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梁間覓宿痕

字數:5657   加入書籤

A+A-


        山林間的夜深露重,道路曲折崎嶇,不便於出行搜尋,隻能等到天亮,然而這一夜湛盧山烏鴉亂啼,野狐怪叫,滿山淨是稀奇古怪的動靜,特別破舊窗欞中寒風瑟瑟,愣是吹了一整夜都未曾停歇,眾人自然是睡不到什麽囫圇
    為此,負責領航選址的江聞默默承擔了罵名,獨自被趕出了馬車,跑到名為「湛盧禪院」的廢廟中,老老實實地呆了一宿,挨到次日天蒙蒙亮,連忙從空蕩荒廢的偏殿之中爬起,準備開始第一天的搜
    江聞走出偏殿,隻覺得天亮之後的湛盧山,與昨夜群魔亂舞的地方截然不同,抬眼隻見山上清泉潺潺,夾寺樹木蒼鬱,古道幽深,群峰林立,果然是風景極為秀麗之
    湛盧禪寺那扇聊勝於無的木門,哐鐺一聲被人驟然推出,砸在了磚基之
    開門的袁紫衣一副神清氣爽模樣,想看看昨晚江聞被蛇蟲鼠蟻折磨成了什麽樣,卻沒想到江聞正悶聲不響地,圍繞著廢舊禪寺一處院角走個不
    江聞死盯著的牆角,已經長滿了半人高的野草,原先可能是寺院一處馬棚,現在早已露天暴曬著,隻剩角落拋著一口用完整沙石鑿成的長方形石缸,外表不堪風雨經年累月的剝蝕,缸內布滿了青苔和汙垢,若不是專注地去觀察,估計隻會被當成一塊廢石
    “喲,這麽早就起來了”
    袁紫衣不懷好意地湊到江聞邊上,張口打趣道,“江掌門這麽看著石缸,難不成今晚想睡在這裏頭?”
    江聞漫不經心地說道:“沒,舊世紀福音戰士才住這兒,據說他手裏還會發射釘”
    隨後他指著石缸之上淺刻著的一層痕跡,篤定萬分地說道,“你看這「湛盧山」三字,你再看「唐中宗神龍三年」這幾字,這座古寺果然乃是山上最古老的建築,很值得研究一”
    袁紫衣不以為然地道:“就一口破缸和幾個醜字,這個破廟值得看這麽久嗎?”
    “這你就說錯了,紫衣姑”
    江聞篤定萬分地說道,“要了解此山源頭,就必須從這些古跡中尋找線索,畢竟文字記載再詳細也能被篡改,而這些當初不經意留下的事物,卻最能保存原始信”
    隨後他舉例道,“你看先前山麓遇見的「湛盧書院」,雖然層樓疊榭蔚為壯觀,可究其源頭,不過是宋代朱熹的吟室,如何比得上唐代建成的這座破廟!”
    作為江湖人士,怎能看不起破廟?神秘信物、犀利武器、致命情報、絕世武功,多少英雄豪傑發跡,都是從一間破廟開始的——
    江聞那一瞬間化身破廟代言人,如果袁紫衣還不相信,他就準備把破廟編年史講一
    “”
    袁紫衣以一個字終結了話
    江聞有些尷尬地摸摸下巴,滿腔豪情還無法熄滅,他想要追尋歐冶子的蹤跡,可春秋戰國已經太過飄渺,隻能退而求其次,準備尋找雷華所留下的線索,如果還不行,那他可能也得跟元樓道人一樣,一頭紮進莽莽森林之中,去搜尋那不知身在何處的陟岵斷碑
    所謂的「陟岵斷碑」,陟意為登上,岵意為有草木的高山,與之有關還有《詩經·魏風》當中一首,但追溯其本意,也該是藏在草木茂密山中的一塊斷碑,這跟大海撈針殊無差
    反觀此湛盧禪寺,位於千米高的湛盧山之巔,又早在唐代便被人興建,已經是最靠近兩晉時期的產物,能留下更多線索也是合情合理
    “……紫衣姑娘,你既然來了就幫我找找,寺中有沒有類似石缸這種模樣的石頭,不管是壘牆還是墊地都無所謂,找出來指給我就是”
    袁紫衣見江聞如此認真,也就暫且按耐下了牢騷,幫著一起在廢墟般的禪寺之中搜尋,很快就在大殿一側的牆縫裏,發現了一塊石紋圓潤、刻痕清晰的殘
    “你快來看,這裏有字!”
    江聞聽訊立刻趕來,從牆縫裏把這塊建寺殘碑撬了出來,以手掌略略擦拭,就開始細讀上麵的文
    「元符□□年……重□碑記」
    「自山陰南至□□多有劍爐□鼎……仙人芝草」
    「□□靈異之跡甚多」
    …………
    這上麵字跡漫漶模糊,多有缺漏,並且無關緊要的較多,卻仍能看出所寫的是宋元符年間,縣令為紀念縣人周才於山上祈雨,才在舊址上重建而
    “你幹得好啊,紫衣姑元符年間,那就是宋哲宗的年號,相較初建已經過去了三百年,頹圮荒廢倒也正不過你看這裏的字跡……”
    江聞細細打量著殘碑的文字,又從牆縫裏搜刮出了一堆碎石,零零星星地又拚出了一段文
    「唐天祐□□……重修淨空□禪師陳□建……湛□禪□」
    “怪了,宋人重建的地方好像不是神龍年間的那棟建築?從神龍年間到天祐年間,分明已經過去將近二百年”
    江聞心中突然察覺不妙,這中間層累不斷地又冒出了兩個階段,難說這些人在山上建寺的時候,會不會就已經發現雷華殘留的線索,乃至順手將這些痕跡給抹除了?
    仿佛為了驗證江聞的猜測,他們兩人在禪寺內牆的左側發現了一偏殿,牌匾上寫著是襲古殿,卻於隱秘處又發現了一些更加古舊的石質構件,上麵陰刻著「歐冶祠」三字,引來江聞的一陣長籲短
    “不出所料,唐人在此修建的分明就應該是歐冶子的祠堂,當地人估計覺得歐冶子鑄劍殺戮過多,就引來用慈顏善麵的金身大佛,中和殺氣極濃的歐冶塑像,最後隨著世事變遷,反而鳩占鵲巢”
    說到這裏,江聞意興闌珊地往外麵走去,袁紫衣緊走上前兩步,似乎想要發問,卻被江聞率先開口打斷
    “這邊不須再看了,稍後我們到山裏去找找線索吧……”
    文明痕跡泯滅的速度,已經快到江聞的難以想象,比如山腳下的後起之秀湛盧書院,由於在宋明兩代培養諸多學者名宦,乃至於元代都曾得到朝廷賜額,導致湛盧山屬於「文」的一麵已經迅速壓過了代表「武」的一麵,山上仿佛除了湛盧二字,便已經全都脫胎換骨,與歐冶子鑄劍再無瓜葛
    但江聞還是不死心,因為按照首羅王的描述,這裏至少在宋末時期還有一處劍莊,並有一名用劍的絕世高手出沒,絕不應該就此杳無音訊才
    江聞與袁紫衣走出湛盧禪寺,很快就找到了行蹤詭秘的紅蓮聖母,詢問起了她們今天搜尋的情
    明尊教托於白蓮外衣,早先也搜羅過不少稀奇古怪的事物,前夜又在延平津上親睹了「龍光射鬥」,自然對於江聞感興趣的東西同樣大為好奇,故而一大早就自行潛入山中搜
    如今看到江聞悻悻走來,紅蓮聖母率先開口問道:“江掌門,你這裏可有收獲?”
    “收獲不多,幸而還有”
    江聞皺著眉頭說道,“與我之前所料不差,這裏最初是唐神龍年間的歐冶祠,分明就是唐人發現了歐冶子於此地鑄劍的線索,故意修建下來”
    按照江聞的猜測,魏晉之人雖然不清楚鬆溪縣有歐冶子的鑄劍地,但唐人必定是有人清楚的,甚至極有可能包括修《晉書》的房玄齡等人在內,全都是揮犀之事的知情者,才會奉旨編纂出這麽一部光怪陸離、語焉不詳的史
    紅蓮聖母恍然點頭,同樣開口說道:“果然如我們今早進到了山中,隻覺得此處山勢雄偉、樹木蔥蘢,四處流泉不息,終年雲蒸霞蔚,確實是一處人間寶”
    隨後她從袖中掏出一些事物,手掌攤平呈在江聞的眼
    “你看,我們在湛盧山的東麓、南麓和西麓,發現了一些緊貼山岩的石屋石洞,外麵還有一圈夯土痕跡,形似鑄劍古爐的遺址,扒開地下甚至有炭屑焦石,我們便取回了這些炭烙遺”
    江聞拾起她掌上黑中帶赤的結塊土屑,用指尖輕輕碾碎,發覺確實有幾分炭屑的模樣——
    古人所用的炭大多為木植專門燒製而成,呈條狀或塊狀,鑄劍冶煉自然也離不開這些東西,往往會就地取材在附近修建圓形直壁窯室,作為燒製木炭的窯室,故而有所發現也很正
    “……不此灰偏黑,木紋清晰,顯然是木竹之屬燒成,如果此處果真是為越王造兵器的歐冶子鑄劍地,這種炭顯然不夠資格……”
    南方盛產竹子,冶鐵之人常“燒巨竹”使之成炭,代替木炭和煤炭充填冶鑄熔爐,北宋名相李昉的《太平禦覽》,還有陸遊的《老學庵筆記》,都有記載民間在用竹炭“煉好鐵
    可問題就是,像這樣的炭顏色和質地不
    倒不是江聞不相信有先秦黑科技,隻是秦漢之前唯有白炭,才是那個時代唯一能融化鋼鐵的燃白炭隨著外部被氧化,生成的白色灰附在木炭上而得名,質地也更為堅硬,絕不可能是這種黑不溜秋、鬆鬆散散的模
    “妾身也有些起疑,畢竟若那裏是歐冶子鑄劍之地,爐中仍存有木炭本就古怪,而隻存著這點炭跡又太過離奇”
    但是說到這裏,紅蓮聖母忽然警惕地看了袁紫衣一眼,似乎在斟酌著這些話能否對她提起,直到見江聞微微點頭,她才壓低聲音地說
    “說來也奇怪,我們打開煉炭窯室之前,就在地上找到了些殘碎的帶孔玉珠,還有些燒熔的銅”
    “待到我們開啟窯口,卻發現煙火熏黑的窯壁之上,留有無數指甲刻劃的痕跡,似乎有人悶在其中被炭火活活煉死……”
    “帶孔玉珠和銅衣墜?這似乎是佛珠和袈裟的殘留……”
    江聞猛然察覺到了什麽關鍵字,冷聲說
    “聖母莫非懷疑「湛盧禪寺」中的僧人並非跑散,而是被人活活煉死的?”
    紅蓮聖母萬分忌憚地點頭
    “正是如想來寺僧的屍體已經被人拖走找不到痕跡,卻不知道這些手段酷毒的歹人,如今是不是還躲在密林裏,準備朝人下手,故而我們又轉頭去搜尋山賊土匪的下落……”
    紅蓮聖母繼續說著,但神情中竟然流露出一絲慌張與驚
    “我們驗查著賊匪蹤跡,終於在岩窠巢穴的一處暗寨之中,發現許多滿是膿血瘡疤的殘屍,洞中諸多財物也與寺院相關,顯然就是那夥賊”
    “此處洞內氣味汙濁難聞,而這些屍首都已經壞爛不堪,卻不知為何,並未橫七豎八地仆倒在地,反而都端坐在木椅藤桌旁,保持著言笑嬉鬧的舉止,仿佛他們在死了之後猶不自知,還藏洞裏生活了很久……”
     <.bisa.,數據和書簽與電腦站同步,無廣告清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