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遇事不決.......(7.4K)

字數:6112   加入書籤

A+A-


    “......”
    實驗室內。
    看著一臉興致勃勃的巴貝奇和阿達,徐雲無奈的搖了搖頭。
    心中暗歎一聲,帶著二人朝桌邊走去:
    “請隨我來吧。”
    結果剛一靠近桌沿,巴貝奇的目光便被桌上的真空管給吸引住了。
    半個多小時之前。
    巴貝奇正和阿達在閣樓裏搞研究呢,阿達的丈夫勒芙蕾絲伯爵便帶著基爾霍夫出現在了門外。
    隨後基爾霍夫以金主爸爸代言人的身份,向巴貝奇和阿達下了個主人的任務:
    肘,跟我去學校!
    不過由於時間較為緊張。
    基爾霍夫隻是簡單的提及了小麥的思路,大致就是有這麽一根特殊的真空管可能替代齒輪雲雲。
    說完,他便帶著巴貝奇和阿達趕向了實驗室。
    因此巴貝奇隻是大致知道實驗室裏有這麽一根可能幫助到他的試管,但具體模樣、原理他就不太了解了。
    不過另一方麵。
    作為與電子元件日夜接觸了整整快三十年的零件專業戶,巴貝奇對於各類元件的敏感度卻很高。
    因此在見到電子管的一瞬間。
    巴貝奇的心中便冒出了一股莫名的預感:
    這東西對自己一定有大用!
    一旁的徐雲則朝小麥丟了個眼神,那意思很明顯:
    你自己搞出來的事兒自己去解釋。
    小麥見說點點頭,來到了巴貝奇身邊,說道:
    “巴貝奇先生,我聽說您設計的分析機,使用的是齒輪來存儲數據?”
    巴貝奇抬頭看了眼小麥,雖然此前他和小麥未曾謀麵,但有個道理他還是懂的:
    能和法拉第高斯韋伯三人一起做實驗的絕非常人。
    不是關係親近的血緣後輩,就是潛力無限的未來新星。
    因此他對於小麥有些突兀的問話並不生氣,而是客氣一笑,耐心的答道:
    “沒錯,我和阿達設計了一種密齒類齒輪...哦對了,我現在就帶著它呢。”
    說著巴貝奇便從身後解下了一個背包,從中翻找了起來。
    在過去的這些年裏。
    巴貝奇為了能夠找到感興趣的投資人,基本上和後世90年代推銷光盤和墨鏡的小商販似的,隨時隨地都帶著一些零件樣品,目的就是為了能更詳細的解說自己的發明。
    過了大概十多秒鍾。
    巴貝奇從中取出了一枚齒輪,遞到小麥麵前,說道:
    “這位同學,就是這個,有點重,你拿穩了。”
    小麥順勢接過齒輪,認真打量了起來。
    這是一枚標準的鑄鐵齒輪,看上去大約有巴掌大小,上頭密密麻麻的分布著細小的齒孔。
    在小麥觀察齒輪的同時,巴貝奇也主動解釋道:
    “一枚齒輪有118個齒,可以存儲十個五十位的數字,每七個齒輪組成一個數軸後,便可以進行十位數以內的計算。”
    徐雲輕輕掃了他一眼,沒有拆穿他的謊言。
    巴貝奇口中所謂的“進行十位數以內的計算”,實際上指的是加減法,並且最多隻能包含三位小數。
    如果討論乘除甚至開方,五位數差不多就到頂了。
    當然了。
    這裏是指目前已經完成的設備,而非預期——畢竟畫餅是沒有上限的,真要吹的話,說五十位數也沒問題。
    一旁的基爾霍夫則被這番話勾起了興趣,這位也是個電路愛好者來著:
    “巴貝奇先生,從做工上看,一枚齒輪的成本應該不低吧?”
    巴貝奇從小麥手裏取回齒輪,上下顛了顛,歎息道:
    “沒錯,118這個齒數無法被360度整除,因此精度要求極高,甚至可以說沒有真正的技術上限。”
    “目前平均下來,一枚齒輪的成本需要0.2英鎊左右。”
    基爾霍夫張了張嘴,咂舌道:
    “真貴啊......”
    早先提及過。
    這年頭一枚英鎊的購買力大約等同於後世的900塊錢,0.2英鎊差不多就是一百八小兩百好說了。
    而後世一枚160齒外徑162的齒輪,售價也就30塊錢上下,成本還要更低。
    造成這種巨額支出的原因主要和如今的鍛造工藝有關,所謂平均的製造成本,有相當部分都是模組的支出。
    原始模組需要的工藝繁雜不說,缺乏大型壓力設備的情況下,哪怕你鍛造出了合適的模組也用不了多久。
    如此反反複複,開支自然就大了。
    這也難怪巴貝奇會連創業失敗——克萊門特跳反固然是主因,但這些設備的支出也同樣是個無法忽視的大坑。
    例如巴貝奇到死都沒完工的差分機2號,需要的齒輪數量足足有4300多個。
    哪怕整個過程沒有任何工損,光齒輪的投入也要接近900英鎊。
    隨後小麥又向巴貝奇請教了其他一些問題,心中大致有了底,便對巴貝奇說道:
    “所以巴貝奇先生,在你的設計中,數據的存儲...或者說交接,其實才是成本最大的環節?”
    巴貝奇點了點頭,又看了眼身邊的阿達,歎道:
    “沒錯,比起阿達的算法編寫,數據存儲無疑要簡單不少——它隻要有足夠的齒輪就行了。”
    “但另一方麵,它卻是投入最大的項目,並且稍一出錯就會前功盡棄。”
    小麥靜靜聽完巴貝奇的話,輕快的打了個響指,對巴貝奇說道:
    “原來如此,我明白了!”
    “巴貝奇先生,我現在可以肯定,蕭炎管一定能幫上您的忙!”
    說完。
    他便引動巴貝奇來到桌邊,從中拿起了一根真空管。
    準確來說。
    是一根填充有水銀的真空管。
    接著小麥捏著管口末端,將它放到眼前,對巴貝奇說道:
    “巴貝奇先生,您應該知道,聲波在水銀中的傳播速度要比電信號在導線中的傳播速度慢,對吧?”
    巴貝奇點了點頭。
    比起徐雲此前測算的光速,1850年的科技水平早就將聲波研究了個透——即使在原本曆史中也是如此。
    此時的科學界不但知道聲波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各有不同,還掌握了它們的具體數值。
    例如空氣中的速度比較慢,大約是一秒340米。
    固體和液體中則比較快。
    例如在銅棒中的傳播速度是一秒3750米,水銀是每秒1450米左右。
    但再快的聲波,比起電信號的傳播速度都依舊要慢上十萬八千倍。
    眼見巴貝奇溝通無礙,小麥又繼續解釋道:
    “既然如此,有個想法......”
    “我們是不是可以在這根裝有水銀的蕭炎管外部接上閉合導線,然後將多個蕭炎管串聯在一起,形成一個閉合回路。”
    “接著以內外信息傳播的時間差為原理,加上其他一些小手段,從而替代齒輪,達到信息存儲的效果呢?”
    巴貝奇越聽眼睛瞪得越大,而一旁徐雲的表情則是......
    ???。
    擺爛.jpg。
    怎麽說呢.......
    從小麥之前說出那番話後。
    徐雲差不多就對現在的情景有了心理準備。
    畢竟小麥的思路,明顯就是奔著水銀延遲線存儲器去的。
    沒錯。
    水銀延遲線存儲器。
    照前頭所說。
    如果將計算機史視作一位小說主角,那麽存儲器的發展史,則無疑是一位標準的女主——還是第二章就登場的那種。
    除了最開始高盧人帕斯卡發明的“加法器”不需要存儲之外因為直接把答案寫下來就行了),其餘所有計算機的發展時期,都離不開存儲器這玩意兒。
    曆史上最早的數據存儲介質叫做打孔卡,又稱穿孔卡。
    它是一塊能存儲數據的紙板,用是否在預定位置打孔來記錄數字、字母、特殊符號等字符。
    打卡孔最早出現於1725年,由高盧人布喬發明。
    一開始它被用在了貯存紡織機工作過程控製的信息上,接著就歪樓了:
    這玩意兒曾經一度被作為統計奴隸人數的存儲設備,大概要到1900年前後才會回到正軌——這裏不建議嘲笑,因為統計對象除了黑奴外還包括了華人勞工。
    到了1928年,ib推出了一款規格為190x84的打卡孔,用長方形孔提高存儲密度。
    這張打卡孔可以存儲80列x12行數據,相當於120字節。
    打卡孔之後則是指令帶,這東西有些類似高中實驗室裏的打點計時器,算是機械化存儲技術時代的標誌。
    而打卡孔和之後,便步入了近代計算機真正的存儲發展階段。
    首先出現的存儲設備有個還挺好聽的名字,叫做磁鼓。
    最早的磁鼓看上去跟按摩棒差不多,運作的時候會嗡嗡直響,有些時候還會噴水——它的轉動速度很快,往往需要加水充作水冷。
    而磁鼓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