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大漢危矣
字數:5444 加入書籤
被徐庶譽為大才,這人必然不是一般人,而且看徐庶的意思就是這人就在這二十份答卷中。
對於人才的渴望,劉禪從穿越過來那一刻,就非常在意。
畢竟這三國亂世,沒有牛叉的人才輔左,想要成功,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當得知有大才入圍,劉禪自然是非常的激動。
從徐庶手裏接過答卷,快速翻閱起來。
隻是,連續翻閱了好幾份,雖然也都是按照劉禪出的題目,指出大漢王朝現在的不足,然後給出一些解決辦法。
總的來說吧,這些答卷相對平庸,並未讓劉禪眼前一亮,倒是丞相府長史蔣琬的兒子蔣顯的答卷,相對還行。
沒錯,隻是還行。
蔣顯指出的問題,是大漢現在依靠氏族,氏族之間互相爭鬥,長此以往不利於大漢的發展。
嗯——
這算是一個問題,劉禪早就知道了,雖然這些年大漢發展迅猛,但是內部派係爭鬥也越發明顯。
蔣顯給出的解決辦法是,平衡氏族之間的實力,盡可能的做到不讓某一方獨大,比如荊州派、東州派。
雖然關中之戰之後,諸葛亮逐漸給了益州派、關中派這些人一些建功立業的機會,但是相對而言,諸葛亮也好,還是劉禪也罷,他們還是更加信任跟隨先主入蜀的荊州人士,其次是東州派的人。
這一點,從曆次戰爭征伐將領就能看出。
關中之戰,主要衝鋒在前的是趙雲、魏延、張包、關興這些人,至於其他的更多的是輔助。
即便是後來的西南之戰,大宛之戰,還是並州之戰,大漢的主要領兵將領,依然是他們。
比如關中派的代表郭淮與郝昭,雖然倆人一個跟著諸葛亮西征唐旄國,最後留守唐旄做了西南都護府;郭淮也是跟著劉禪出征大宛,最後劉禪將他留在西域,擔任西域都護府。
倆人看上去都得到了重用,但是他們現在也都遠離朝廷中樞。
至於晉中之戰,建立奇功的是前將軍魏延,還有趙雲父子。
還有就是,目前大漢朝堂上,掌握話語權的人,是丞相諸葛亮還有禦史大夫徐庶,他們都是屬於荊州派。
蔣顯的建議很直接,那就是平衡各派的勢力。
雖然指出了朝廷的問題,但是,卻並未讓劉禪眼前一亮,主要這個問題,已經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何須你在這裏嘰嘰喳喳呢?
接下來又翻閱了幾份答卷,內容與蔣顯也差不多,雖然指出了一些弊端,也給出了解決的辦法。
不過,在劉禪看來,都有點紙上談兵的意思。
包括蔣顯在內。
突然——
劉禪突然頓住,他被一篇文章的標題吸引。
【大漢危矣】
沒錯,這篇文章的標題,就隻有四個字——大漢危矣。
眼下大漢王朝疆域是魏吳總和還多,人口總數雖然與曹魏都還有一點差距,那是因為曹魏地處中原,據此前調查了解,目前曹魏在冊人口是五百三十幾萬人。
五百三十萬人,這還隻是在冊人口,相信大漢有氏族隱瞞戶數,曹魏必然也會同理,這個時代這已經不是什麽秘密了。
若是加上隱藏人口,劉禪覺得,曹魏的總人口,估摸著也能接近千萬。
至於東吳,在冊人口是兩百萬,算上隱藏人口,估計應該也得有四五百萬人,因為大漢在冊人口是接近三百萬,但是隱藏人口也有近三百萬,東吳應該差不多。
對於軍事實力對比,大漢因為劉禪打造的一些先進武器,諸如三弓床弩、馬鐙、馬鞍、馬刀、騎士弩等等這些東西,已經極大的縮小了人口數量的不足。
這十幾年漢魏吳之間發生過的曆次戰爭,大漢能夠成為最終的勝利者,也是因為大漢擁有這些領先的武器。
還有就是,因為大漢現在占據了益雍涼並四州,特別是占據了養馬地涼州,同時開拓了西域,大漢也因此擁有了大量的馬匹。
有了足夠的戰馬,大漢也不在像關中之戰前那樣,沒有足夠的騎兵,所以難以硬抗曹魏。
現在可不同了,大漢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擁有十萬鐵騎,此前大宛之戰,還是晉中之戰,都得益於大漢擁有了裝備精良的騎兵,才能一戰而勝。
可是——
這人卻說,大漢危矣。
雖說現在大漢確實有各種各樣的危機,但是還真不至於用危矣來形容大漢。
不過,劉禪還是有些好奇的看了下去。
開考之前,劉禪曾說過,別寫馬屁文章,他不需要有人拍他馬屁,他要聽到真實的聲音。
標題就已經讓劉禪眼前一亮,直接大漢危矣,這還不算什麽,人家開頭第一句便是:‘現在的大漢,看上去是三國當中最強大的存在,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幅員疆域,皆可算作三國當中最強者。’
‘但是,眼下的大漢,實則是內憂外患,危機四伏。’
劉禪震驚到了,內憂外患危機四伏,說得好像現在的大漢,還不如關中之戰前的大漢一樣。
劉禪剛想到這裏,可是人家接下來就說了:‘眼下的大漢危局,比關中之戰前更甚。’
‘尼瑪——’
劉禪看到這句,差點沒有爆起粗口,同時抬眼看了一眼徐庶,徐庶則是微微點頭,意思他說的大才,就是這人。
得到徐庶的肯定,劉禪繼續往下看。
此人說現在大漢是內憂外患,然後就分開做了說明,首先是關於內憂,他說相比關中之戰前,那時候大漢的實力雖然是三國當中最弱,但是蜀中地處盆地,四周皆是崇山峻嶺,自保是足以應付的。
不過,即使是大漢在蜀中時,內憂也依然存在,就是氏族派係明爭暗鬥,不過解決起來相對容易,就是可以通過向曹魏用兵轉移這份矛盾。
相比較起來,那時候更多的是內憂,外患相對少一些。
如今卻不同了,大漢占據益雍涼並四州,同時還有西域、西南等地,現在的大漢是疆域擴大了,但是危機也同時出現。
他接著指出,現在雖然大漢疆域擴大,實力變強,但是潛在的內在憂患,依然未能得到解決,朝廷依然是派係明顯,太依靠世家大族。
對於解決辦法,他在這裏小小的捧了一下劉禪,他說如今天子推行科舉製度,又在蜀中開辦官辦書院,相信數年之後,來自底層的百姓,也將會有一部分人,通過科考進入朝廷。
但是——
如果這一部人分進入朝廷之後,無法擔起朝廷的各種重任,朝廷的主要話語權,還是掌握在世家大族手裏的話,這個危局依然很難得到解決。
說到這裏,他還提到,若是朝廷不解決這個問題,即便是最後大漢一統天下,或許用不了多久,大漢又會重走桓靈二帝之後的局麵。
因為——
氏族實力過大,想要天下安寧,還是水中望月。
內憂的解決辦法,隻能是通過科考,然後平衡氏族在朝堂的的話語地位,否則大漢必危。
說完內憂,又說了外患。
他提到,現在看上去大漢實力在三國當中,是最強的存在,即使魏吳聯合攻打大漢,大漢也能夠從容應對。
但是,他話鋒一轉,卻明確指出,所謂魏吳聯盟,隻不過各懷心思,他們並未真正的聯合在一起。
這一點,劉禪也非常認可。
別說魏吳聯盟十分不牢固,即使此前漢吳聯盟,也是隨時都可能崩潰,三國之間相互聯盟,然後相互掣肘,這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了。
接著他說到,若是大漢不斷強勢,很有可能逼著魏吳真心實意的走到一起,原因很簡單,大漢太強從而威脅到了他們的生存空間。
這——
劉禪看到這裏,不由感到後背有些發涼。
逼著他們真心聯盟。
這好像還真的可能出現,三國之間來回折騰,無論是現在,還是曆史上的三國,可不都是這樣嗎?
比如曆史上的三國,曹魏強勢,漢吳需要生存,隻得聯合在一起對抗曹魏,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讓大漢又苟延殘喘了幾十年,東吳更是存活到了280年,才被司馬炎的晉朝滅亡,最後統一三國。
現在也是一樣,大漢隨著劉禪穿越而來,先是贏得關中之戰,進而吞並涼州,占據河套地區等等。
這些年來,魏吳時常聯合在一起,向大漢發難。
總之就是一個道理,誰強,剩餘兩方就會聯合起來抵抗,曆史上是漢吳聯盟抗魏,現在就變成了魏吳聯盟抗漢。
如果...如果大漢強大到隨時可能一統天下,魏吳難道還願意視若無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