果拒絕,林朝現在應該也騰不出手來收拾自己。
可此戰之後呢?
以林子初那睚眥必報的性格,會放過自己!
至於曹袁攻破徐州,攻滅劉備的場麵,張燕壓根都沒有想過。
笑話,這世上能對付他林子初的人,還沒生出來呢!
除非你能有與他林子初近距離接觸的機會,然後將其一刀砍殺,否則便難有勝算。
既然如此,那眼下就是一場被迫投資。
林朝已經開出了價碼,並且給了張燕一個無法拒絕的條件,就看張燕如何抉擇了。
思索良久之後,張燕抬頭,極為鄭重的衝審配拱手一禮:“先生,林長史之教誨,某銘記於心。隻是此番事關重大,某麾下亦有數萬兄弟,數十萬百姓,一時之間難有抉擇,還請先生見諒。”
這麽大的事,張燕自然要細細考慮一番,這點並不出乎審配的意料。事實上,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將軍盡管考慮,不過前方戰事吃緊,軍情如火,某也不能在此多做停留。”審配開口道,“林長史有言在先,此行隻給了某五日時間,還請將軍見諒。”
給你五天時間考慮,若到時候不能有個滿意的答複,那伱也就不用再答複了。
“多謝先生寬限。”
張燕點了點頭,拱手道。穀坌
……
幽州,廣陽郡,薊縣。
光和年間,公孫瓚曾多次遠征塞外,打出赫赫威名。
恰逢涼州變亂,邊章、韓遂率眾造反,朝廷派公孫瓚討賊平寇,又有功勳。一路從騎都尉升任中郎將,最後又進封都亭侯。
等時間來到了中平五年時,公孫瓚從劉虞鎮守幽州邊境,多有戰功,最後獲封薊侯,進奮武將軍。
可以說,公孫瓚是眾多討董諸侯中,起步最早的一個。
又因公孫瓚麵貌俊美,作戰勇猛,在幽州頗得人望。但凡公孫瓚率軍所到之處,皆有良家子爭相擁戴,願為馬前之卒。
因此,公孫瓚編練了一支由善騎射的技擊之士組成的輕騎兵,號曰:白馬義從。
個人的奮鬥固然重要,但終究抵不過出身的高貴。
且看當今天下,除了劉備之外,哪位諸侯不是出身世家豪門,哪位諸侯不是漢室宗親,哪位諸侯不是煊赫高門。
諸如出身汝南袁氏的袁紹、袁術兄弟,在討董之前幾乎可以說是位卑而言輕,恐有人望而無官爵。
可等到董卓亂政後,二人登高一呼,便引得天下諸侯紛紛景從,實力快速膨脹,活脫脫一口氣吃成了胖子。
由此可見,在這個世家豪門把持政權和話語權的時代,你拚盡全力努力的終點,也遠遠比不上某些後浪的起點。
當然,公孫瓚作為一方諸侯,麾下坐擁數萬精兵強將,但名義上還是幽州牧劉虞的下屬。
有些事就是這樣,名不正則言不順。劉虞雖然仁善且忠心漢室,處理政務也有兩把刷子,但不可能是個白蓮花。
最最重要的是,兩人對內對外的理念都不合,甚至是背道而馳。
公孫瓚看重軍力,主張對內施行嚴政。
劉虞注重民生,對內主張與民休養生息。
如果說對內方麵兩人還有緩和的餘地,那對外方麵,兩人有著絕對無法緩和的分歧。
劉虞對外主張懷柔政策,多用招攬之策來撫慰境外異族,使之慢慢同化,終有一日能完全化解邊患。
當然,這裏的懷柔政策與後世某些朝代的懷柔政策,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劉虞的懷柔,本質上是以王道施行教化。
簡單來說,聽話的留下慢慢同化,不聽話的殺掉再說。
可公孫瓚出身行伍,自然更崇尚霸道對外。
什麽叫霸道?
不聽話的殺,敢反抗的殺,聽話的……也殺!
隻要異族敢出現在幽州的邊境線上,公孫瓚隻有一個舉措,殺!
公孫瓚相信,隻要自己殺得夠多,那些蠻夷就不敢正視幽州,就不敢侵犯邊境。
這群蠻夷蟲豸,就該統統去死,連跪著活的資格都不配有!
事實上,對於劉虞和公孫瓚的做法,你很難分對錯。
因為在林朝看來,這兩者都不可取。
以現如今的條件,異族殺不殺得完?
當然是殺不完的。
縱然身處絕境,生命總能尋得存續之道。
既然殺不完,那公孫瓚的做法,便是治標不治本,隻能圖一時之安。
再看劉虞的做法,林朝也不太認同。
有道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你能指望一群生在馬背上,不事耕種,且沒有受過任何道德教育的蠻夷懂得感恩?
別開玩笑了,他們隻會尊崇強者而已。
對付他們最好的方法,就是暴力征服!
先在物理層麵將其征服,再從精神層麵將其馴化。
事實上,大漢一直以來便是這麽做的。為此,朝廷還特別加設了一個官職,名叫護烏桓中郎將。
說是護烏桓,其實嘛……懂的都懂。
其成果,也是不錯的。
別的不說,單說黃巾起義時,盧植就從異族蠻夷中征調了大批騎兵,用以平定張角三兄弟的叛亂。
而這些異族聽聞漢庭征召,也是欣然同意,立刻拿起武器,跨上戰馬就出發了。
可成功之後,靈帝都將府庫中的錢財用作修園林,養寵物,並未給這些征召而來的異族士卒發工資。
於是,新一輪的邊亂再度爆發。
去年討董時,林朝曾將蘭台文獻通通搬到了徐州。
後來觀看時,發現靈帝在位二十餘年幹出來的荒唐事,不禁發出感歎——大漢還是強啊!
劉宏這麽能禍禍,直到如今遍地還沒有淪陷,足可見大漢積威之盛!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