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三路大軍齊頭進,全國動員畢其功

字數:6536   加入書籤

A+A-




    趙括也不含糊,當即下達王命道:

    “夫此戰者,勝則再無人可擋我大趙一統之勢,敗則百年之內再無一統之機,乃我大趙自長平以來最大之戰役,亦為最艱難之戰役,全體軍民需盡之全力以付最不利之情境,    勠力同心,以達一統之目的。”

    四人聞言,齊齊應諾!

    趙括繼續命令道:“為保障此戰順利進行,組建後勤保障集群,平原君為主坐鎮邯鄲,呂不韋副之,協調各方,    趙國十郡之地,    糧草、軍械悉數聽命,    掌運輸及征發民壯之事,勿使前線有糧秣之缺!”

    平原君和呂不韋聞言紛紛起身應諾。

    “組建中央集團軍群,李牧為主將,下轄羽林衛、陷陣營、鐵浮屠、歸義軍、平北軍之全部,並長平軍、泰山軍之各兩萬人,計一十六萬三千甲種軍;及邯鄲(出兵一萬)、河內、北郡、代郡之守卒,計三萬六千乙種軍,加之屯田兵十萬,總計約三十萬大軍。

    出邯鄲,入河內,後下周邑,迎擊可能之諸國聯軍,其最終戰役目標為:其一,滅韓、魏兩國而盡吞其地;其二,尋求與秦軍或是聯軍主力之決戰,並勝之;其三,自河內而轉攻河西,    吞秦國河西之地,而困秦國於函穀關內。

    當然,第一個目標乃是必達之目標,至於第二、三之目標,可視戰場情況而定。”

    李牧聞言,激動莫名,這幾乎是將趙國的全幅身家托付給了自己,足見趙王對自己的信任之隆!激動興奮之餘,李牧也感到肩頭的擔子沉重異常。

    但李牧到底是李牧,幾乎在瞬間就把壓力化成了無限的動力,當即應諾道:“多謝我王!必取韓、魏之地獻與我王!”

    李牧幾乎瞬間的表情變化也沒有逃過趙括的眼睛,看著李牧最終那一臉堅毅的表情,趙括知道自己沒有選錯將領。

    隨即趙括繼續給李牧加碼道:“軍中將領,除了田單將軍與王檣將軍外,其餘將領悉數由卿挑選之,以助卿之功成!”

    聞言的李牧倒沒有太多波瀾,畢竟大軍雲集,將領盡歸也是應有之意,略略沉吟一番後,李牧對趙括一禮道:“願以將軍任武副之,    調將軍趙啟掌鐵浮屠並先鋒之印,    以將軍李毅掌軍中斥候探馬諸事,以尚書鄭新為監軍,掌軍中文書、糧草軍需之責也!”

    趙括一聽,好家夥還真不客氣,別的不說,自己的親信扈從趙啟就不說了,掌握著趙國半壁情報網的特務頭子李毅也就算了,那如今的鄭新可是棄武從文,幹工部尚書幹得好好的,眼看著趙括就準備把他入閣了,這下好了,又被你拉到軍營裏去了……

    但不得不說,李牧也確確實實的是在徹底地貫徹趙括關於“全力打好這一仗”的決策的。

    顯然,李牧的安排是周到而縝密的。

    任武自不必說,資曆比之王檣,甚至是李牧自己都還要老一些,更是故上將軍廉頗的心腹之人。任武在,就能壓住一片聲音,必要之時作為偏師的主帥是最合適不過的。

    說到趙啟?還有比身材魁梧、蠻力橫生卻不乏智謀的趙啟更適合做先鋒的嗎?除了趙啟這樣的趙王心腹,又有誰還能掌握得了“鐵浮屠”這樣的大殺器呢?

    至於斥候、探馬之選,還有誰比李毅更懂情報嗎?趙鯉?或許他懂情報,但從未到軍中待過的他顯然並不懂軍事情報,至少也比在長平之戰、燕國之戰中出生入死過的李毅要差上一截。

    最後的監軍鄭新,不僅僅是想要他能文能武的文書統計能力,更是需要這樣一位潛邸就跟著趙王括的老人(鄭新是趙括的家將出身,因功為上黨郡守,後屯田有功,改革官製後入朝為工部侍郎,後晉升尚書。)在側,以行使監督之權。

    當然更重要的是,鄭新作為工部尚書,手中掌握著趙國幾乎全部的能工巧匠,他來了,也就意味著這些能工巧匠悉數聽命,而當此近乎決戰之際,拋石車、箭塔、床弩等物,那自然是多多益善。

    所以,雖然李牧幾乎將趙括手中的能人幾乎抽調一空,但趙括能咋辦呢,除了同意之外!

    當即,趙括撫掌歎曰:“準卿所請!”

    李牧大喜曰:“多謝我王!既得諸人相助,末將之信心倍增也!”

    趙括笑著搖了搖頭,隨即囑咐道:“有信心是好事,寡人也對愛卿有著絕對的信心。然而有兩點,愛卿還需謹記。”

    聞言,李牧迅速端正號態度,對著趙括一禮說道:“煩請我王指點。”

    趙括顯然對於李牧虛心的態度很滿意,隨即說道:“其一,我軍雖以獅子搏兔之態殺入周邑,然不可以為有了三十萬大軍便可天下無敵,需知光是秦國便有三十萬大軍,加之楚、韓、魏三國,其兵力必不在我軍之下,仍需小心小心再小心。”

    “諾!末將定會謹慎行事,小心用兵!”李牧當即應諾道。

    趙括再度點點頭,說道:“其二,雖然我軍以最不利之形態做好準備,然戰場之上未必會有如此危機,秦、楚也未必就如同寡人所想的一般在一起做局與我大趙。

    故此,在戰役初期,該做的欺騙還是要做,勿要單刀直入使秦、楚盡知我軍意圖;

    而若是我軍成功欺騙過秦楚,成功占領了韓、魏之土地,卻也不能掉以輕心,應防備秦楚聯軍趁我軍慶祝之時突然殺來。”

    “諾!末將明白,秦楚主力不出,戰役即不算截止!”李牧再度答應道。

    吩咐完這邊的李牧,趙括隨即看向了頗有些落寞的田單將軍,問道:“田單將軍?可是因未能出戰而心中有些許不快?”

    田單聞言,料想著趙王括此次也是要自己如同當年之廉頗一般坐鎮邯鄲,雖然強自忍著,卻還是抵不過心中的憋悶,說道:“末將雖老卻不願坐困邯鄲,請我王允我帶兵出戰,雖為一區區校尉亦不悔也!”

    趙括看著一臉堅毅的田單,笑聲更隆了,隨即說道:“將軍放心,邯鄲自有寡人坐鎮!”

    隨即臉色一變,嚴肅地問道:“山東、東萊二郡為將軍之故土也,毗鄰楚國,一旦開戰,或為楚軍所隙,將軍可願為寡人守之?”

    田單聞言,欣喜若狂,雖不得從大軍而戰,但田單也知道自己想要掌握那三十萬大軍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也無關能力與信任。若是從大軍而行,能得一偏師之將就算不錯了,倒不如於另一處為軍之主將,所謂寧為雞頭,不為鳳尾是也。

    當即田單便應諾道:“固所願,不敢請爾。”

    趙括遂命曰:“組建東路集團軍,田單將軍主之,樂間副之。下轄泰山郡一萬人,並山東、東萊之守軍一萬八千人及屯田之卒五萬,共計八萬人馬。

    其戰役目標為:其一,堅決擋住可能來犯之楚軍,保衛中央集團軍群東側之安全;其二,伺機突入楚境,占據有利地形,以作未來滅楚之橋頭堡。當然,其二之目標可視情況而定奪。”

    田單隨即起身應諾道:“微臣領命,隻要此身尚在,定不令有一兵一卒威脅我中央集群。”

    趙括聽著田單的軍令狀,自然是滿意地點著頭。隨即繼續說道:“組建西路集團軍,以王檣將軍為主將,下轄長平軍一萬人馬,並上黨、河東之守卒兩萬人,及屯田兵三萬,共計六萬人馬,依大河構築防線,阻敵於大河之西。

    其戰役目標為:其一、阻秦軍自大河之東出,保衛中央集團軍群的西路安全;其二,配合中央集團軍群完成對秦國河西之地的占領。”

    王檣不在現場,李牧遂以上將軍之名代為領命曰:“諾!”

    趙括繼續頒布著王命道:“組建後備軍群,寡人親領之,呂卿佐之。以邯鄲所剩一萬守卒為基礎,並於趙國境內行征兵之舉,短期目標為五萬人馬。既做此次戰役至後備戰力,也為打下韓、魏兩國後之防禦之兵。”

    呂不韋也隨即應諾。

    如此一來,趙軍等於幾乎將全部的力量都集中到了中路,企圖以重擊盡快完成對於韓、魏兩國的滅國之行的同時,對戰可能來犯之聯軍主力,而在東、西兩路則依靠大河、城池等地利,采取守勢,堅決抵住可能來犯的敵軍偏師。

    當然,這樣的計劃並不是完美的。

    比如秦、楚兩國即便聯合也並不一定會選擇河內作為主戰場,極有可能以齊國為突破點,這也是趙括調田單和樂間這兩個齊國人守衛齊土(山東、東萊郡)的原因。

    要知道田單在齊國故土上的名聲早已近神,再加上幾年來,趙國的優惠政策,齊地的民心盡在趙矣,再加上擅長防守的田單坐鎮,趙括相信在中央集團突破韓、魏之前,齊地定不至於有失。

    若真如此,趙括便是跟秦王打了一副對對碰。

    至於河東防線,調集了有六萬大軍,又有大河之天險,同樣的在短時間內沒有太大的危險。

    當然,這一切的一切還是取決於李牧,取決於他和他麾下的三十萬中央集團軍群,能否以強勁之勢快速擊破當麵之敵。

    至於為何趙括沒有再親自領軍前去河內對敵,卻是因為田單河內大勝聯軍之故。這個奇跡一般的結果,與係統推演的結果並不相同。這份差距也讓趙括明白了,人或許真能勝天,更何況是區區一個係統。

    所以,自那刻起,趙括便決定隻用係統抓戰略層麵,而把戰術層麵的事情交給更加專業的如李牧、田單這樣的大將施為,或許能夠達到更為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後來的齊國之戰中,李牧與田單的組合也確實給予了趙括極大的驚喜。

    所以,才有了今日大將領兵於外,而趙括親自坐鎮邯鄲的決定。

    當然,這樣的做法在諸位將軍的眼中卻是王上無比信任的體現,不僅是對自己忠心的認可,也是對自己能力的認可,要知道在諸將的眼中,趙王可是無敵的軍神的存在。能得軍神的認可與信任,更在無形中增加了眾將的信心,甚至愈發促使了眾將士為知己者死的決心。

    隨著王命將令的一道道傳達,趙國境內幾乎所有能動用的力量都在趙括的召喚下動作了起來,李牧、田單、王檣等將領紛紛奔赴各自戰場組建各自的集團軍群指揮係統;各地的軍隊開始分發糧秣、悉數集結、開拔。

    而其中最忙的莫過於平原君和呂不韋了。

    一麵要忙著各種政務,尤其是秋收在即,各地的糧倉爆滿更是令兩位痛並快樂著;另一麵,兩位又要忙著秘密轉運軍需糧草。

    為何要秘密進行?

    要知道,若是內行人,僅憑著糧草的數量就能大約的估算出大軍的數量,更何況,其他兩路還好,中央集團軍群三十萬大軍,每日所需口糧都是一個天文數字,這與十萬大軍的口糧可是相差甚遠的。

    若是被人發現趙國偷偷往河內集中如此天量的糧秣,即便是再不懂軍事的人,也知道趙軍沒安好心了。

    也好在是秋收時分,河內、上黨等地本身就有大量的秋糧做底,同時各地糧食的頻繁轉運在這段時間也算是平常,這才給後勤集團軍群的工作以極大的方便。

    當然,如此大規模的運輸,想要完全掩人耳目也是不可能的,趙括隨即大大方方地承認,自己就是準備參與秦楚之爭,甚至連進攻路線都公之於眾:入周邑而下函穀,就問你秦軍敢戰否!

    楚國使者自然大喜過望,一日三封書信告知楚王此事,而楚王那邊的反饋也很快抵達邯鄲——一位嬌滴滴的大美人!

    而如今的壓力全部來到了秦國這邊,新征的大軍已經在巴蜀完成了集結,是北上支援函穀,還是繼續南下攻打安陸,這是個兩難的選擇——北上函穀,那就意味著失去拿下楚國的最後機會;南下安陸,自己又怕函穀有失!

    愁啊!

    真的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