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意奧戰爭
字數:4301 加入書籤
看得出來奧匈帝國已經相當迫不及待了,索要威尼西亞和倫巴第的最後通牒隻留給了意大利小時的回複時間。
而且還是在淩晨時分發出去的,號早上一早就卡著節點發起了進攻。
不過奧匈帝國的入侵早在意大利的預料之中,他們想快速推進是不可能的。
此時意軍的陸軍總數已經達到了萬,其中隻有一小部分駐紮在全國各地,用來防止登陸和叛亂。
其餘的機動部隊數量為萬。
能提前個月完成之前擬定的征兵計劃,這個效率不可謂不出色。
單從數量上講,如果英國不計算殖民地部隊的話,意大利陸軍是穩穩的歐洲第,僅次於俄普法,甚至奧匈帝國都沒有他多。
然而這種剛剛招募的新兵戰鬥力實在存疑,雖然意大利作為歐洲國家不缺槍,但也僅僅是不缺槍而已。
前些天招募的新兵,就一人發了一把維特利步槍就給他們扔到了前線。
在這段等待奧匈帝國宣戰的時間裏,新兵們就一部分人和老兵配合,隨時處於待命狀態,以防奧匈突然打過來。
另一部分人則在不遠處進行射擊訓練。
每過一段時間就輪換一次。
所以意大利說是在威尼托駐紮了萬軍隊,但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不是戰備狀態,處於戰備狀態的戰鬥力也很有限。
真正可堪一戰的就隻有緊急從羅馬城附近抽過去的萬老兵。
但這萬老兵的水平如何,之前羅馬城的兩次戰鬥已經展現過了。
意大利軍隊是如此的不被看好,甚至使得奧匈軍隊的指揮官,曾經擔任駐意奧軍總司令的貝奈德克元帥,在早晨的進攻前發表了一次即興演講。
他對自己的參謀部成員和充作先鋒的兩個連隊表示“意大利就是個瘦弱的小偷,西班牙已經打碎了他的膝蓋,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朝他的肋骨補上一腳,讓他再也不能覬覦別人的口袋。”
貝奈德克說出這番豪言壯語時,他能調動的軍隊隻有萬人。
用九萬進攻十幾萬……能打過嗎?
答案很簡單,平地上肯定能,但是意奧邊境不行。
這場戰鬥,奧匈不僅在人數上處於劣勢,武器上也處於劣勢。
他們所使用的溫德爾步槍是年設計的新款,是兄弟鬩牆後痛定思痛所造出來的後裝槍。
性能還挺不錯的,完全能在這個時代拿出手。
可惜他們對麵的意大利人的步槍要更好一些。
意大利的維特利的原型是瑞士製造的維特利,是那把槍的退化版本——瑞士的維特利是連發的連珠步槍,到了意大利這裏,他們嫌浪費子彈就給改成單發了。
不得不說,以現在的視角來看,意大利的改動還挺有先見之明的。
要是真給那些新兵胡亂連射發,那意大利軍隊可能會在短時間內退化到中世紀水平。
然而,即使抹殺了這最重要的一個優點,維特利的密閉性和穩定性也都要比溫德爾更好,簡單來說,一個可靠性是的話,另一個就是。
當然也不是沒有缺點,維特利的威力要稍小一些……但僅是稍小,無傷大雅。
如果這些步槍交給法國人用,他們居高臨下能把奧匈揍的找不著北。
但意大利人靶子太歪了,大多數新兵如果有人問他“你的準確射擊距離是多少?”,他大概率會回答“頂在腦門上”。
好在特倫托和威尼托的交界點地勢奇高。
如果從東邊翻越,則橫亙在奧匈麵前的是巨大的多洛米蒂山脈,這個山脈光是米以上的山峰就有座。
而走西邊,他們要麵對的就是塞泰科穆尼高原,地勢同樣不算平坦不說,高原的大部分都在意大利境內。
從這裏襲擊奧匈帝國比較容易,反過來可就難了。
在這種極其有利的地理條件下,奧匈帝國的炮火所能發揮的效果比較有限,想打到人隻能衝到近前進行步兵作戰。
意軍得以從容展現他們的破爛射擊技術,一發不中就射兩發,總能打到人。
在這種衝山打笨蛋的作戰中,奧匈的攻勢還真被擊退了。
戰鬥持續了兩天,各自丟下了多具屍體,除了搶到了幾座沒什麽用的小山峰,奧匈帝國什麽都沒有得到。
……
月號,歐洲基本都得知了奧匈帝國對意大利宣戰的消息,大家夥隻有一開始為意大利的命運捏了一把汗,很快便把這件事拋到了腦後。
畢竟意大利不僅暴露了自身的孱弱,外交策略也有問題。
同時和周邊的所有鄰國起了衝突,被痛打一頓也是應該的。
英國甚至都沒有去找奧匈,說“你不能繼續欺負可憐的意大利人了”,因為他們知道這沒有用。
奧匈帝國沒有任何海外利益,是少數可以完全不鳥英國的國家。
顯而易見的,意奧雙方可能會在山區爛地拉鋸一段時間,人們對這種無聊的戰鬥毫不關心。
此時歐洲人關注的戰場有兩處,一個是西意戰場,一個是普法戰場。
阿方索之前所說的要徹底履行盟友義務,很是讓人對此有所期待。
要知道,羅馬周邊的意大利軍隊被抽走了萬後,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軍隊數量近乎一致了,都是萬人左右。
意大利的萬人肯定打不過西班牙的萬人,這是共識。
換句話說,隻要西班牙想,他們現在就能主動出擊,開辟中線戰場,把意大利中部的膏腴之地收入囊中,順便切斷掉意大利南北之間的聯係。
到時候,吃掉大半個意大利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不過從發表聲明那天起,西班牙口號喊的響亮,實際動作卻是一點沒有。
人們隻能把目光投向了普法戰場。
由於相當一部分的軍隊被抽到了普奧邊境,普魯士的戰鬥力有所下降。
這令法國得以和他們連番大戰而沒有快速崩潰。
不過現在也已經到了一個極限。
法國敗多勝少,隻是為了政局著想,保持著表麵上的寸土不讓。
而普魯士也樂得在邊境給他們持續放血,沒有更進一步的意思。
但用高昂的代價所維持的均勢終究不能長久。
隨著西意戰場大局已定,對法國的斬首一擊也即將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