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決戰野津原
字數:6533 加入書籤
倭人的猜測並沒有錯,劉國軒在收到倭人在佐伯登陸的消息,立刻率領大軍從中津城傾巢而出,橫跨國東半島,一路暢通無阻地抵達日出藩,與中津藩一樣,日出藩也已經是人去樓空,成了一座空城。
與倭人判斷的一樣,劉國軒也判斷倭人若是想要盡快與自己決戰,那麽就一定會從佐伯北上,雙方很有可能會在接下來的某一時刻遭遇。
為了確保大軍的安全,劉國軒將大軍中所有的馬匹都集中起來交到斥候手中,命令斥候至少要遮蔽大軍前麵五裏以上的距離。
一旦發現敵人蹤跡,立刻就地布防,與倭人打一場硬碰硬的陣地戰。
由於距離原因,倭人率先抵達了府內城,並在府內城西的野津原布下了陣勢,以逸待勞等待華夏大軍的到來。
堀田正俊並不相信各藩聯軍的戰鬥力,便將聯軍安排在府內城防守,與幕府大軍形成夾角,讓華夏軍隊不敢全力進攻一處。
雙方還沒有正式拉開戰幕,斥候戰就已經開始慘烈的絞殺,為了盡量遮蔽自己的戰場意圖,雙方的斥候在野津原以北的原野進行了慘烈的廝殺。
單兵素質上,華夏軍隊要高出倭人一大截,可是論起陰狠毒辣,華夏士兵卻無法與倭人相提並論。
雖然倭人斥候采用各種忍術隱藏行跡發起攻擊,給華夏陸軍造成了一定的傷亡,但是華夏陸軍的戰術配合一旦形成,最終依然是華夏陸軍取得最後的勝利。
經過反複的滲透搏殺,雙方都摸清了對方的具體位置,也清楚了各自的具體兵力。麵對四倍於己方的敵人,激起了劉國軒的戰鬥,這一戰就是劉某人揚名立萬的時候。
雖然說渴望一戰,但是劉國軒可一點兒都不敢小瞧這些倭人,不說禍亂大明沿海百年的倭寇,就是當年‘壬辰之亂’的倭人也表現出了一種狠勁兒。
劉國軒將六個鎮的陸軍一分為二,四個鎮的陸軍加一個炮兵鎮前出到野津原與倭人在野外決戰,剩下兩個鎮的陸軍擋住府內城的倭人,與海軍兩麵夾擊,保證在野津原戰事沒有結束之前,不讓府內城的倭人出來搗亂。
野津原是一個普通的倭人村莊,主要依靠種植與狩獵為生,小村子的百姓已經被倭人轉移到了後方,堀田正俊利用倭人的村莊布置了一個還算堅固的野外營壘。
營壘前方是五十門從江戶帶來的大銃,口徑是西夷鬼畜所說的六磅炮。這樣的短管輕炮雖然有效射程也就是一裏左右,但是因為攜帶輕便,很受倭人的歡迎。
比起大明引進的海軍長管加農炮(紅衣大炮)更加適合陸軍使用,在武器的選擇上,倭人吸取了‘文祿之役’失敗的教訓,很重視火炮的裝備與使用。
因此在倭國的各個城池都能看到火炮的身影,不過倭國國小民貧,裝備不起大口徑火炮,因此這些火炮在與華夏軍隊的交戰中能夠起到多少作用就不得而知了。
華夏與倭國兩軍終於在野津原相隔不到二裏的距離拉開了陣勢,堀田正俊舉著望遠鏡打量華夏軍的時候,劉國軒也站在望樓上觀察倭軍的陣型。
倭人的軍隊普遍采用長槍做為武器,長槍以竹為杆,以鐵槍頭為槍頭,尾部插入竹杆中用泡濕的細牛皮繩捆綁,在牛皮繩幹燥之後就會形成自緊功能,因此倭軍的槍頭不會出現明軍槍頭脫落的戰場事故。
在精工這一方麵,倭人要比華夏更加細膩,這大概與倭人地小民窮有關係,任何材料都要精工細作,才能不浪費材料。
除了大部分身穿竹甲手持長槍的足輕之外,還有大量的弓箭手與火銃手,這些弓箭手與火銃手應該都是倭人的精銳,戰鬥打響之後必須優先打擊這些遠程打擊兵力。
堀田正俊站在望樓上看著華夏軍隊的陣型,心中有些疑惑,這些唐人軍隊竟然都沒有披甲,一旦發生肉搏,披甲兵與無甲兵相比能夠以一當十。httpδ://ъμé
以唐人的財力不應該為連給士兵披甲的財力都做不到吧,堀田正俊心中疑惑,或者說唐人軍隊有著自己不知道的防禦秘密。
兩方主將在不緊不慢地觀察著對方的陣型,手下的軍隊卻在忙碌地布置著各種戰前準備。尤其是華夏軍隊這邊正在緊張地布置著炮兵陣地,四個鎮的鎮屬炮兵,與炮兵鎮的炮兵,合在一起,以品字形共計布置了三個炮兵打擊群。
每個打擊群擁有一百五十門火炮,分別對應著我軍的三個方向,中間突出位置的炮兵應對正麵的倭人炮兵,以及正麵衝擊的步兵。
左右兩個集群護住大軍的側翼,隨時打擊倭人側麵迂回的軍隊。每個炮兵集群都有兩個千總的步兵進行保護,防備敵人有可能突然而來的衝擊。
堀田正俊怎麽可能讓華夏軍隊從容布陣,在發現華夏軍隊的意圖之後,立刻下令自己大銃隊向著正麵的炮兵陣地立刻發射炮彈進行打擊,在炮兵打擊的同時,鐵炮隊與弓箭手開始在刀盾手的保護下向前推進。
同時。
左右兩側各派出一個萬人隊的長槍兵進行側翼迂回,大戰一觸即發!
“嗵!”
“嗵!”
“嗵!”
倭人的炮兵一上來連試射都沒有就開始了一輪打擊,這種目視瞄準能夠打到什麽地方全憑經驗,能不能夠打的中全憑運氣。
五十門火炮一輪打擊下來,隻砸翻了華夏炮兵陣地幾門火炮,造成了十幾個炮兵的傷亡。炮兵們並沒有因為敵人率先進攻而慌亂,誰讓人家是先一步布陣以逸待勞呢!
炮兵們都知道這一輪炮擊之後,至少會有兩分鍾的安全期,必須利用這個時間抓緊布置陣地,同時對敵人火炮陣地進行測量,調整火炮角度。
在炮兵們堪堪布置完畢,第二輪打擊再次襲來,炮兵紛紛躲避天空飛來的炮彈,後裝子母炮其中一個好處就是彈藥的裝填不用放在陣地上,因此陣地上不會出現火藥殉爆的場景。
在第二輪炮擊又被砸中四五門炮,人員因為躲避及時,並未出現傷亡。
等到敵人的炮彈落下之後,炮兵指揮官大吼一聲:
“火炮角度三十五,目標距離三百步。”
“開炮!”
早已解算好距離與角度的炮兵立刻調整角度,點燃了火門上的引線。
火炮的發射按照五十門為一個發射單位,輪番開始了對倭國炮兵陣地的打擊。
倭國大銃兵,看著天空中如烏雲一般飛來的炮彈,心中充滿了恐懼,心中不斷地祈禱著炮彈不要落在大銃上。
然而係統學習過三角函數的華夏炮兵,對於炮兵的認識已經遠遠領先於這個時代所有的炮兵,火炮的精準度遠不是單純依靠目視瞄準的倭國士兵能夠相提並論。
站在望樓上的堀田正俊看著自己的大銃陣地被唐人的大銃一遍又一遍地洗地,轉眼之間就沒有一門大銃還能進行射擊,就連炮兵人員也是損失慘重。
連續向倭國火炮陣地發射了三輪炮彈的炮兵,在炮兵指揮官觀察過毀傷效果之後,便下令停止射擊。
與此同時,兩側的炮兵也開始向著靠近的長槍兵發起了炮火打擊,密集的陣型哪裏經受得起如此猛烈的火炮打擊。
幾輪炮擊過後,倭人長槍兵就陷入了短暫的騷亂,在各個中層軍官的彈壓下才勉強再次集結起來向著華夏軍的側翼壓過來。
帶隊的軍官大聲嗬斥著士兵,命令士兵加快腳步,隻有快速推進到炮兵的射擊死角,他們才能避免被火炮損傷。
然而現實比想象殘酷了許多,好不容易在付出了近兩成的傷亡之後,終於推進到側翼百步開外,這時候炮兵確實不能再對他們進行打擊。
可是更恐怖、更有效率的殺戮開始了,兩個千總的步兵,排成了六列開始輪番射擊,一排又一排的子彈精準地射向了不知道躲閃的倭人身體裏。
線膛槍加鉛彈的威力,隻要打在身體上非死即殘,倭人的指揮官發現在他們的前方出現了一堵似乎是用鉛彈構築的牆,他的士兵,一排又一排地倒下,就在華夏陸軍百步左右的距離上無法向前推進一步。
這個時候若是還硬著頭皮往前衝,那隻有死路一條,指揮官盡管非常的不甘心,還是下達了後撤的命令。
可惜的是華夏軍隊怎麽可能給他從容撤退的機會,步兵們在進攻的嗩呐聲中,開始排成攻擊隊形,向著倭人展開追擊。
在追殺出兩百步後,鎮將果斷地停止了追擊。以免被敵人打一個防守反擊,陰溝裏翻船。
側翼攻擊的失敗,讓望樓上堀田正俊心都在滴血,正麵的失敗隻是損失數量不多的士兵和五十門大銃。
可是側翼的攻擊,讓他的兩萬精銳損失了七八成,剩下的四五千人也已經被嚇破了膽,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再上戰場。
自己的手裏本來優勢的兵力,被自己的輕敵一下子葬送了三成以上,對麵的敵人卻有一萬多人,幾乎沒有受到多少損失。
這讓堀田正俊終於明白了大久保忠朝所說的鄭家人火力凶猛的含義,這些唐人怎麽會有這麽多的火器,而且威力還如此之大。
這個時候再與優勢火力的敵人硬碰硬,那是不明智的選擇。堀田正俊果斷地下達了收縮的命令,以野津原為依托,構築營壘防禦華夏軍隊的進攻。
麵對敵人選擇了烏龜流戰術,劉國軒知道這個時候必須要一舉擊垮敵人,讓敵人再也無法生出反抗之心。
失去了炮兵的倭隊,根本無法抵擋華夏軍隊的遠程打擊,隻能龜縮在村寨掩體內被動防禦,在華夏炮兵的打擊下,營壘外圍漸漸失守,木製的圍牆也被華夏士兵拉倒。
在華夏軍隊的一步步擠壓之下,堀田正俊選擇了逃跑,帶著手中最精銳的鐵炮與親衛撤出了野津原向西南方向逃竄。
劉國軒沒有選擇深入內地追擊堀田正俊,而是掉頭與阻擋府內城人馬的四個鎮兵馬匯合,直接對府內城發起了攻擊。
在海陸兩軍的聯合打擊下,府內城連一天的時間都沒有堅持下來就被攻破,與薩摩藩大堅決抵抗不同,在大久保忠朝的率領下,聚集在府內城的各藩聯軍選擇了投降。
劉國軒在受降儀式上見了大久保忠朝一麵,便將他和各藩藩主一起丟給了海軍關押,至於各藩的士兵則將武士階層挑出來,剩餘的普通士兵被押上海軍的運輸艦,這些俘虜將會出現在華夏各地的工地上,成為免費的勞工。
被挑出來的武士有兩個選擇,要麽被倭國在戰後花錢贖回去,要麽就與那些普通士兵一樣被送到華夏各個地方成為奴工。
拿下府內城之後,陸軍在劉國軒的帶領下繼續南下,一路掃蕩沿海各個藩國。在掃蕩到日向城的時候,與平滅了薩摩藩沿途掃蕩過來的鄭經與林陛會師。
這一圈打下來,整個九州島的大城隻剩下西部的長崎與熊本。長崎是倭國鎖國後西南最重要的商港,承擔著倭國對外聯絡的重要任務。
熊本城則是倭國西南最大的城池,周長十裏,放到華夏也是府城的級別。後世更是與京都、名古屋合稱倭國三大名城。
將這兩座城留在最後打,也是對倭國的一種心理暗示,讓倭國認為華夏還是留有餘地的。
兩軍合兵之後,所有陸軍全部歸於劉國軒麾下,鄭經給他劉國軒的任務就是從日向一路向西攻擊,一直打到熊本城拿下熊本城。
拿下熊本之後,北上久留米,從佐賀沿海岸線向南攻擊,拿下長崎。
這個過程中,陸軍可以便宜行事,進入內陸地區,必須做好一切的防禦,對於任何可疑人員可以采取任何必要的手段。
這樣的命令一下,肯定難免出現誤傷、誤殺事件,不過與華夏士兵的安全相比,這點兒代價根本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