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九章 讖緯的精髓
字數:8665 加入書籤
A+A-
依照這個時代流行的災異讖緯論,上天早就被賦予了人格色彩,是整個宇宙的最高主宰。
而天子,便是上天安排在人間的合法統治者。
臣民作亂,便是忤逆天意,天子派兵鎮壓剿滅,也就成了順應天意。
若君主妄為,也是忤逆天意,上蒼便會降下災異,意在提醒人間帝王反省。
這一套儒家學說,不僅為帝王鋪平了統治世間的法理依據,更是為自己爭取到了天意的最終解釋權。
自此以後,旱災、水災、饑荒、雨雹、甚至是日食月食等自然現象,就都成了災異,也都需要儒學傳人來解釋。
這是一套崇尚意識形態的玄學體係,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之後,早已深入人心。
而今天在泰山之巔這個特殊的地方,竟然挖到了一塊刻有讖緯的石碑,這種情況甚至比災異本身更值得在意。
如果說災異是上蒼示警,那讖緯便是上天安排好的既定路線,無可更改。
關於這點是真是假,後世有不同的看法,但曆史上應驗的事情的確有不少,所以這個時代人對此深信不疑。
所以當石碑上的字跡全部顯現之後,在場眾人都愣住了。
尤其是看到最後那句‘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之時,劉備當場冷汗就下來了!
這八個字的含義自不必多說,乃是當年始皇帝統一天下後,打造傳國玉璽時刻在上麵的。
始皇帝認為自己之所以能統一天下,便是上蒼讓他承載了天命,自然也就能代代相傳,這便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而如今這八個字再度出現,到底意味著什麽?
最巧合的是,自己這邊正在準備建國稱王,卻馬上在泰山頂上發現了這塊石碑……
莫非真是天意不成?
劉備沉默半晌後,才向旁邊滿臉震撼的郭嘉開口問道“奉孝……此碑文……何解?”
其實看到石碑上的字後,郭嘉心中的震撼可不比劉備少多少。
他知道林朝在這埋了一塊碑,也知道是幹什麽用的,但他可不知道碑文的內容。
子初,你這次玩得有點大啊!
“奉孝,奉孝……”
劉備又喚了兩聲,郭嘉這才回過神來,拱手道“主公,方才嘉為碑文所震,一時走了神,還請主公恕罪。”
“無礙,某想知道此碑文究竟是何意?”
郭嘉遲疑了片刻後,才斟酌著說道“主公,從碑文上來看,乃是六句讖言。至於作何解釋,嘉才疏學淺,卻是不能破解。”
見一貫自信滿滿的郭嘉也束手無策,劉備頓時皺起了眉頭。
郭嘉卻又拱手道“主公,讖緯一道高深晦澀,莫說嘉不能解,就算放眼天下,能解此碑文者也不過雙手之數。”
“我徐州可有人能此解?”
“自然是有的。”郭嘉答道。
“何人?”
郭嘉笑道“子初之師鄭公,蔡中郎,主公之師盧公,此三人皆當世大儒,浸淫經學數十載,應該能解此碑文。”
作為現如今徐州學問最高的三人,鄭玄、盧植、蔡邕能解讖緯之言,倒也在情理之中。
聞言,劉備先是點了點頭,繼而便一揮手令周圍士卒退下,然後才對郭嘉低聲道
“奉孝,這讖緯之言……到底可信否?”
郭嘉滿臉驚訝道“主公竟不信讖緯之言?”
劉備搖搖頭道“子初曾有言,民心即天意,某未見讖言成事,自是心有疑慮。”
大概是跟林朝在一起待得久了,劉備也學會了遇事先質疑的習慣。一時間,倒把郭嘉弄得無言以對。
此時旁邊一直沒說話的賈詡忽然開口笑道“主公豈不聞,昔年許負相薄姬之事?”
聞言,劉備愣了一愣,神情頓時變得古怪起來。
秦末時,曾有一位女相士名叫許負,她曾為一個薄氏女看相,並給出了一個結論——此女之命貴不可言,當誕下天子。
這下可把薄姬的丈夫,當時的魏王豹給樂壞了。
我的女人會生下天子?
四舍五入,就是在說我能得天下!
魏王豹遂背叛劉邦而與項羽結盟,企圖火中取栗。隻可惜他的春秋大夢沒做多久,就直接兵敗身亡。
而他的夫人薄姬,也被劉邦所得,先是被送入宮中為織工,而後被劉邦發現其姿色過人,遂被納入後宮。
嗯,曹孟德狂喜……
薄姬入宮之後雖然不得寵,但總算衣食無憂。
如果故事隻發展到這裏,根本體現不出讖緯的力量。
巧合的是,劉邦根本沒臨幸過薄姬幾次,卻一發入魂,直接讓薄姬有了身孕,並生下了一個兒子。
之後劉邦駕崩,諸呂作亂,周勃、陳平平亂之後,推舉代王劉桓登基踐祚,是為漢文帝。
而劉桓的生母,正是薄姬!
兜兜轉轉了一大圈,最終還是應驗了薄姬生天子的讖言。
諸如此類的讖緯之言,兩漢時期還有很多。
就比如前些年,董扶曾對劉焉說益州有天子氣,劉焉果斷就信了,甚至專門上疏請求廢刺史而改立州牧,美滋滋跑到益州蟄伏去了。
雖然被林朝算到了一切,但可惜造化弄人。若非劉備忽然出現,劉焉早就成了刀下之鬼,哪還有機會割據一方。
可若按照原本曆史的軌跡,益州的確有天子氣,不過不是應在劉焉身上,而是應在劉備身上。
所以讖緯之學,到底是確有其能,還是先射箭,再畫靶,一直以來都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但聽完賈詡舉得例子後,劉備頓時信了七分,繼而沉默不語。
若是子初在就好了,他定能明辨是非,幫某解此難題……
就在劉備心頭思緒萬千之時,郭嘉卻笑道“主公,以嘉之見,咱們不妨先回轉郯縣,屆時請幾位大儒解此碑文後,再做定奪不遲。”
“不錯,奉孝之言,甚合某意!”
劉備點了點頭道,隨即便下令士卒抬著石碑下山。
遊泰山遊出了一塊石碑,導致劉備滿腹心事,也沒心情繼續溜達了。
……
郯縣。
世家之事已經結束,新政會逐步推行下去,剩下的事情雖然難度很大且耗時日久,但都由內府著手處理細節,林朝倒是又成了一個閑散人員。
一連閑了三五日之後,林朝便受到了老師鄭玄的召喚,邀他去徐州學宮參觀。
說是邀請林朝,其實是對徐州官方的一份書麵邀約。
學宮教習的隊伍已經基本成型,而學生方麵,陳登臨行前也已經招收得差不多了。再加上這幾日林朝一直派人在流民之中招收學子,距離達到兩萬這個數字,已經隻差了不到一千人。
而甄儼被釋放之後,城外的造紙作坊又再度開動起來,那些全本被遣散的勞工,又全部招了回來,連天加夜的製作新紙。
林朝從雒陽弄來的蘭台文獻,也經由內府傳令,被戶部派人送去了學宮抄錄。
值得一說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林朝又跳出來充當了一波發明大師,把活字印刷術弄了出來。畢竟抄錄的速度,遠遠沒有印刷來得快。
眼看萬事俱備,鄭玄便給州府上了一道陳奏,請求開放學宮。
大概意思,就是讓州府派些官員前去蒞臨檢查,走完這個過場之後,便正式讓學子進入學宮讀書。
這些日子林朝與世家的齟齬,鄭玄也略有耳聞,但他不想理會這些事情。如今鬥爭結束,他也不願再耽誤時間。
按理說文教之事,本應有禮部負責,可徐州學宮意義非凡,如今禮部群龍無首,便隻好讓林朝走一趟。
王允和司馬防死後,工部尚書之位由簡雍擔任,至於禮部尚書,仍舊空懸。
收到內府的請求之後,林朝也是當仁不讓,第二日便帶著荀采來到了學宮。
如今學宮落成,天氣卻愈發寒冷,鄭老頭終究是年紀大了,扛不住風雪,便搬到了學宮中居住。與此同時,蔡邕也帶著女兒搬了過來。
郯縣東北有山,名曰羽山。
如今的徐州學宮,便坐落在羽山腳下,倒也符合儒家學派的一貫觀念。
林朝夫婦二人坐著牛車,出了城後,又行了不到半個時辰,便來到了學宮山門前。
荀采望著眼前一排排錯落有致,而又不失規整的館舍建築,一雙大眼睛中也有些好奇與驚歎。纖纖玉手中,依舊握著林朝贈與她的那本《千字文》。
林朝原本想讓荀采署名,可荀采臉皮薄,終究不能昧著良心納為己有,便在自己的署名前加上了林朝的名字。
於是這本《千字文》的作者,便成了林子初與林荀氏合著。
反觀蔡琰,倒是很心安理得的接受了那本《三字經》。
荀采看了半晌,便扭過頭對林朝感歎道“子初,一座坐擁兩萬學子的學宮,便是翻遍古籍,妾身可都聞所未聞。”
作為大家閨秀,荀采想過以後可能會教自己的子女讀書識字,卻從沒想過自己會在學宮中教書。
“那你現在看到了。”
荀采點了點頭,然後又問道“那這學宮可有名字?”
“還未有……”林朝笑道,“不過此處便是羽山,那不妨便叫它羽山學宮。當然,這隻是為夫個人之言,當不得數。”
林朝不知道取名這方麵可有禁忌,所以也不好一言而定。
涉及到文化領域的事兒最是繁瑣,天知道會不會犯了那幫老學究的禁忌。
來到學宮大門前,鄭玄和蔡邕早已率領一眾人迎候多時,
見狀,林朝和荀采下了馬車。
“見過長史!”
鄭玄率眾人拱手行禮。
林朝負手而立,衝眾人一揮手笑道“諸位免禮!”
禮畢,林朝趕緊拉著荀采的小手,一路小跑到鄭玄麵前,恭敬行禮道“弟子見過老師!”
身後的荀采,跟著也福身下拜。
林朝此行代表著州府,受鄭玄一禮自然沒問題,可他本身卻是鄭玄的關門弟子,自然得向老師行禮。
公在前,私在後,兩頭都得兼顧。
鄭玄捋了捋他那花白的胡須,笑歎道“子初,為師等這一天等得太久了,若這學宮再不開,為師隻怕要先走一步嘍!”
鄭老頭難得開個玩笑,林朝卻笑不出來。
這幾年忙於政務,他的確很少去看望鄭老頭。如今一見,林朝這才猛然驚覺,鄭玄除了胡子之外,頭發也已經全都白了。
遙想昔年雒陽樹下相遇之時,鄭老頭的頭發還是半白半灰。
林朝歎息道“老師身體強健,定能長命百歲,又何必說這種不詳之言。”
“人生一世,百歲者能有幾人?”鄭玄卻灑脫一笑道,“為師如今年近七旬,算起來已經比世間大多數人都長壽了,生死之事早已看開。所幸臨終之前,還能親眼見到這文教盛世,足可慰藉平生。”
“老師通透,弟子佩服!”
林朝拱手笑道。
“不說這些了,走,子初且為師入內一觀。”
鄭玄也知道林朝今天來的目的,一邊閑聊,一邊帶著林朝前往學宮參觀。
等參觀完學宮之後,時間也來到了晌午,鄭玄便吩咐設宴款待林朝。
如今徐州財政緊缺,人人都勒緊了褲腰帶,卻唯獨沒少了學宮眾教習的預算。鄭玄雖習慣了清苦生活,卻不會要求別人和他一樣儉樸,所以今日的酒宴也算豐盛。
吃飽喝足之後,鄭玄和蔡邕便帶著林朝夫婦來到了書房,開始聊起了正事。
對於荀采的來到,鄭玄其實是有點意外的,不過他知道林朝不是胡鬧之人,這麽做必然有他的用意。可等下三人商談的內容,卻不適合讓荀采旁聽。
蔡邕見此,遂使人將兩個女兒喚了過來。前番羊衜臥底世家中,便將蔡貞姬留在館驛與蔡琰同住,如今倒是一起搬到了學宮中。
蔡邕本以為三個婦道人家更能有聊得來,但可惜是冤家路窄。
荀采見到蔡琰的瞬間,眼神頓時變得淩厲起來,直接就握緊了粉拳,大有一言不合便戰個痛的架勢。
而蔡琰也是不甘示弱,先瞪了林朝一眼,繼而一聲冷笑,便用眼睛死死盯著荀采。
見此,始作俑者蔡邕也有些尷尬,隻得幹笑兩聲道“昭姬,貞姬,你二人陪長史夫人出去走走,為父與你鄭伯父還有些要事,要與長史商談。”
林朝也低聲勸荀采道“女荀,這裏人多,賣為夫一個麵子好不好……”
“哼!”
聞言後,蔡琰和荀采同時發出了一聲冷哼,卻又一言不發的結伴走了出去。
見兩頭雌虎離去,蔡邕這才苦笑道“小女被老夫寵壞了,倒是有些驕橫,還請子初勿怪。”
“蔡公何出此言,令愛天真爛漫,知書達理,倒是賤內失禮了。”
林朝也跟著苦笑,順便說了一通違心之言。
7017k
而天子,便是上天安排在人間的合法統治者。
臣民作亂,便是忤逆天意,天子派兵鎮壓剿滅,也就成了順應天意。
若君主妄為,也是忤逆天意,上蒼便會降下災異,意在提醒人間帝王反省。
這一套儒家學說,不僅為帝王鋪平了統治世間的法理依據,更是為自己爭取到了天意的最終解釋權。
自此以後,旱災、水災、饑荒、雨雹、甚至是日食月食等自然現象,就都成了災異,也都需要儒學傳人來解釋。
這是一套崇尚意識形態的玄學體係,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之後,早已深入人心。
而今天在泰山之巔這個特殊的地方,竟然挖到了一塊刻有讖緯的石碑,這種情況甚至比災異本身更值得在意。
如果說災異是上蒼示警,那讖緯便是上天安排好的既定路線,無可更改。
關於這點是真是假,後世有不同的看法,但曆史上應驗的事情的確有不少,所以這個時代人對此深信不疑。
所以當石碑上的字跡全部顯現之後,在場眾人都愣住了。
尤其是看到最後那句‘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之時,劉備當場冷汗就下來了!
這八個字的含義自不必多說,乃是當年始皇帝統一天下後,打造傳國玉璽時刻在上麵的。
始皇帝認為自己之所以能統一天下,便是上蒼讓他承載了天命,自然也就能代代相傳,這便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而如今這八個字再度出現,到底意味著什麽?
最巧合的是,自己這邊正在準備建國稱王,卻馬上在泰山頂上發現了這塊石碑……
莫非真是天意不成?
劉備沉默半晌後,才向旁邊滿臉震撼的郭嘉開口問道“奉孝……此碑文……何解?”
其實看到石碑上的字後,郭嘉心中的震撼可不比劉備少多少。
他知道林朝在這埋了一塊碑,也知道是幹什麽用的,但他可不知道碑文的內容。
子初,你這次玩得有點大啊!
“奉孝,奉孝……”
劉備又喚了兩聲,郭嘉這才回過神來,拱手道“主公,方才嘉為碑文所震,一時走了神,還請主公恕罪。”
“無礙,某想知道此碑文究竟是何意?”
郭嘉遲疑了片刻後,才斟酌著說道“主公,從碑文上來看,乃是六句讖言。至於作何解釋,嘉才疏學淺,卻是不能破解。”
見一貫自信滿滿的郭嘉也束手無策,劉備頓時皺起了眉頭。
郭嘉卻又拱手道“主公,讖緯一道高深晦澀,莫說嘉不能解,就算放眼天下,能解此碑文者也不過雙手之數。”
“我徐州可有人能此解?”
“自然是有的。”郭嘉答道。
“何人?”
郭嘉笑道“子初之師鄭公,蔡中郎,主公之師盧公,此三人皆當世大儒,浸淫經學數十載,應該能解此碑文。”
作為現如今徐州學問最高的三人,鄭玄、盧植、蔡邕能解讖緯之言,倒也在情理之中。
聞言,劉備先是點了點頭,繼而便一揮手令周圍士卒退下,然後才對郭嘉低聲道
“奉孝,這讖緯之言……到底可信否?”
郭嘉滿臉驚訝道“主公竟不信讖緯之言?”
劉備搖搖頭道“子初曾有言,民心即天意,某未見讖言成事,自是心有疑慮。”
大概是跟林朝在一起待得久了,劉備也學會了遇事先質疑的習慣。一時間,倒把郭嘉弄得無言以對。
此時旁邊一直沒說話的賈詡忽然開口笑道“主公豈不聞,昔年許負相薄姬之事?”
聞言,劉備愣了一愣,神情頓時變得古怪起來。
秦末時,曾有一位女相士名叫許負,她曾為一個薄氏女看相,並給出了一個結論——此女之命貴不可言,當誕下天子。
這下可把薄姬的丈夫,當時的魏王豹給樂壞了。
我的女人會生下天子?
四舍五入,就是在說我能得天下!
魏王豹遂背叛劉邦而與項羽結盟,企圖火中取栗。隻可惜他的春秋大夢沒做多久,就直接兵敗身亡。
而他的夫人薄姬,也被劉邦所得,先是被送入宮中為織工,而後被劉邦發現其姿色過人,遂被納入後宮。
嗯,曹孟德狂喜……
薄姬入宮之後雖然不得寵,但總算衣食無憂。
如果故事隻發展到這裏,根本體現不出讖緯的力量。
巧合的是,劉邦根本沒臨幸過薄姬幾次,卻一發入魂,直接讓薄姬有了身孕,並生下了一個兒子。
之後劉邦駕崩,諸呂作亂,周勃、陳平平亂之後,推舉代王劉桓登基踐祚,是為漢文帝。
而劉桓的生母,正是薄姬!
兜兜轉轉了一大圈,最終還是應驗了薄姬生天子的讖言。
諸如此類的讖緯之言,兩漢時期還有很多。
就比如前些年,董扶曾對劉焉說益州有天子氣,劉焉果斷就信了,甚至專門上疏請求廢刺史而改立州牧,美滋滋跑到益州蟄伏去了。
雖然被林朝算到了一切,但可惜造化弄人。若非劉備忽然出現,劉焉早就成了刀下之鬼,哪還有機會割據一方。
可若按照原本曆史的軌跡,益州的確有天子氣,不過不是應在劉焉身上,而是應在劉備身上。
所以讖緯之學,到底是確有其能,還是先射箭,再畫靶,一直以來都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但聽完賈詡舉得例子後,劉備頓時信了七分,繼而沉默不語。
若是子初在就好了,他定能明辨是非,幫某解此難題……
就在劉備心頭思緒萬千之時,郭嘉卻笑道“主公,以嘉之見,咱們不妨先回轉郯縣,屆時請幾位大儒解此碑文後,再做定奪不遲。”
“不錯,奉孝之言,甚合某意!”
劉備點了點頭道,隨即便下令士卒抬著石碑下山。
遊泰山遊出了一塊石碑,導致劉備滿腹心事,也沒心情繼續溜達了。
……
郯縣。
世家之事已經結束,新政會逐步推行下去,剩下的事情雖然難度很大且耗時日久,但都由內府著手處理細節,林朝倒是又成了一個閑散人員。
一連閑了三五日之後,林朝便受到了老師鄭玄的召喚,邀他去徐州學宮參觀。
說是邀請林朝,其實是對徐州官方的一份書麵邀約。
學宮教習的隊伍已經基本成型,而學生方麵,陳登臨行前也已經招收得差不多了。再加上這幾日林朝一直派人在流民之中招收學子,距離達到兩萬這個數字,已經隻差了不到一千人。
而甄儼被釋放之後,城外的造紙作坊又再度開動起來,那些全本被遣散的勞工,又全部招了回來,連天加夜的製作新紙。
林朝從雒陽弄來的蘭台文獻,也經由內府傳令,被戶部派人送去了學宮抄錄。
值得一說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林朝又跳出來充當了一波發明大師,把活字印刷術弄了出來。畢竟抄錄的速度,遠遠沒有印刷來得快。
眼看萬事俱備,鄭玄便給州府上了一道陳奏,請求開放學宮。
大概意思,就是讓州府派些官員前去蒞臨檢查,走完這個過場之後,便正式讓學子進入學宮讀書。
這些日子林朝與世家的齟齬,鄭玄也略有耳聞,但他不想理會這些事情。如今鬥爭結束,他也不願再耽誤時間。
按理說文教之事,本應有禮部負責,可徐州學宮意義非凡,如今禮部群龍無首,便隻好讓林朝走一趟。
王允和司馬防死後,工部尚書之位由簡雍擔任,至於禮部尚書,仍舊空懸。
收到內府的請求之後,林朝也是當仁不讓,第二日便帶著荀采來到了學宮。
如今學宮落成,天氣卻愈發寒冷,鄭老頭終究是年紀大了,扛不住風雪,便搬到了學宮中居住。與此同時,蔡邕也帶著女兒搬了過來。
郯縣東北有山,名曰羽山。
如今的徐州學宮,便坐落在羽山腳下,倒也符合儒家學派的一貫觀念。
林朝夫婦二人坐著牛車,出了城後,又行了不到半個時辰,便來到了學宮山門前。
荀采望著眼前一排排錯落有致,而又不失規整的館舍建築,一雙大眼睛中也有些好奇與驚歎。纖纖玉手中,依舊握著林朝贈與她的那本《千字文》。
林朝原本想讓荀采署名,可荀采臉皮薄,終究不能昧著良心納為己有,便在自己的署名前加上了林朝的名字。
於是這本《千字文》的作者,便成了林子初與林荀氏合著。
反觀蔡琰,倒是很心安理得的接受了那本《三字經》。
荀采看了半晌,便扭過頭對林朝感歎道“子初,一座坐擁兩萬學子的學宮,便是翻遍古籍,妾身可都聞所未聞。”
作為大家閨秀,荀采想過以後可能會教自己的子女讀書識字,卻從沒想過自己會在學宮中教書。
“那你現在看到了。”
荀采點了點頭,然後又問道“那這學宮可有名字?”
“還未有……”林朝笑道,“不過此處便是羽山,那不妨便叫它羽山學宮。當然,這隻是為夫個人之言,當不得數。”
林朝不知道取名這方麵可有禁忌,所以也不好一言而定。
涉及到文化領域的事兒最是繁瑣,天知道會不會犯了那幫老學究的禁忌。
來到學宮大門前,鄭玄和蔡邕早已率領一眾人迎候多時,
見狀,林朝和荀采下了馬車。
“見過長史!”
鄭玄率眾人拱手行禮。
林朝負手而立,衝眾人一揮手笑道“諸位免禮!”
禮畢,林朝趕緊拉著荀采的小手,一路小跑到鄭玄麵前,恭敬行禮道“弟子見過老師!”
身後的荀采,跟著也福身下拜。
林朝此行代表著州府,受鄭玄一禮自然沒問題,可他本身卻是鄭玄的關門弟子,自然得向老師行禮。
公在前,私在後,兩頭都得兼顧。
鄭玄捋了捋他那花白的胡須,笑歎道“子初,為師等這一天等得太久了,若這學宮再不開,為師隻怕要先走一步嘍!”
鄭老頭難得開個玩笑,林朝卻笑不出來。
這幾年忙於政務,他的確很少去看望鄭老頭。如今一見,林朝這才猛然驚覺,鄭玄除了胡子之外,頭發也已經全都白了。
遙想昔年雒陽樹下相遇之時,鄭老頭的頭發還是半白半灰。
林朝歎息道“老師身體強健,定能長命百歲,又何必說這種不詳之言。”
“人生一世,百歲者能有幾人?”鄭玄卻灑脫一笑道,“為師如今年近七旬,算起來已經比世間大多數人都長壽了,生死之事早已看開。所幸臨終之前,還能親眼見到這文教盛世,足可慰藉平生。”
“老師通透,弟子佩服!”
林朝拱手笑道。
“不說這些了,走,子初且為師入內一觀。”
鄭玄也知道林朝今天來的目的,一邊閑聊,一邊帶著林朝前往學宮參觀。
等參觀完學宮之後,時間也來到了晌午,鄭玄便吩咐設宴款待林朝。
如今徐州財政緊缺,人人都勒緊了褲腰帶,卻唯獨沒少了學宮眾教習的預算。鄭玄雖習慣了清苦生活,卻不會要求別人和他一樣儉樸,所以今日的酒宴也算豐盛。
吃飽喝足之後,鄭玄和蔡邕便帶著林朝夫婦來到了書房,開始聊起了正事。
對於荀采的來到,鄭玄其實是有點意外的,不過他知道林朝不是胡鬧之人,這麽做必然有他的用意。可等下三人商談的內容,卻不適合讓荀采旁聽。
蔡邕見此,遂使人將兩個女兒喚了過來。前番羊衜臥底世家中,便將蔡貞姬留在館驛與蔡琰同住,如今倒是一起搬到了學宮中。
蔡邕本以為三個婦道人家更能有聊得來,但可惜是冤家路窄。
荀采見到蔡琰的瞬間,眼神頓時變得淩厲起來,直接就握緊了粉拳,大有一言不合便戰個痛的架勢。
而蔡琰也是不甘示弱,先瞪了林朝一眼,繼而一聲冷笑,便用眼睛死死盯著荀采。
見此,始作俑者蔡邕也有些尷尬,隻得幹笑兩聲道“昭姬,貞姬,你二人陪長史夫人出去走走,為父與你鄭伯父還有些要事,要與長史商談。”
林朝也低聲勸荀采道“女荀,這裏人多,賣為夫一個麵子好不好……”
“哼!”
聞言後,蔡琰和荀采同時發出了一聲冷哼,卻又一言不發的結伴走了出去。
見兩頭雌虎離去,蔡邕這才苦笑道“小女被老夫寵壞了,倒是有些驕橫,還請子初勿怪。”
“蔡公何出此言,令愛天真爛漫,知書達理,倒是賤內失禮了。”
林朝也跟著苦笑,順便說了一通違心之言。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