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7章 董虎對未來相互製約的考慮
字數:2510 加入書籤
董氏錢莊、商會、《民報》、皇家聯合會都是未來董氏皇族掌控的利器,大丫無力抵抗董虎的決定,但她並不想讓兒孫成為真正的泥雕木塑,自然不可能答應閻忠的請求,也再次開口拒絕。
閻忠、賈詡心下暗自歎息,最後也隻能在此事上作罷,總不能說董厚不可信吧?
早在李傕郭汜殺入長安時,賈詡就跑到了河東郡麵見了董虎,當日董虎就明確表示能夠輕易廢掉文人士子的話語權,而這種利器就是報紙。
或許賈詡當日有些懷疑、不信,可當《民報》真正出現後,第一次對朝廷跑去成都進行宣傳時,賈詡就感受到了報紙的威力。
《民報》剛出現就大肆宣傳“劉協放棄天下”的事情,弄得整個長安、雒陽民心震動,之後又向著青兗豫徐四散蔓延,以至於百姓對朝廷逃入天府之國的成都很是不滿,中原百姓對涼州軍的抵抗心理漸漸鬆動,各地也隨之漸漸安定了下來……
按照董虎的心意,無論內閣有無自己的輿論喉舌,民間都需要有自己的聲音,隻有如此才能製約內閣製定的一些激進政策,以此避免損害百姓利益。
除了《民報》外,皇族聯合會同樣能夠製約內閣的一些重大政策的實施,隻不過“皇族聯合會”還隻存在於紙麵上,隻有董虎登基後,冊封了一群“董姓”王侯後才能組建。
在董虎的計劃裏,“皇族聯合會”更像是一個議會、最高法院,除此外還扮演著海外“諸侯國聯盟議會”角色,是一個同時扮演著多種角色的機構。
天下尚未平定,也沒有打造出真正可以遠洋的巨型戰艦,但他相信,隻要為這個時代的漢民指明了方向,依照大漢帝國強勢霸道的性子,肯定會不斷開拓海外領土。
他不擔心海外的事情,也不擔心中原會不會成為海外諸國的老大,自一開始的海外諸國就都是董虎的弟弟妹妹們的封國,即便他們在海外建立了一個個海外皇族,也無法保證自己的家族不會被人滅族的情形,所以他們的家族即便自立了,也不會愚蠢的與中原割離關係,畢竟中原王朝是他們家族的最後依靠,而且董虎也絕不會讓海外形成一個強大的可以與中原王朝對抗的帝國。
海外的事情雖然還沒有影子,但未來是可預見的,皇族聯合會最後會不會分離出來一個“海外諸侯國聯盟議會”來,或者皇族聯合會直接更改了名字,董虎不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會建立這麽一個管理海外諸國事務的機構。
除了董虎對海外戰略進行長遠布局,因此而產生一個管理海外諸國的機構外,皇族聯合會更多的還是關注於中原本土的事務,主要是皇族對內閣製定的重大政策進行評定。
對於他來說,他一旦稱帝,董姓就會成為與國同休的存在,朝堂上任何一個家族在麵臨帝國崩塌時,無論之前表現的多麽忠貞,但在最後一刻時都可能瞬間倒戈背叛,這種事情不僅一再發生在《三國》時代,各個朝代都不缺少這樣的所謂忠臣家族。
朝臣們投降了敵人,能夠獲得敵人的信任,然而任何一個帝國的直係皇族低頭投降了,能獲得敵人的信任嗎?
不可能!
所以對於董虎來說,董姓皇族才是真正與國同休的存在,帝國昌盛,董姓一族就會享受榮華富貴,帝國坍塌了,他們也會跟著一同倒黴,也因這個原因,內閣可以不顧帝國利益而製定傾向於他們家族獲利的政策,但董姓皇族卻不能視而不見,除非後世子孫全都是一群酒囊飯袋!
如果子孫都是一群酒囊飯袋的蠢貨,即便他人將他的兒孫全部屠了個精光,他也不會有任何同情心,可他很清楚,任何時代的皇族自出生時就被浸泡在政治爭鬥中,並不是真的看似那麽愚蠢,之所以各個時代的皇族子弟都顯得昏庸無能,很大的原因還是皇帝對他們的忌憚,根本不允許皇族子弟參與政治、經濟、軍事方麵的事務。
帝國的存續與否直接關係到了皇族的存續,對於皇族來說,家即是國,國即是家,這與朝堂上的大臣們是不同的,由皇族來議定內閣重大政策的通過、實施是有必要的。
《民報》是以“自下而上”的形式製約內閣的一些政策實施,“皇族聯合會”則是“自上而下”對內閣進行約束,至於錢莊、商會都隻是經濟上的事情,雖然可以通過經濟而影響到政治,可董虎心下卻很清楚,錢莊、商會的強大隻是暫時的,一旦內閣六部有錢了,內閣肯定會自己整出個金融機構,會變著法削弱董氏錢莊、商會的影響力……當然了,他也認為這是件好事。
皇帝權柄太大,天下就會因皇帝的能力強弱而興衰,這不是他所願意看到的結果,他將天下治理權下放給了內閣,皇帝看似成了泥雕木塑,然而隻要控製了《民報》、皇族聯合會,皇帝就依然掌控著相當大的權力。
《民報》的宗旨是為民張言,若想維持《民報》的威信,皇帝就必須站在底層百姓一邊,否則的話,《民報》就會淪為一堆廢紙,皇帝也就少了一柄利劍,如果再把皇族聯合會弄得烏煙瘴氣,人心離散……到了那時,皇帝才會真正成了泥雕木塑的廢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