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遼西大戰,開幕

字數:11119   加入書籤

A+A-


    獅子口的防禦,比朱啟想象中的還要薄弱。

    先不說來的路上,一路上風平浪靜,毫無波瀾。

    就連下海的船隻都沒有遇到幾艘,也就是靠近獅子口以後,才看到了些許在海上作業的漁民們。

    這些漁民一看到大明的船隻,當然是立馬就瘋了似的往回劃。

    但他們這些簡陋的小船隻,速度怎麽可能比得上全速前進,乘風破浪的海船呢?

    不過明軍對這些漁民們自然也沒有什麽想法,大明是來搶灘登陸的,又不是來搶劫的,管這些漁民做什麽。

    船隊很快就超過這些在海上的漁船,然後來到了獅子口的港灣。

    朱啟以前沒聽說過獅子口,本以為是一個很小的港口。

    但艦隊來到港口外麵,才發現這裏是一個天然良港,除了有開闊的出海口外,還有可以吃水很深的港灣。

    既能夠停泊大型船隻,又能夠抵禦大風大浪,而且規模還不小,這個港口離得山東半島也是極近的。

    隻要稍稍開發一下,可以通過海路直接將中原地區的物資往遼東運輸。

    無論是戰爭補給,還是商品貿易,那都是極好的港口啊!

    不過這樣好的港口,顯然並沒有被大規模開發過。

    可以看得出來獅子口僅僅隻是一個小縣城的規模。

    在朱啟看來,如此天然良港,怎麽的也得是個城市規模才說得過去啊。

    或許是因為城鎮規模很小的原因,北元在這裏安排的守軍也並沒有多少。

    起碼朱啟之時在港口上麵看到一些茫然的老百姓。

    這些老百姓們在三月天裏穿著單薄的衣裳,一看就知道是碼頭上的搬運工。

    少數的一些商船上裝載著貨物,一個官員打扮的人正站在商船邊上,正在跟一個穿著絲綢衣裳的男人交談著。

    不過兩人看到從海商駛來的艦隊,一個個的都瞪大了眼睛。

    隨後就瞧見那官吏拔腿就跑了。

    不過朱啟也並不在乎這些北元官員們逃跑,這次明軍的目標僅僅隻是占領更多的城池,然後吸引納哈出回防。

    放棄易守難攻的遼西走廊,讓藍玉能夠更快的突破進來。

    隻要突破遼西走廊,占據了險峻關隘,整個遼東也就唾手可得了。

    艦船還未靠岸, 馬雲就抱著拳頭過來請命道:

    “末將願為先鋒, 為殿下拿下此城!”

    朱啟正想著占領城池的具體步驟是什麽呢, 一看到馬雲自告奮勇,那當然是馬上答應下來。

    同時順理成章的就將軍隊的指揮權交給馬雲了,讓他盡快拿下獅子口。

    馬雲也是一愣, 本來隻是想請命幾千人的部隊,然後拿下獅子口, 也算是一點小小的戰功了。

    卻沒想到遼王殿下直接大大方方的讓他來指揮大軍。

    馬雲一開始沒弄明白, 回頭就想通了。

    一直聽別的將領說, 遼王殿下人非常得好。

    隻要是和遼王殿下一起並肩作戰過的,甭管你戰功大小, 遼王殿下一律幫你請功。

    至於說遼王殿下自己,那是從來不多提自己的戰功的。

    以前聽說此事,還以為是誇張了, 現在事情落到自己頭上, 馬雲才知道不是誇張, 是真的。

    心裏麵甭提有多感動了。

    大恩不言謝, 馬雲也不多說,領了軍令就下了船去。

    不過馬雲也並沒有帶走太多的兵力, 因為這個小縣城一看就是沒有任何防備的模樣。

    納哈出此時大軍都已經被吸引去了遼西,後方絕對空虛無比。

    所以馬雲僅僅隻是率領了五千人馬,出城掃蕩, 其餘人等則是先將獅子口給控製起來。

    朱啟身為總指揮官,又是大明王爺, 自然不會下船親自戰鬥的。

    他在船上等著馬雲的好消息就行了。

    穿著一身軍裝打扮的白唐玉兒則是靠在樓船的窗戶邊上,朝著外麵望去, 顯然對於戰爭也是頗為好奇。

    一般將軍出門打仗,自然是不可能把老婆帶著的。

    但朱啟不一樣, 他是王爺,更何況白唐玉兒的功夫了得,比大部分的男人都要厲害,尤其是輕功方麵。

    自然就不是朱啟的累贅了。

    帶著白唐玉兒,還等於多帶了一層保險,萬一出了什麽差池,刺殺之類的,白唐玉兒一溜煙就提溜著自己逃跑了對不對。

    那些在港口的百姓,自然是被第一時間控製了起來。

    當然不是要對他們怎麽樣,純粹是不希望這兵荒馬亂的時候,他們還到處亂跑,萬一誤傷了百姓,也是不好的。

    除了老百姓們很慌張之外,整個獅子口都沒有見到穿著官服的。

    倒是有明軍在街道上見到了官差的衣服。

    顯然是瞧見明軍過來了,立馬就脫了衣服逃跑的。

    灌輸衙門裏倒是抓了一些官差,但都是一群留守的小官吏。

    也沒有絲毫的抵抗,立馬就跪地投降的那種。

    等到兩個時辰以後,馬雲率軍回來,最大的官職也僅僅隻是抓了一個主簿而已。

    至於說什麽縣丞,知縣之類的正式官員,那是一個也沒瞧見啊!

    不過城外不到二裏地的一處軍營,倒是一口氣俘虜了兩三百號人。

    按照這些俘虜的說法。

    這兩三百號的元軍,都是獅子口本地的漢人。

    至於說元人,早就已經跑路了。

    連帶著將軍,中層軍官等等,跑的那是一個影子都沒了。

    他們是因為都是本地人,家人都在獅子口, 沒有第一時間想到跑。

    上級又聯係不上,隻聽說明軍來了, 啥情況也不知道。

    正在猶豫著要不要直接跑, 還是回去帶上家裏人一起跑的時候, 馬雲都已經帶著人來了。

    要是早知道明軍來的這麽快, 估計他們一早就跑光了。

    朱啟知道拿下獅子口不會太困難,但也沒想到竟然如此的輕鬆。

    輕鬆到沒有發生任何一場戰鬥,光是遠遠看到艦船,上到將軍知縣,下到副將,官吏,竟然都跑的幹幹淨淨的。

    不是說北元被打出了草原之後,戰鬥力恢複了不少嗎?

    怎麽這裏這麽廢材啊?

    這還真是朱啟誤會了,遼地的元軍,其實很多也都是經曆了元末戰亂,淬煉篩選下來的北元精銳。

    隻是這些精銳,這時候全都被納哈出帶著去遼西了,跟藍玉在那邊死磕呢。

    留在遼東半島上的,也都是一些新兵,當地的民兵,領導他們的,也多事一些沒什麽經驗,無法擔當重任的將領而已。

    有本事的將領,早就去遼西去了。

    這也是為什麽朱啟能夠如此順利就拿下獅子口的原因所在,甚至連一兵一卒都沒有損傷過。

    戰況出乎意料之外的順利,但結果總歸是好的。

    就連馬雲都是不禁感慨:

    “多虧了遼王殿下的功勞,賊人光是聽到遼王殿下您的大名,就已經聞風喪膽了。

    這次戰果豐碩,如此順利,一路上我們也是順風順水,此地當為福地。

    殿下,末將以為,不如殿下將此地改名為旅順好了。”

    朱啟一愣,旅順?

    我草,看了一眼地圖,這個獅子口好像確實是後世的大連旅順港的位置啊!

    以前就聽一個大連來的同學提到過,說大連旅順口這個名字是明初時候給起的,原來是這麽來的啊?

    換個地名,求個好兆頭這種事情,朱啟自然不會拒絕。

    既然馬雲已經提出來了,其他的將軍們也沒有意見,朱啟也就點頭同意道:

    “既然如此,那以後這地方就改名叫做旅順好了!”

    朱啟嘴巴上這麽說著,心裏還是有點不好意思的,沒想到自己也能親自過一把給地方命名的癮。

    還是旅順如此著名的地方。

    不過占據了旅順作為後續的補給港口僅僅隻是第一步。

    接下來,朱啟就將目標瞄準了遼陽。

    作為遼東半島的核心城市,遼陽的位置至關重要。

    遼陽也是軍事謀劃會議上,確定下來的前線防禦之中的重中之重。

    隻要占據了遼陽,那麽明軍就算是在遼東半島上站穩腳跟了。

    接下來無論納哈出是固守遼西,還是回軍攻打遼陽,亦或者是撤回沈州固守。

    那對於朱啟來說,都是有預案的。

    無論納哈出如何選擇,對於明軍來說,優勢都是肉眼可見的巨大。

    當然了,前提條件是,得在遼陽站得住才行。

    這遼陽乃是遼東補給中心,朱啟這個大將,自然是要親自率軍前往。

    而其餘的地方,則是交給那些副將們,分批去收複就可以了。

    收複以後,隻要改換旗幟,連駐軍都不需要太多。

    主要就是四處收集糧食和物資。

    當然,除了遼陽之外,還有另外兩個城鎮也要收複。

    一個是營口,一個是撫順。

    這兩個也是堅城要塞,拿下這兩個地方,可以和遼陽連成一線,有效防止納哈出直接繞後奇襲。

    誰知道這納哈出會不會豁出去,就要死攻大明的遼王呢?

    在拿下了旅順之後,朱啟也沒有絲毫的停歇,因為他們的時間並不充裕,必須要在三日之內,拿下營口,撫順還有遼陽三座城池才可以。

    於是大明的三萬精銳,很快就分兵三路,一萬人平分兩路,去營口和撫順。

    而朱啟則是親率兩萬人,帶著馬雲,劉伯溫,朱棣等人,直撲遼陽而去。

    不過就在朱啟帶著三萬精兵,抄了納哈出老家屁股的時候。

    此時的納哈出,自然不可能知曉此時。

    他正在全身心的投入到,和傳說中“大明遼王朱啟”的戰鬥之中。

    納哈出從未正麵和大明遼王戰鬥過,但他對於洪武八年那次,遼王朱啟帶著萬國宣戰書,然後慫恿那些反叛的草原部落,不斷襲擾自己的情景,至今還記憶猶新。

    正因為那一次的緣故,至今那些草原部落,都還處在叛亂狀態。

    他們得到了大明的支援,再加上各種打雞血,一個個的來無影去無蹤。

    有的部落,糧草充裕,武器精良,都吃喝不愁了,幹脆連部落資產都不要了。

    就靠著搶劫納哈出過日子,時不時的還能從大明那邊獲得資助。

    納哈出那是頭疼的啊。

    但頭疼都還是好的。

    洪武十年的一月初,當納哈出得到確切情報,說大明在燕雲十六州開始集結部隊時候。

    納哈出就知道大明又要開始有動作了。

    他也趕忙集結部隊,調往遼西。

    果然不出所料,僅僅隻是過去兩個月不到,到了洪武十年三月,大明軍隊就大軍壓境了。

    也幸虧他反應及時,提早就調集了部隊,不然遼西走廊要是被明軍給拿下了,納哈出覺得自己可就危險了。

    在遼東大平原上和明軍打正麵,納哈出雖然也有鬥誌和信心,但畢竟還是太冒險了一點。

    守得下來就是勝利,何必要和明軍正麵硬碰呢。

    納哈出是這樣子想的,而後他就得到了一個新情報。

    那就是率領著五萬明軍過來的主帥,竟然是大明遼王朱啟!

    納哈出一聽到大明遼王的名號,那是頓時一個激靈,恨得直咬牙。

    自己從洪武八年開始到現在,一直過的這麽難受,可不就是這大明遼王所賜啊!

    雖說一直傳言,他是什麽星宿下凡,三頭六臂,無師自通,軍事天才,等等那七八糟的名號。

    但納哈出才不相信呢,這遼王朱啟,今年才多大啊?

    要是沒算錯的話,應該僅僅隻有十九歲的年紀吧?

    十九歲的年紀能有多厲害啊!

    自己都四十好幾,快五十的人了,難道害怕一個十九歲的小娃娃不成?

    納哈出很有信心,誓言要打破大明遼王不可戰勝的神話。

    要在遼西戰場上,教教這個遼王,什麽叫做老將軍!

    出征之前,納哈出就對左右說了:

    “這遼王朱氣不過十九歲的毛孩兒,看我一個月內,將他生擒活捉!”

    於是乎,渾身上下插滿旗的老將軍納哈出,信心百倍的就在遼西走廊主動出擊了!

    納哈出也確實是老將軍,雖然戰略上瞧不起眼前的“大明遼王”,但戰術上,還是充分重視的。

    他一上來並沒有著急和明軍打正麵,而是堅壁清野,固守城池,小股部隊打探情況。

    本來以為對麵的遼王朱啟,年輕氣盛,肯定安奈不住性子會強行攻城。

    結果對麵隻是拉上來大炮轟了幾下,然後就沒有然而了。

    這時候的大炮雖然也能夠轟開城牆城門。

    但即便是打開了缺口,想要強行衝進去,也定然會造成重大死傷。

    遼西如此狹窄的戰場上,有如此多的城池,連綿一串,想要硬功進來,絕對會損失慘重。

    至於繞路那是更不可能,漠南都在王保保的掌控之下,得先把王保保給打贏了,才有繞路的可能性啊。

    納哈出想的很好,但卻發現對麵壓根就沒有要強行攻城的意思。

    在把城牆轟開了一個缺口之後,也沒有下令衝鋒。

    納哈出覺得頗為奇怪,一邊讓人趕緊用石頭修補城牆,一麵繼續斥候打探情報。

    果然就打探到了最新的情報,說是這遼王朱啟,竟然派遣了一支三千人規模的小分隊,要繞後襲擊納哈出身後的要塞堡壘。

    納哈出一聽,頓時哈哈一笑,說道:

    “這大明遼王不過如此嗎!此時我與他實力相當,他竟然舍棄我正麵不顧,而欲偷襲我後方。

    這能瞞得住我的眼線嗎?準備出擊,我要吃掉這三千人!”

    納哈出覺得戰機已到,立馬點兵點將,準備出發。

    為了追上這三千人,納哈出全都帶的是騎兵。

    當然了,他一把年紀了,肯定是不能親自帶隊衝鋒的,而是找了一員麾下悍將,帶著騎兵出發。

    這名悍將很快就帶著手下五千騎兵,直奔那三千人而去。

    那三千明軍此時貼著樹林小心翼翼的行軍,看到北元騎兵來了,頓時就亂作一團開始逃跑起來。

    那悍將一看到偌大的戰果在前,興奮的拍馬就讓人趕緊去追。

    卻沒發現那股明軍撤退雖然看上去很亂,但亂中有穩,陣型沒散啊!

    就這樣追擊了四五裏地,樹林裏突然就是一陣萬箭齊發。

    隨後就是一大片的明軍騎兵掩殺上來!

    在一般人的印象裏麵,草原民族的遊牧騎兵就是比漢人王朝的騎兵厲害。

    但這個印象,其實都是宋朝帶來的。

    無論是漢朝還是唐朝,漢人王朝的騎兵,那都是能夠在草原上攆著遊牧跑的。

    尤其是漢武帝時期,和匈奴拉開的上百年的拉鋸戰裏。

    那時候霍去病,衛青出征匈奴,可是壓根就沒有多少步兵的。

    霍去病甚至幹脆就跟遊牧一樣,連吃的都不帶,麾下一票數萬人全是騎兵,打到哪裏吃哪裏。

    唐朝雖然沒有漢朝這麽猛,但騎兵也是不弱的。

    宋朝拉胯就不必多提。

    到了明初時候,漢人騎兵又猛起來了。

    野戰那是絲毫不遜色於元人騎兵的。

    再加上火器的運用,尤其是朱棣時期設計的三大營,那真的是把元人的騎兵給摁著頭爆錘。

    如果不是叫門天子一波送掉,明朝的盛世,少說也能有個上百年的時間。

    此時兩軍交鋒,明軍的騎兵源源不斷的衝出,那元人悍將還未反應過來。

    便在漫天的喊殺聲中,被騎兵的鐵騎給淹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