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2章 董虎的妥協
字數:2449 加入書籤
現在的董虎對荀彧的感覺就是典型的“得不到才是最好”的心理,一旦得到了,反而極為複雜,既感到有些失望,同時又覺得是件好事,至少在“征服”世家大族這一群體上是件好事。
之所以加了引號,那是因為他根本就不相信世家大族會這麽簡單臣服,他們隻是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被迫的妥協,或者說暫時的保存實力的一種手段。
但不管怎麽說,世家大族的暫時退避、妥協也為董虎爭取到了最大的安穩,至少短期內是如此,與此同時,他們的妥協也開啟了另一種形式的戰爭,是新興勳貴與舊有的世家大族之間的權力爭鬥,這種爭鬥雖然不是以流血戰爭為主,但卻極為殘酷與激烈,或許雙方幾十年內都無法分出勝負。
董虎心下很清楚,即便用戰爭的手段大量殺死影響力巨大的世家大族,新舊勳貴們的話語權之爭依然存在,無非是爭鬥的激烈程度大小不同罷了,但他也相信,隻要權利上層建築被涼州軍一係掌控,隻要軍方不亂,最後勝出的一定是涼州軍新興勳貴們。
薊縣送來的一封信件讓董虎心下有些失落,偏偏這種失落又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與華雄一同飲了個大醉,第二日又成了活蹦亂跳的模樣,好像根本沒有受到荀彧的任何影響一般,事實上這也隻是他的外在偽裝而已。
軍事上沒有太大的事情,涼州軍在“河北之戰”出乎意料的順利,雖然讓涼州軍白費了一年的準備,但也讓烏丸人、鮮卑人以及遼東的公孫度沒有太多時間準備,想要短時間內聯合起來與董虎廝殺的可能性極低。
這不是說他們感受不到涼州軍的強大壓力,而是他們之間有著難以解決的矛盾,這種矛盾與關東諸侯之間的矛盾不同,關東諸侯都是爭霸天下的一方諸侯,他們的矛盾是“皇帝寶座”造成的,而鮮卑與烏丸人之間的矛盾是幾百年生存空間造成的,並不是彼此交換人質就能消除掉彼此的疑慮。
除了鮮卑人與烏丸人是世仇外,遼東太守公孫度也不是個安分守己的主,在董卓主政任命了他成為遼東太守後,雖然外界對他的情況極為陌生,但董虎卻知道他在遼東的強勢,這種強勢同樣讓烏丸、鮮卑、夫餘、高句麗倍感壓力。
公孫度是借助徐榮向董卓推薦上位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公孫度也算是加入了涼州軍一係,可這麽說又太過勉強,畢竟董卓推薦的諸侯多了去,他們不還是聯合討伐了董卓?若僅以此而論,公孫度背叛涼州軍也很正常,然而董虎卻知道,在袁紹、曹操分別稱霸河北之地後,公孫家族都無一例外的低頭臣服了……甭管是真臣服還是假的,總之是上表臣服了,也就是說,公孫家族是知道胳膊擰不過大腿的道理,而此時的涼州軍實力強橫,公孫度敢公開激怒涼州軍上下嗎?
公孫度若願意低頭,隻要承認自己是涼州軍一係,僅他在遼東的強勢作為,董虎就不準備對他動手,可若他與公孫瓚一樣的狂妄自大,董虎就會毫不猶豫出兵幹掉他!
遼東需要一個性子強橫霸道的將領,這有利於打壓烏丸、鮮卑、夫餘、高句麗……甚至三韓各部族的勢力,哪怕付出多一些,隻要能控製遼東遼西境內各部族的發展,董虎就認為是值得的,事實上公孫瓚、公孫度都是這樣的性子的人,也基於這個原因,董虎對公孫瓚的容忍度也高於其他諸侯,隻不過公孫瓚太過猖狂自大,一再挑戰董虎的底線。
董虎一再對公孫瓚釋放善意,可他卻與袁紹聯手重創了黑山軍,逼得他不得不提前發動河北之戰,若公孫度也敢表現出這樣的狂妄,由“遼東遼西各部族的老鼠屎”角色轉變成了漢奸,那他也沒有道理繼續容忍!
在涼州軍與公孫瓚在易縣對峙時,閻柔就曾自命護烏桓校尉,並以此官職向身在鄴城的董虎上表臣服,但董虎卻沒有認可他的官職,而是任命了難樓為護烏桓校尉。
無論董虎知不知道閻柔在《三國》的表現,僅憑“烏丸人的代理人”這一件事情,他就不可能答應閻柔自命的“護烏桓校尉”一職,但他也不打算太過逼迫閻柔,就讓他擔任了漁陽校尉一職,與此同時還任命了鮮於輔擔任遼西校尉、公孫度擔任遼東校尉。
任命閻柔漁陽校尉是一種敲打,任命鮮於輔遼西校尉則是一種獎賞,而公孫度的遼東校尉則既敲打也是一種獎勵,主要是看公孫度怎麽看待“遼東校尉”一職。
在光武帝劉秀罷置郡國校尉後,一郡太守事實上就是掌握軍政大權的一方諸侯,若以此而論,遼東太守公孫度自然不需要一個“遼東校尉”加持,而董虎任命的“遼東校尉”更像是對他的貶職,剝奪了他對遼東郡的行政治理權。
但在董虎涼州進入雒陽後,就曾專門向董卓建議恢複郡國都尉製度,將郡國太守的軍政大權剝離開來,在此之後,董卓也確實上表恢複了這一製度。
若以恢複了郡國都尉製度而論,公孫度本來就是遼東太守,若董虎又任命他做遼東校尉,兩權相加後也就變相的承認了他是遼東王,如此一來,“遼東校尉”反而不是懲罰,而是對公孫度的認可、獎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