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1章 都是混蛋(下)

字數:2706   加入書籤

A+A-


    華雄默默點頭,盡管他一直留守並州邊地,卻知道作亂的關東諸侯大多都是董卓薦舉的,更知道董卓是怎麽死在王允、呂布手裏的,董卓讓一群心懷鬼胎的家夥充當秩序的管理者,結果卻加速了天下大亂,自己也被他們殺死在了長安……
    “嗬嗬……”
    “足夠多的生產創造者,上下一心的秩序管理者,以及維護秩序不亂的必要武力,這是一個帝國能夠長久安定繁榮的必備三要素。”
    董虎笑道:“以此三要素來看,我涼州軍和冀州袁紹都具備這些條件,曹操在‘秩序管理者’方麵本應該有著諸多不足,但荀彧的加入卻補足了他的缺陷。”
    “你要知道,潁川士人在漢室有著特殊的地位,荀家與四世三公的袁家一樣,不僅是潁川頂級家族,同樣也是三公之家,那荀彧一旦加入了曹操陣營,在他的斡旋下,青兗豫徐本土大族就會轉而支持曹操,補足了曹操初期時威望不足的缺陷,也就補足了‘三要素’所需的條件,至於其他諸侯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由此可見那荀彧對曹操的重要性程度。”
    董虎先知先覺,知道《三國》曹操身邊看似謀士無數,但那些人都是後來的事情,初期時,曹操並無真正有影響世家大族的謀士相助,直至荀彧的投靠,這才改變了曹操“內憂”不利局麵。
    《三國》荀彧對曹操的功勞毋庸置疑,這不是曹操個人能力能夠彌補的短板,尤其是在曹操創業早期,但當他一旦成了氣候,完全掌握了強大實力後,世家大族對他的影響就小了很多,可即便如此,在曹家的力量衰弱後,世家大族的反撲也徹底瓦解了曹魏政權。
    董虎知道原有的曆史軌跡,知道荀彧對曹魏江山的影響,也正因這個原因,他對荀彧也產生了諸多矛盾情緒,得不到時想要得到,可當荀彧低頭臣服了,他反而又憂慮不已,最大的原因還是“三要素”的第二要素。
    涼州軍一係的秩序管理者是涼州軍自身,是無數大大小小的寒門一係,而荀彧低頭了,無論是為了自己的性命考慮,還是為了世家大族利益考慮而低頭臣服的,都意味著涼州軍“秩序管理者”這一群體中加入了諸多不穩定因素。
    華雄顯然是聽明白了他的擔憂,猶豫了下,說道:“大王所慮甚是,那荀彧雖有才卻不可重用,更不能讓其擔任內閣要職。”
    董虎默默點頭,心下很清楚荀彧是王佐之才,偏偏他所代表的階級利益與涼州軍現在的“國策”對立,他不相信荀彧會因為怕死而背叛了劉協。
    不是因為怕死而低頭,唯一剩下的低頭理由就是“世家大族”這一群體利益,而這不符合董虎現在的“國策”利益。
    對於他來說,想要帝國健康安穩就必須符合“三要素”條件!
    第一要素是有足夠多的生產創造者,鼓勵百姓生養兒女,促進、推動醫療衛生的發展,這些都是增加人丁的措施,人丁增加了,生產創造者也相應的增加了,但這些都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健康、良性的增加國稅收入。
    國稅收入必須是健康、良性的,不能因為增加稅收而讓底層百姓赤貧、破產,如此就要保證底層百姓的利益,而在小農經濟社會,肆意剝削佃戶的地主富戶就成了最大的毒瘤,如何打擊、控製地主富戶的數量,如何降低佃租就成了新興帝國最重要的任務。
    地主富戶數量越少,佃租越低,中原王朝也就走的越遠。
    農業社會比較脆弱,稍有天災人禍就會造成大量的饑民、流民,社會也會因此而動蕩,想要改變就隻能發展創造財富效率更高的工商業,可工商業是能一蹴而就的嗎?
    工商業的發展需要時間,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一兩百年才能見到成效,打壓舊有的世家大族是最有效的減少剝削手段,而新興的涼州軍新貴們數量很少,不足以影響一個王朝的崛起,等到他們數量增加了,影響到了帝國的興盛時,工商業也初見成效,大量農民由土地轉移到工商業當中,或是轉而開拓海外蠻荒土地,地主富戶就算想高佃租也難了,道理很簡單,有其他賺錢門路時,誰願意去做屁啥撈不到的佃戶?
    打壓舊有富戶地主,不僅能給工商業發展爭取到更多的有利時間,更因為百姓負擔輕了,兜裏有錢而促進工商業的發展,畢竟連溫飽都無法滿足,誰還會想著消費改善生活?
    所以不管從哪方麵考慮,董虎都沒有理由不打壓舊有家族,偏偏荀彧代表了舊有家族的利益……
    董虎在拿出招納條件時,他就不可察的對荀彧進行了試探,禮部主要的功能是文化教育方麵,若非掌握了官員入仕的途徑,禮部也就沒有了多少話語權。
    禮部侍郎進一步就是禮部尚書,一旦成了禮部尚書,最少會成為內閣閣老。
    依照董虎的官製改革,內閣人數不定,但六部尚書一定是內閣當中一員,至於內閣首輔則由內閣、皇帝、皇族聯合會三方推薦,薦舉的範圍就是禮部、吏部、戶部尚書,繼而由天下各太守進行投票選出。
    為了避免內閣首輔私任親信,或是官官相護什麽的,董虎這才將皇帝、皇族加入了“薦舉人”當中,而內閣首輔必須要求擁有相當的威望、治理能力,工部、刑部、兵部參與治理地方的事務較少,除非皇族、各郡太守對上三部尚書的爭議較大,或者說上三部尚書的威望不足以讓各郡太守聽話,沒有足夠的能力治理天下,內閣首輔的人選才會考慮“工刑兵”下三部尚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