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朝會爭端上密奏
字數:4327 加入書籤
劉宏將與災異有關的奏疏按類型分組放置,大致上分成了三類。
一類是借災異彈劾政敵的,大部分涉及到黨爭,小部分是私仇,反正都是些屁股比較歪、私心比較重的。
第二類是勸劉宏祭天祈福避禍的,這樣的迂腐之輩竟然還不少。
第三類基本都是出於公心進諫的,當然也少不了夾雜些私貨。
劉宏著重看了第三類奏疏,裏麵的建議倒沒什麽新鮮的,無外乎廣開言路,舉賢任能,懲治不法之類,還都說得很籠統,點到為止。
劉宏不知道這些人是有所顧忌還是抱著觀望心理,或者表現出來的公心也隻是單純給他這個天子看的。
不過劉宏還是將這些朝臣的名字都記了下來,打算再觀察觀察,以備後用。
看完所有關於災異的奏疏之後,劉宏的應對思路也漸漸清晰起來。
但他還不能就此乾綱獨斷,他雖然早已親政,但受到的掣肘太多,手中的權力並不能完全兌現,要想真正讓旨意得到貫徹實施,還需要在朝會上借力才行。
通常情況下,朝廷每五日舉行一次例行朝會,劉宏的第二次朝會很快就到來了。
毫不意外,這次朝會的議題就是災異之事。
朝會剛開始,司空陳耽就出列奏道
“近日由於災異頻發,朝內外流言四起,人心動蕩,若不及時控製,恐引發變故,還望陛下詳察之。”
劉宏知道這隻是個引子而已,接下來是大臣們各自陳述觀點、辯論撕逼的時候。
於是他不動聲色地問“對於司空所言,諸位公卿有何看法?”
群臣相互看了看,最終少府楊賜出列道
“大漢臨近四百年之期,上天有所異動,亦屬正常,此為上天對陛下的警醒。
《周書》上說,‘天子見怪則修德,諸侯見怪則修政,卿大夫見怪則修職,士庶人見怪則修身。’
而今國家朝政為宮婦、宦官之輩所專斷,陛下及臣民皆受到欺罔蒙蔽;而眾多聖賢士大夫卻屈身於鄉野,不能人盡其才,報效國家,此實為反常。
臣謹揣測,上天降下災異,或與此相關。
由此臣以為,陛下當罷黜奸佞,征召賢士,以正視聽,或可平息天怒,消除災異。”
這簡直就是依照白虎通義而出的標準答案。
楊賜作為曾經的帝師,劉宏哪怕不認同他的話,麵子還是要給的。
“楊師之言,朕已記下。其餘眾卿有何高見?不妨一一道來。”
劉宏並不急於發表意見,輕易參與大臣的口水戰不是明智之舉,用心看戲當裁判和評論員才是做皇帝的核心要義。
這不,劉宏話音剛落,太尉張顥就跳了出來。
“陛下,臣以為楊少府之言有失偏頗。少府過於推崇鄉野之人,莫不是暗指陛下昏聵不明,不辨忠奸,朝中大臣盡皆廢物?”
“你——”
張顥一句話把楊賜氣得臉紅脖子粗,楊賜也顧不得朝堂禮儀了,當即怒眼圓睜,手指張顥質問道“吾何曾如此指責過天子?”
“公方才所言不正有此意嗎?”張顥慢吞吞答道,眼中沒有絲毫波動。
張顥是靠著宦黨的關係才榮升太尉之職。
此時朝臣都有借災異攻擊宦官勢力的苗頭,他必須站穩立場,把水攪渾,哪怕因此得罪聲望卓著的帝師楊賜也在所不惜。
“匹夫!”一向以謙恭示人的楊賜不由得罵了一句。
可經過張顥的歪曲,好似他之前所說還真有點這意思一樣,楊賜可不希望皇帝有所誤解,遂轉而麵向劉宏跪伏在地,拜道
“陛下,太尉無端詆毀、汙蔑於臣,臣著實並無此意啊!”
劉宏麵色如常,溫言細語“楊師請歸位安坐,朕不會因言論罪。”
又看向張顥,道“太尉直言己見即可,不得胡亂猜度他人心思。”
“遵旨。”張顥施禮,然後說道
“臣之所見與楊公不同。
臣以為陛下乃聖明天子,朝中大臣多數盡忠職守,恰恰是鄉野之間甚多心懷叵測之徒。
尤其是一些黨人被罷黜之後,盤桓民間,時常妄議時政,操縱民意,圖謀不軌。
由此臣鬥膽揣測甚多謠言或許與此有關。”
“噢?卿之所言可有實證?”劉宏麵色肅然。
張顥搖了搖頭,“臣亦是道聽途說而來,不過空穴來風,必有其因。陛下隻需遣人於鄉野之間探聽一二即可得知詳情。”
劉宏沉吟不語,似乎在考慮張顥所言的可操作性。
不過這可急壞了一些士人陣營中同情黨人的朝臣,他們唯恐天子因此而再興黨錮大獄,於是紛紛出列諫言,反駁張顥。
而投靠宦黨的朝臣又趁機煽風點火,一時間朝堂有如菜市場,唇槍舌劍,你來我往,好不熱鬧。
劉宏裝作一副拿不定主張的模樣,任由他們相互爭辯,實際卻暗暗觀察分辨朝臣們的立場。
結果有些失望,除了少數冷眼觀望者之外,朝臣們個個各有立場,真正心向他這個天子卻少之又少。
“好了,朝堂之上,爾等吵鬧不休,成何體統?”
劉宏意興闌珊之下,不由怒拍禦案。
“朕要汝等議論災異,商討對策,非是爭辯什麽黨人、名流。
這幾日汝等呈上的奏疏也是如此,要麽牽強附會、危言聳聽,要麽人雲亦雲、敷衍了事,又有幾人真正為國家社稷著想?
天災異象,哪朝哪代沒有?
在朕看來,所謂日食,地震,不過如風霜雨雪一般,乃自然之常態。
至於母雞變公雞,天降黑龍之類,更是無稽之談,可有誰親見?
汝等皆為國家重臣,朝廷柱石,不思查證謠言,安定人心,反而推波助瀾、以訛傳訛,甚至借此誹謗他人,排除異己,何其可笑?”
“朕看今日也不必再議了。
既然汝等個個說災異示警,暗示朝政有失策不當之處,那就從此處著手。
諸卿下朝之後,都仔細想想如今急需改進、實施的為政舉措,若有建言,以皂囊密奏形式報於朕看。
此外,各有司要嚴查散播謠言及惑亂人心者,一旦發現,從嚴從重處置。對製造謠言者,以叛逆罪論處。”
“退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