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腹有詩書氣自華
字數:3681 加入書籤
趙桓吩咐完對寺廟化外之人的安排,一旁負責練兵的將領適時向前,說道“臣神武右軍中軍統領胡閎休,恭問官家聖安。”
趙桓目光從梅執禮身上收回,看向胡閎休,訝異了瞬間。
因為眼前這位神武右軍中軍統領實在是年輕的不像話,而且非常儒雅,文質彬彬。
趙桓不清楚兵部怎麽會讓這麽一位年輕人來管理如此重要的新軍。
作為大宋宰相,梅執禮有“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的責任。
見趙桓麵露詫異,立即向趙桓解釋道“選用胡閎休擔任神武右軍中軍統領,乃是臣與樞相共同商議的任命。”
趙桓笑著說道“如此,想必胡統領必有過人之處。”
“臣愧不敢當。”胡閎休謙恭的說道。
“沒什麽敢當不敢當。”梅執禮說道“我與樞相一同舉薦你,就是希望你能將年輕意氣與兵法韜略相結合,給這支新軍帶來不一樣的氣象。”
說完梅執禮向趙桓介紹道“這位胡閎休是宣和初年太學生,與城外組織太學生巷戰的陳東、汪若海,義氣相許,忠貞感召朝野。靖康元年,應試兵科,中優等,補進義校尉。金兵圍攻汴京,胡閎休負責一段城牆守禦,進承信郎。”
“昨日血戰,他率部死戰保康門橋,以忠義死戰進敦武郎。”
聞言,趙桓再看胡閎休眼中便充滿了讚賞。一位太學生,沒有選擇文臣之路,而是去應試兵科領兵作戰,是大宋士人中難得的有英雄氣之人。
昨日表現也對得起趙桓對其讚賞。他就是宋軍中最典型的中層軍官,忠貞熱血,年輕意氣,滿心滿腦想的隻有殺敵報國,守衛國家。
而且難得的是,他並不是那種無腦莽夫。而是有勇有謀,在兵科應試中,高中優等,可見其才能。
趙桓不知曉的是,這位年輕軍官,曆史上還著作《致寇》、《禦寇》二篇兵書。
“昨日朝廷通過一項法令,讀書人要參與科舉,必須有三年從軍經曆。卿如何看待?”趙桓興致勃勃的問道。
胡閎休說道“如此必能使軍隊指揮更加順暢,行動更加迅捷。”
“哦?這是為何?”
胡閎休解釋道“非是臣自矜。自臣統軍以來,發現凡軍中將校,若曾經飽讀詩書,胸中有天地。其無論指揮作戰還是執行軍令,都會更加順暢迅捷。比之不識文字的莽夫,無論軍紀、作風、還是意誌、效率都要高上一截。”
“腹有詩書氣自華啊。”趙桓感慨道。同樣是軍人,一個軍人常年讀《左氏春秋》,讀《孫子兵法》。一個軍人鬥大字不識一筐,連是非左右都不分,怎麽也不可能想提並論。
因為前者可以是關羽、可以是嶽飛,後者則是普通大頭兵,哪怕有一身勇武也不過是李逵之流。
所以常凱申要動員大學生參軍,喊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
胡閎休說道“故臣以為,官家強令僧人、道士從軍,不如下令太學生從軍入伍。”
趙桓歎了口氣,說道“朕何嚐不想。隻是士大夫多驕矜,對征兵法案多有抵觸。”
“令和尚、道士從軍,至少可以退而求其次。這些人平日裏便誦讀經文,多識文字。有信仰、有學識、有慧根,比尋常農夫、走卒要更適合訓練為卒。隻要給全軍配發《左氏春秋》、《孫子兵法》、《武經總要》,這些人會成為最優質兵員。”
胡閎休向趙桓寬慰道“士大夫中老朽者或許會因利益抵觸政令,但臣作為太學生可以斷言,年輕人意氣奮發,熱血忠貞,一定會支持官家法案,踴躍投戎衛國。”
趙桓點了點頭,年輕人還沒有被社會腐蝕,一寸赤心惟報國,琴心劍膽,赤子忠誠,是國家的希望。這些人也是征兵法案重典征召的群體,哪怕有老朽士大夫阻礙,趙桓相信也會有許多人意氣奮發,不顧家庭阻攔參軍報國。
便比如昨日在東京城內前赴後繼,不懼矢石的太學生們。
“聽卿一席話,朕信心增添不少。”趙桓正色說道“接下來言歸正傳,此處軍備情況如何?”
胡閎休立即回道“稟官家,神武右軍如今共有兩千五百人。弓弩造院已經送來了五百副神臂弓,五千副強弓,一萬個箭囊,羽箭兩百萬餘支。”
“南北作坊送來了長槍三萬杆,手刀一萬柄,大斧五百,骨朵五百。”
武器堪稱富庶有餘了,趙桓關切的問道“甲胄情況如何?”
胡閎休麵色凝重,說道“防具方麵便差強人意了。按製,步軍冬衣有皂綢綿披襖、黃絹綿襖、白絹綿襪頭褲、紫羅頭巾、藍黃搭膊、麻鞋。但官家且看,士卒根本湊不齊冬裝,隻能以自身衣物讚替代。”
趙桓看向遠方正在列隊訓練的新兵,很顯然軍裝並未統一,各種顏色斑駁雜亂,花花綠綠,一看就是烏合之眾。
與玄甲紅袍,朱旗絳天的精銳之師差距甚遠。
冬裝,現在是懸於宋軍頭上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趙桓鄭重的說道“關於冬裝,朕稍後會與皇後親自去督辦,一定不讓禁軍繼續受風寒之苦。”
解決冬裝的意義不言而喻,在禁軍保暖無憂後,又有熱騰騰的飯菜供應,至少軍心不會低迷,士氣會逐漸高漲。到時候守城勢必會將金軍拖入殘酷的血肉消磨中。
“甲具如何?”趙桓問道。
“精銳步人甲隻有百餘套,隻能讓新軍了解甲胄穿戴流程。”
“以我大宋之府庫,竟然隻有步人甲百餘套?”趙桓不敢置信的問道。
梅執禮在一旁解釋道“這倒是不止,今日內弓劍槍甲軍器庫整理出步人甲千餘套。隻是大部分送給了守城將士。新軍暫時不參戰,可以等侯軍器監後續生產。”
趙桓點了點頭,統一了朝堂共識後,大宋朝廷的統籌能力、行政效率在肉眼可見的提高,令人頗為欣慰。
“皮甲情況如何?”趙桓問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