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大宋王玄策(上)
字數:2123 加入書籤
連續三天,大宋知樞密院事王旦,都感覺自己的右眼皮跳個不停。
黨項人前來請求冊封李德明為夏國公的使者,已經抵達汴梁快半個月了。而官家至今對此事都沒有給予正式答複。
若是大宋的軍隊,此刻還如太祖皇帝在位時那樣驍勇善戰也好。趁著李繼遷橫死,李繼明位置不穩之時,揮師西進,一舉將黨項叛匪犁庭掃穴,未嚐不是一件痛快事。
作為大宋實際上的宰相,他王旦雖然開口必談孔聖,卻也不至於迂腐到,認為大宋不可伐蠻夷之喪。注:古代春秋時道德標準,認為趁著別的國家舉辦喪事發動戰爭,不道德。)
然而,此刻大宋的軍隊,數量雖然比太祖皇帝那會多了五倍,戰鬥力卻遠遠不如。真的把李德明惹毛了舉兵入侵,西北各州又得被打個稀爛。
即便宋軍仗著剛剛問世的火藥箭、霹靂彈等武器,勉強穩住陣腳,到最後,戰事頂多還是跟上次一樣的結局。
即:大宋隻落一個名義上的宗主權,默認黨項人割據夏州的事實。並且還得付出數個州縣的地盤以及若幹金銀玉帛,化解黨項人的憤怒。
弄不好,甚至可能讓黨項人直接跟遼國聯手,從河北與永興軍兩路,同時向大宋發起進攻。那樣,後果將不堪設想!
作為文臣裏邊,少見幾個“知兵”之人,王旦堅決不認為,跟此刻跟黨項人翻臉,對大宋來說是個明智的選擇。
雖然那黨項使者態度無禮了一些。雖然黨項新首領李德明在寫給官家的信中,僭越以小弟自居,而不肯稱官家為叔父。但是,與兩軍交戰,屍橫遍野比起來,這些口舌之爭,真的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兒。
作為天朝上國,大宋應該有氣度,包容黨項人的無禮,而不是爭一時之意氣。因為李德明也跟他父親李繼遷一樣,稱大宋官家為兄長,而不是自稱為侄兒,就拒絕對他的冊封。
事實上,無論大宋冊封不冊封,李德明都是黨項八部的共主,夏州的土皇帝。身份地位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並且,遼國聽聞李德明即位,肯定會對其百般拉攏。萬一李德明恨大宋故意怠慢,又倒向了遼國。後者就可以用夏州為籌碼,逼迫大宋在河北做更多的讓步。
細算下來,大宋非但顏麵沒爭到,利益上也會承受巨大的損失。
……
以上這些,大宋知樞密院事王旦認為,隻要有點頭腦的人,除了那些沽名釣譽的言官之外,都應該能看得到。
因此,最近每次廷議,他都會建議並催促官家,對李繼明的無禮,一笑了之。且莫作意氣之爭。
然而,每次,他的建議,都遭到了言官們的瘋狂反駁,最後,隻落個“延後再議”的下場。
若隻是言官們看不清形勢搗亂,王旦也能理解並化解。言官以噴人為職業,噴的目標越大,名氣上升得越快。跳出來胡攪蠻纏,再正常不過。
憑借以往的經驗,王旦自有一套辦法應對,讓自己的建議最後順利被官家接納。
然而,這次,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一向沉穩務實的寇準,這次竟然也站在了言官那邊!根本不去考慮,如果大宋跟黨項人鬥得兩敗俱傷,最後究竟會便宜了誰?!
“這寇老西兒,莫非私底下另有圖謀?”想到寇準舉止失常,王旦的右眼皮便又開始瘋狂地跳動,同時,一個不祥的念頭,也迅速在他心底湧現。
以他對寇準的了解,王旦堅信對方不是一個意氣用事的人。否則,寇準前年和去年,也不會頂著全天下的罵聲,堅持讓大宋接受了李繼遷提出來的議和條件。
那麽,事情就有些玄妙了。寇準可以不在乎上次大宋戰敗之後,黨項使者登門羞辱。這次卻忽然在乎起了李德明在信中沒稱官家為“叔父”,前後變化,未免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