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前景堪憂

字數:2055   加入書籤

A+A-




    在古代,旱災可能是最好應對的災害了,因為旱災多少能夠提前預知一些,不像洪災、地震之類的。

    不過這也是相對而言,事實上隻要是自然災害,對於平民百姓來說就是毀滅性的。

    從武德九年到今年的這個冬季表現來看,很多人都知道了今年不會很太平,就算是有降雨的到來能夠及時緩解旱情,但以現在的情況來說來年夏天的麥子減產是肯定的了。

    所以,糧食自隋末亂世之後再次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東西。

    但有一句老話說得好,事在人為。

    馮智戴的到來告訴了整個天下他們嶺南馮氏的態度,而且他還帶來了李世民讓馮盎收集的第一批糧食,極大地緩解了長安周邊糧價攀升的窘境。

    雖然知道大概率會發生旱災,但誰也沒有辦法確定災情的大小。

    在這之前糧價本是出於緩慢降低的情況,雖然很慢,但還是能看得出來在降低,如果沒有意外情況的話應該不出十年,大唐就不會再為糧食發愁了。

    但那隻是理想的情況下,如果都這麽設想的話就不會有那麽多的王朝更迭了。

    這還未正式展露獠牙的旱災成了五姓七望和李唐皇室角力的中心,但馮智戴的到來打破了這個平衡。

    馮智戴到來之後的第一個早朝,薑雲誌也參加了,因為這算是一件大事兒了。

    事實證明,現實生活中沒有那麽多玉樹臨風的大帥哥,早早就出名的馮智戴也不是什麽美男子,隻是個一般人罷了。

    “不知明達的身體可好?”

    朝堂上,李世民看似很關心地問著馮智戴他父親,也就是馮盎的情況。

    “勞煩陛下掛念,家父身體尚可,並無病症。”

    “近日關中旱情初顯,明達讓你帶著十餘萬石的糧食進京馳援,此等忠心當真是天地可鑒,我大唐能得明達此等良臣當真是三生有幸啊。”

    李世民和馮智戴兩人一個誇,一個捧,整出了一副君臣和睦、君明臣賢的景象出來,著實是差點兒把薑雲誌給看吐了。

    去年的時候您可不是這麽說的啊,您不是還擔心人家以嶺南為根據地起兵造反麽?怎麽到現在就成了千年難得一見的賢臣了?

    有些反胃的薑雲誌也沒有再繼續聽下去,而是低著頭想著他最關心的事情。

    馮智戴這次進京帶了十萬多石的糧食,暫且按十萬算,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上下,就算是有出入也不會很大,十萬石就是一百二十萬斤糧食。

    這也難怪為什麽使者早就返回了,但馮智戴卻一直拖到了這個時候才進京。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這一百二十萬斤糧食乍一看是挺多的,但這批糧食得用來救災,到時候近乎整個關中都需要糧食支援,這樣一來就沒多少了。

    按照後世的熱量來換算,如果隻吃米飯的話一個成年人一天就要吃四斤米飯,這還是在隻做輕體力勞動,或者是不勞動的情況下。

    災情之下的百姓幾乎隻能靠朝廷的賑災來生存,這樣一來每天也就隻有主食,換算下來這一百二十萬斤的糧食隻夠三十萬人吃一天的。

    不過這是在滿足人體消耗的情況下,實際的賑災肯定不能按照標準來,所以到時候一個人的量分給五個人來說算是比較合適的,這樣算下來就是一百五十萬人。

    這會兒大唐登記在冊的人口有兩百多萬戶,差不多是一千萬人左右,這樣看起來似乎頂多有兩百萬人受災,但實則並不是這麽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