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鄭氏的發展
字數:4146 加入書籤
吳應熊很清楚朝廷如今朝廷與各地的藩王越來越緊張,已經有不少朝臣陸續提出削藩之策,盡管這些奏折都被皇帝留中,可是皇帝曖昧的態度卻讓人浮想聯翩。
在吳應熊的內心裏,非常不希望朝廷與父親決裂,父親已經是親王爵位,世襲罔替, 升無可升,眼下手裏的軍權反而成了燙手的山芋。
若是父親能夠痛下決心放棄手中的權力,允許朝廷對關寧軍進行拆分,吳家的富貴必定會與國同休。
可是一旦與朝廷決裂,去爭奪天下,就算成功又能如何,父親都六十多歲了, 還有幾年好活。至於自己繼位當皇帝, 吳應熊做夢都沒有想過。
對於吳應熊的固執己見, 夏國相也是非常的無語,既然吳應熊無法勸說,那就想辦法將內兄的兒子帶回去一個吧。
“既然內兄不願離開京城,不如安排一個世孫回到雲南,在王爺膝下承歡,也讓王爺享受幾天天倫之樂。”
這個要求吳應熊猶豫了,他覺得夏國相所說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讓兒子回雲南也算給兒子一個選擇。
萬一有一天最不想看到的事情發生,自己被朝廷拿問,還能有一個兒子承繼香火。
“我想想辦法吧,畢竟公主的兒子離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找出一個充分的理由,不然會引起朝廷不必要的猜疑。”
夏國相點點頭道:“那好!內兄有什麽緊急之事需要傳遞就到天橋夏記南貨鋪尋人傳遞,我們的暗號是”
吳應熊記下之後,便匆忙離去,夏國相知道自己來京城的任務沒有完成,內兄的心已經偏向了朝廷這邊, 盡管是礙於親情暫時不會出賣吳氏,終究還是有些靠不住了。
夏國相又在京城安置了一番京城暗線的布置,留下留守的人員之後,便起身返回雲南。
回到雲南之後已經是康熙九年(永曆二十四年)的盛夏,朝廷建議削藩的聲音已經是此起彼伏,成了公開討論的話題。
滿清朝廷與藩鎮的矛盾已經漸漸地浮出水麵,不再是遮遮掩掩,天下有識之士都已經看出滿清朝廷與藩鎮之間必然會有一戰。
鄭氏這兩年的時間日子過得很平穩,西方的狗咬狗戰爭,使得他們一盤散沙,即使是紅毛夷與鬥牛國如何在西方國家遊說,始終無法說服各個國家組成聯軍對付鄭氏。
尤其是還有一個在與鄭氏的貿易活動中獲得大量好處的約翰牛在其中攪局,攪屎棍的稱號已經初具規模。
在各方都保持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之下,鄭經難得的過了幾年舒心的日子,在這兩年的時間裏,唐婉兒與錦瑟為鄭經生的兩個兒子相繼出生。
鄭氏終於有了合法的繼承人,鄭氏上下一片歡騰,老實說鄭經的年齡已經不小了,在人均壽命三十多歲的古代,到永曆二十四年鄭經已經二十八歲, 再不能生出兒子會極大的動搖鄭氏內部的穩定性。
這兩年多的時間, 由於吳軍加大了對鄭氏的人口輸入,使得鄭氏各地的人口規模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中承天府的戶籍人口已經達到了壹佰伍拾萬人,瓊州府的戶籍人口也達到了一百三十萬人,舊港與滿剌加的編戶齊民人口加在一起也達到了曆史性的五十萬人,就連呂宋府各地編戶齊民的人口也達到了二十萬人。
鄭氏地盤上的人口達到了三百五十萬人,按照二十人養一兵的要求,鄭軍能夠在戰時動員起十五萬大軍。
這個規模的軍隊雖然說席卷整個華夏大陸不可能,但是控製一兩個省是一點兒問題都沒有,短時間內鄭經並沒有與滿清或者吳軍決戰的想法,讓滿清與吳軍雙方互相消耗,鄭軍坐收漁翁之利才是對鄭軍最有利的做法。
年底的時候,陳永華從大陸返回承天府匯報工作,鄭經召集了在承天府的全體複興會會員進行了一次全體會議。
會議由陳永華的匯報開始,承天府是在後方發展會員非常的緩慢,鄭經不希望任何投機者進入這個組織,他希望這個組織一直都能保證純正性。
整個承天府現在的會員都不超過十人,除了原始會員林陛、馮錫範與何斌之外,又吸收了如陳輝、周全斌、楊來嘉、洪磊等人。
這些人都是鄭氏如今的核心人員,哪一個人拉出去都可以是一方諸侯,陳永華看著這些老麵孔新麵孔沉聲說道:“王上!諸位!種種跡象表明滿清朝廷對藩鎮的不滿已經越來越嚴重。
對藩鎮的打壓也已經不再遮遮掩掩,吳三桂以目疾隱退,奏折遞到康熙的案頭,康熙沒有做任何的挽留,便同意了吳三桂的奏折。
這兩年吳軍的部將多次聯名上書滿清朝廷,都不能恢複吳三桂的統軍位置,雖然說滿清也知道不管朝廷給不給吳三桂這個統兵的權力,吳三桂都牢牢地掌握著這個權力。
除非滿清朝廷大動幹戈地移鎮拆分,不然很難撼動吳三桂的地位,很明顯滿清朝廷已經毫不掩飾對藩鎮的厭惡。
依屬下看來,滿清的削藩可能就在這一兩年之內開始進行,滿清朝廷如今也在積蓄實力,等到他們覺得時機成熟之際,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削藩。”
陳永華的匯報很簡要地概括了滿清如今的形勢,鄭經看向手下的海陸兩員大將問道:“公台!邦憲!海陸兩軍明年在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能夠出動多少人馬?”
“海軍除了必要的留守人員可以全員出動,海軍是技術兵種,如今三大艦隊已經各自擁有四艘大艦,第三艦隊完全有能力守住滿剌加海峽,不給西夷任何可乘之機。”
“對付滿清海軍其實用處不大,更多的是起到一個運輸作用,海軍的重點防禦方向還是麵向西方。
第一艦隊第二分艦隊要有隨時支援滿剌加的準備,同時也要與第三艦隊配合好定期巡航南洋各地,以防西夷從其他地點偷偷登陸南洋島嶼。”
“臣明白!如今看來第二艦隊用來防禦瓊州府,實力已經出現夯餘,這些戰力留在瓊州府白白浪費不如調往北方一部分兵力。”
“我們暫時什麽都不要做,一定要靜觀其變,不能讓滿清感覺到我們才是滿清的最大威脅,對於滿清來說,他們越是認為我們不堪一擊,越是對我們有利。
等到滿清與吳三桂打起來,才是我們動手的時刻,現在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將軍隊訓練好,隨時都能拉出去,敢打必勝。”
林陛的提議沒有通過,讓陳輝有些失望,這兩年在瓊州閑的肚子上都長出了肥肉,陳輝是個純粹的軍人,對海戰也有著自己的理解,是與林陛一樣難得的海軍人才。
這樣的海戰人才鄭經當然不可能一直放在瓊州閑置,林鳳年事已高,已經不能適應一直頂在前線高強度的戰備巡邏。
過完年各個軍隊的人員都將進行輪調,林鳳與蔡翼也將正式退居二線,進入海軍學堂為海軍學員授課。老海寇可能不會講什麽理論,實戰經驗可是信手拈來。
過完年陳輝述職完成之後,便會前往第三艦隊任職,第二艦隊長官將由第一艦隊副將洪暄升任。
第一艦隊第二分艦隊長官由第二分艦隊原大艦艦長謝鳳山升任,第三艦隊副將由已故老將馬信之子馬維祥擔任。
謝鳳山一直在海軍效力,隻是資曆不顯,如今也算升到高級將領的行列。馬維祥是名將之子,本來應該子承父業,在陸軍打拚,偏偏馬維祥癡迷大海,就願意當海軍在大海上迎風破浪。
有道是愛一行幹一行,馬維祥就是其中的典型,是鄭氏二代中比較有能力的將領,升任副將與陳輝搭班子,也算步入了高級將領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