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棘手至極的會通河
字數:3390 加入書籤
朱允炆於黃庫大殿中,要求火藥司、火銃司、火炮司搭建新的管理班子,統籌二炮局事務,指示三司之間加強技術交流。
數日之後,山東汾水河畔。
宋禮看著水量較為充沛的汾水,眉頭緊鎖,對一旁的藺芳說道:“會通河已經探訪清楚,事情有些麻煩。”
藺芳臉色有些難看,事情何止是麻煩,可以說是棘手。
按照朝廷最初的設想,以大清河為界,可以將會通河分為南北兩段。
北段隻是河道淤塞、狹窄,隻需要調動民工挖除淤泥,拓寬河道即可。
南段稍微複雜一些,需要首先疏浚、拓寬原會通河河道,然後引一部分汾水進入壽張與濟寧的運河之中,提供充沛的水量,以滿足會通河南段所需。
但現實並不像朝廷計劃的一樣。
宋禮連日奔波,探訪會通河與周圍水係,發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而這個問題若得不到處理,會通河還真的疏浚不了!
朝廷在分析會通河疏浚方略時,采取的是洪武十五年繪製的輿圖。可在洪武二十四年,黃河在原武決堤,不僅出現了淮河奪淮的災難,還有一部分黃河進入了東平境內的安山湖,並在安山湖向東而去。
安山湖淤塞了,會通河河道也被徹底淤塞,一些河段直接被黃河攜帶的泥沙徹底填平!比如宋代的八百裏梁山泊,到現在,隻剩下了一個小小的池塘!
在這種情況下,宋禮想要重開會通河,就不再是“疏浚”,還必須“開鑿”出來一部分河道,而這無異於加大了工程量。
工程量增加,宋禮還可以承受,畢竟是多花點錢糧、時間的事,可還有一個問題,卻不是宋禮可以承受的。
河流、胡泊淤塞,那就不再是河湖,成了土地了。
既然是土地,拿來種莊家也很正常。大明政策鼓勵墾荒,百姓們一看,呀,有荒地,於是扛著鋤頭就去了……
官府從不過問,估計即使是知道了,不僅不會責怪,還會勉勵幾句,讓多打點莊稼。
這一晃都過去六年了,人家莊稼都收了十幾茬了,現在你宋禮跑出來說這是公家的地,要收回,還要挖一條大大的河溝,老百姓不幹啊。
就靠這兩畝地養活老婆孩子的,你宋禮想要搶田,信不信我們跟你拚命!
宋禮歎息不斷,找尋不到良策。
就僅有的會通河河道來看,兩岸皆是良田,拓寬河道本就要占走許多,這如果又要從老百姓“田裏”要“田”,那波及到的百姓,沒有五萬戶,也有三萬戶。
在這幾萬戶中,怕會有幾千戶人家失去土地,如此多的人家,朝廷如何安置?難道還要再移民?山西大移民還沒有正式開始,戶部的壓力已是不小,再加一些人口,朝廷又要多花多少錢糧。
“大人,百姓之事應請示朝廷,再作打算。”
藺芳提醒道。
涉及不少百姓,一旦處置不當,很可能會導致流民出現,到時候若有人“揭竿而起”,必會大亂山東。
要知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就是修河引起的。
宋禮將腳下的一顆石子踢至汾水中,看著激起的水花,說道:“百姓之事尚能處置,隻
本章未完,請翻頁)
要朝廷有決心。但眼下最困難的,還是水源。”
“水源?”藺芳不解地看著宋禮,道:“大人,汾水不就是水源?”
宋禮轉過身,背負雙手,道:“朝廷開會通河是有野心的,你看過朝廷文書,應該知曉其中玄機。”
藺芳眯著眼,思考一番,皺眉搖了搖頭,道:“下官愚鈍,還請大人明示。”
宋禮向前走去,對跟在一旁的藺芳解釋道:“元廷時開會通河,河道較窄,且河水較淺,一年自南向北,運糧不過三十萬石,可朝廷命我等重開會通河,需要達多少?”
藺芳吸了一口涼氣,道:“不低於二百萬石!”
宋禮重重點了點頭。
這就是重開會通河的難點所在。
隻簡單疏浚會通河,並不能解決運糧問題。
二百萬石的年運糧指標,意味著會通河不僅要清淤泥,拓寬河道,還必須有更為充沛的水源,以支大船、重船行運。
可問題是,水從哪裏來?
指望老天爺賞臉,那是不可能的。
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在會通河周圍尋找河道,將其水流注入會通河。
而所選擇的河流,必須在地勢上相對會通河偏高一些,水量還不能少,距離也不能太遠,縱覽兗州府內河流,也就汾河相對合適。
汾河,在此時分為大汾河與小汾河兩支。
大汾河起於泰安,小汾河起於濟南新泰,兩條河流在徂徠cu,ai)山西麵合流,之後在寧陽北堽城,再次分為兩支,主幹汾水流向西南墳上,支流就是濟寧城外的洸河。
調汾河水為會通河提供水量,也並非是宋禮與朝廷的空想,而是借鑒元廷的做法。
隻是,元廷時期的會通河,隻需要能走船就可以了,借點汾河支流水完全滿足需要。但眼下朝廷的目標不僅僅是能走船,還必須是能走大船。
再想要單純依靠汾河解決問題,就有些異想天開。
而且,受黃河決堤影響,會通河南段地勢抬高,想要將汾水引入會通河,需要跨過梁山、安山,沒有了舊河道,想要經過這兩處山丘,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