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風波起
字數:2103 加入書籤
李藝的事情正如薑雲誌說的那樣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隻不過這次和曆史上的不太一樣。
曆史上是長孫無忌帶兵去的,但這次卻變成了李勣。
對於李勣,薑雲誌的了解並不多,並不是因為李勣不夠牛逼,而是因為時代以及傳續的關係。
初唐這個時代可謂是百花齊放,人才實在是太多了,而且不管是文臣武將都是這樣。
唐初的文臣和武將其實並不像後來的宋朝和明朝那樣涇渭分明,像長孫無忌也能帶兵,像李靖也能當宰相。
之所以薑雲誌對李勣的印象不深刻完全是因為他在能力上比不過李靖,畢竟李靖可是被稱為大唐軍神的人,軍事能力可見一斑。
至於在文臣方麵並稱為房謀杜斷的房玄齡和杜如晦,以及千古人鏡魏徵要更出名一些。
除此之外,像隋唐演義這種小說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很多人都對程咬金這種菱角分明的角色更加熟悉。
李勣也算是生不逢時以及宣傳做的不到位吧。
不過李勣這次也算是替了長孫無忌,都是白跑一趟,因為還沒等朝廷的大軍到達李藝就因為豳州治中趙慈皓和統軍楊岌的謀算敗露而逃亡突厥。
然後,李藝在半路上被他的部下殺了,帶著人頭去找李勣獻功。
正如薑雲誌所說的那樣,這件事情算是小有波瀾,但基本上沒有造成什麽影響就結束了。
相比之下,長安城發生的另外一件事情要更加的惹人注目。
糧價漲了。
其實薑雲誌也不知道該怎麽說,是該說李世民是天選之子呢?畢竟初唐繁花錦簇能人輩出,不管是文臣武將皆是如此。
但這麽說也不太妥當,因為打從李世民繼位的第一年,也就是貞觀元年開始,大唐就沒有一天是安穩的。
從貞觀元年一直持續到貞觀四年的自然災害開始展露它的鋒芒,首當其衝的就是今年的旱災。
都過了年了,但從入冬以來到現在長安附近,或者應該說關中絕大部分地區都片雪未下,早就聞到了肉味的糧商們開始大肆收購糧食,同時糧價也如插上了翅膀一樣扶搖直上。
在薑雲誌的提醒之下,朝廷也參與到了這場糧食的爭奪戰中,因為要麵對連續四年的天災,沒有點兒儲備是不行的。
以前總是看網上有人說唐朝就是個空殼子,說唐朝在建立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是吃的隋朝剩下的糧食,甚至更有說法說唐吃隋糧吃了半個世紀。
以前薑雲誌隻當這是個笑話一笑而過了,既沒有反駁也沒有去探究過,不過現在他切身置於這場風暴之中,才知道那種說法有多麽的可笑。
隋末亂世所造成的的創傷不是一點半點,而且如果真有這麽多糧食的話長安還能被李家給攻下來?
其次,糧食都是有保質期的,保質期最長的小米也就隻有九年,這還是保存妥當的情況下才能達到的,就算是拋開這個問題不談還有個問題。
能夠一個朝廷吃五十年,那得多少糧食啊?那得把整個長安都堆滿了吧?
所以對於那個說法,薑雲誌再次一笑而過了。
因為朝廷的下場,糧價的上漲速度更上一層樓,同時也激發了一些人的鬥誌。
滎陽鄭氏首當其衝。
當然了,滎陽鄭氏肯定是不會明目張膽地做這樣的事情的,他們都是派人去做的,但這也就是在表麵上遮掩一下,實際上根本就經不起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