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大婚·迎親

字數:6447   加入書籤

A+A-


    一提到工匠,大家的慣性思維,就覺得工匠的文化水平不高,學習能力不強。

    先不說放在現代,這句話肯定是錯誤的。

    無論哪種行業,一個高級匠師,即便他沒上過學,但在職業晉升的過程中,所接觸和運用理科知識的頻率,就不是一般人能夠相比。

    尤其是古代的工匠,更是如此。

    就比如朱啟找的這些工匠,很大部分都會木工,打鐵,燒磚,建築等等樣樣精通。

    就算他們不會畫圖紙,但起碼要會看圖紙吧。

    不會真的有人以為,古代那些充滿美感的建築物,並不是提前設計好的,而是直接開建的吧?

    這年頭也沒有工程師,從畫圖到建造,基本上就是這些工匠們從頭到尾包辦的。

    就拿重修了故宮前三殿中的中和殿、保和殿的馮巧,可不就是工匠出生。

    你敢說馮巧的數學不如人?

    所以說,陳初五這些工匠,或許認識的字不算多,但平日裏接觸到的數字和需要用到的運算,肯定是比一般人要多的。

    他們可以說是除了商人之外,最有數學基礎的一部分人了。

    隻要會簡單的運算,讓馬三這個畢業於博洛尼亞大學的高材生,教一群有數學基礎的人,在一個月內學會初一數學的內容,不能說簡單,但也不是沒可能。

    畢竟朱啟的這份教材,也是刪減過一些抽象的名詞的,比如有理數,實數的概念。

    而像是整式的加減、一元一次方程、幾何圖形、相交線與平行線、二元一次方程組、角的認識等等這些內容,難道一個正常成年人,在老師的教育下,學不會嗎?

    朱啟說完了自己的要求,就瞧見馬三先是拿起了書本,隨後翻開了一頁,而後是第二頁,當看到了後麵開始研究幾何圖形和角相關的內容的時候,馬三眼神裏滿是驚訝。

    他小心翼翼的問道:

    “遼王殿下,您是否以前,就曾經接觸過像我一樣的人啊?”

    朱啟嗬嗬一笑,說道:

    “你想問我這些東西從哪裏學的是不是?”

    馬三也點了點頭,畢竟馬三來中原也有好幾年的時間了,尋常人在數學方麵是什麽水平,他可是再清楚不過了。

    在馬三看來,大明的士子們,就是一群嚴重偏科的文人。

    他們從來隻研究曆史,文學和哲學相關的東西,但類似數學,物理一類的理科科目,卻從來不會去多看一眼的。

    這對於馬三來說,確實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

    畢竟自從古希臘學家亞裏士多德,明確提出了分科教育的概念之後。

    西方世界建立起來的第一所大學,便是按照古希臘的教育理念,劃分出了各種詳細科目來進行學習的。

    更何況朱啟寫的這些東西,可全部都是馬三曾經學習過的內容啊!

    大明的數學什麽時候和西方的一樣了?

    肯定是跟別人學的吧?馬三心裏這樣想到。

    朱啟也不騙他,直接說道:

    “確實是跟別人學的,但不是像你一樣的外國人,而是我的初中班主任,他姓陳。”

    初中班主任?馬三人有點蒙,不知道這是什麽意思。

    朱啟也不多廢話,笑著說道:

    “你也不用管這麽多細節的東西了,你就隻管好好地把這些工匠們給教會就行了,從阿拉伯數字開始交起好了。

    待一個月後,本王再來查看成果,如果你能辦得到,說明你水平可以,那本王到時,自會重用你的。”

    馬三一聽,臉色一喜,他等了這麽多年,可不就是等一個在東方世界飛黃騰達的機會嗎。

    至於說遼王殿下為何會如此博學,馬三倒是並沒有去探究了。

    畢竟民間傳說裏,這位遼王殿下就頗具傳奇了,傳說是什麽神仙下凡。

    信仰天主教的馬三,當然不相信有什麽其他的神仙,但他也是見過一些神童的,想必這位遼王殿下,就是這樣的天才神童吧。

    馬三拿了書本,朱啟便起身,帶他去召集了那些工匠們。

    當眾將工匠們召集起來以後,便對著工匠們說起了接下來一個月的時間,跟著馬三專心學習數學的事情。

    包括陳初五在內,一開始都沒聽懂這數學是什麽玩意,聽到朱啟詳細解釋一下之後,他們才恍然大悟。

    這可不就是天文曆算之法啊!

    但工匠們一個個的都奇了怪了,我們好好地工匠,怎麽讓我們去學這個天文曆算之法啊?

    原因很簡單,因為數學是絕大部分的自然科學之本,數學的高樓大廈隻要能堆得越高,科技攀升就能越快。

    就像我國著名數學家陳省身說過的話: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間,掌握了數學的思維方式,怎麽考慮問題等等,這比知識有價值得多。

    這些工匠們雖然奇怪,但也沒有多問,遼王殿下之所以這麽做,肯定有殿下的道理。

    這麽長時間都過來了,這些工匠們早已經對神奇的遼王殿下,有了一種盲目自信的情緒。

    朱啟也並未多說,讓馬三簡單自我介紹了一下,那些工匠們看到馬三是會說中文的,一個個的也就放心了不少。

    至於其他的,朱啟就沒有多管了,讓何掌櫃騰出一間房來,給馬三做教學場所以後,朱啟就回去了。

    畢竟馬上就要到三月了,臨近自己和徐妙雲的婚禮,需要準備的事情也變得越來越多了起來。

    即便是有皇宮裏的那些內官們的幫助,朱元璋還專門安排了一個內官,負責朱啟的婚事安排。

    但就如先前所說,很多事情,朱啟還是親力親為的,一方麵是有參與感,另外一方麵,是出去朱啟對徐妙雲的喜歡,還有對徐達這個老丈人的尊敬。

    至於說要嫁女兒的徐達是什麽心情,朱啟不是很清楚,但徐妙雲的哥哥徐增壽,最近可就太開心了。

    之前李祺和臨安公主訂婚以後,那走到哪裏都說遼王殿下是自己的大舅子殿下。

    好家夥,這徐增壽現在也開始,走到哪裏也不說遼王殿下了,直接說妹夫殿下了。

    這兩人碰在一起,就做一個大舅子殿下,有一個妹夫殿下的,給朱啟整的那叫一個沒脾氣啊。

    不過這樣朋友之間互相開著玩笑的日子,對於朱啟來說也是非常開心的。

    時間飛快,很快就到了洪武九年,三月。

    朱啟,成婚了。

    ——————

    紅色的日頭高高掛在頭頂,一如今天皇宮皇城裏,四處火紅喜慶的裝扮一樣。

    按理說遼王殿下大婚,皇宮是沒有必要進行裝點的。

    畢竟能夠用到皇宮來服務婚事的,除了皇帝以外,就隻能是太子。

    但朱元璋這個皇帝,和曆朝曆代的皇帝都不一樣。

    他對於自己的兒子們向來是沒什麽防範之心,其實也壓根就不需要防範。

    朱元璋隻要往哪一站,那個小兔崽子敢喘一口大氣啊?

    就連朱棣,那也是大氣不敢出。

    朝堂之上,朱元璋也是保持著絕對的統治力,皇權在朱元璋的手上,那是前所未有的強大。

    即便是胡惟庸,李善長等人的中書省,現在也不過是類似橡皮圖章的存在罷了。

    朱元璋大手一揮,便決定在皇城裏麵選一座宮殿,作為遼王朱啟成婚場所。

    好家夥,直接給提到了跟太子朱標一樣的待遇上了。

    說實話,初次聽到此事的時候,朱啟還是很慌的。

    甚至為了此事去找過朱標,這萬萬不能開先例,那是生怕朱標會誤會。

    但太子哥哥不愧是曆史上少有的好太子,好大哥,一聽到朱啟的顧慮,立馬哈哈笑了起來:

    “此事你還來找我?本來就是我跟父皇提議的啊!”

    這還說啥呢,朱啟也是沒了辦法,隻能硬著頭皮開先河了。

    這天一早,便有內官和仆從們準備就緒了。

    這年頭雖然沒有伴郎伴娘的說法,但男方這邊,兄弟好友和家人親戚,會跟著一起去接親的說法還是有的。

    朱棣身為朱啟的好弟弟,自然是義不容辭承擔了這部分的責任,除了朱棣,還有李祺,李景隆等一眾勳貴子弟們。

    畢竟大家都是一起喝過酒,吃過飯,上過瀟湘館的好兄弟。

    徐增壽也很想來的,但他今天是女方那邊的人,無論如何也過不來。

    而朱啟則是穿著一身大紅的衣袍,頭上還戴栩毓,腳穿官靴,看上去也是帥得不行。

    說起這穿著來,明朝時候才有了新郎官的說法,重點就在這個“官”字。

    明朝以前的時候,平民百姓家裏結婚,隻是稱呼新郎,新郎君之類的。

    而明朝時候,百姓結婚,新郎會頭戴栩毓腳穿官靴,平常時候可是萬萬不敢這麽穿戴的。

    所以才有了新郎官的說法。

    人隻要長得帥,就會顯得格外有精神。

    朱棣此時也湊了上來,手上卻提著兩個鳥籠子,籠子裏分別一隻大雁。

    不用說的,這就是帶著去迎親的唄,朱啟看著奇怪,問道:

    “昨日不是送過禮了,已經催妝過了,你怎麽還帶兩隻鳥去啊?”

    朱棣擠了擠眼睛說道:

    “三哥,大哥說這迎親時候,帶上這一對大雁,就是祝福陰陽和順,忠貞不渝之意,是好好寓意呢。”

    朱啟一聽點了點頭,邊上內官笑著說了一句:

    “殿下,時候到了,咱們啟程吧?”

    朱啟笑滋滋的點了點頭,走,娶媳婦去了!

    ————

    (今天上推薦位了,會多更得,大家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