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傳國玉璽地消息

字數:4055   加入書籤

A+A-




    朕即大宋第一百八十九章傳國玉璽地消息

    大宋終於決定重心開發西部,陝西一帶的小問題就被擺在了麵前。

    那就是西夏該如何處理。

    西夏的疆域到現在還沒有被大宋設為州縣。

    當然了,他能存續,跟戰鬥力什麽的基本上沒什麽關係。

    熱兵器時代,人口、動員力就是一切戰鬥力的根基。他那三百多萬的人口怎麽也翻不出多大花來,尤其他的核心區都已經被嶽飛的神武右軍給占據了。

    他能存在的唯一原因,就是非常順服。大宋朝廷精力一時間沒有放在他身上,所以他偷偷延續了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在國家戰略中,真的是彈指一瞬間。

    哪個國家興亡都是以百年計的,二十年可能連一項國策都沒有推行完。

    以後世角度看,西夏存在於大宋的版圖中間十分突兀。

    但以大宋的視角來看,打西夏實在算不上優先要務,至少在大宋朝廷決定開發西部之前,算不上優先要務。

    因為他作為藩國十分順服,又被趙桓強製要求推行漢化,他們在實際上與大宋內部州縣沒有多大區別。

    大宋軍隊的輜重從其國內經過,暢通無阻。甚至作為藩國,他們也會被命令幫助運輸。

    如果拋去西夏這個名字,很多朝廷高層看他們就像漢武帝朝廷看自己國內的代王、梁王、楚王。

    隻要朝廷下定決心,要削其王爵,廢其藩國,西夏根本不敢反抗。

    隻是朝廷此前的經濟開發重心一直在江南,在河北,沒有計劃撥出大筆財政到西部接收西夏。

    這是種田黨都喜歡的事情,把財富投到內政上,每個月收入增加,後期才會收入源源不斷。

    關於怎麽把西夏納入版圖,趙桓已經有了初步規劃。

    大概就是把其王封為大宋郡王,平級調動,離開西夏。一如李朝的交趾郡王故例。

    然後在西夏設置州縣,解散其軍隊。

    基本上中原五千年下來,都是這麽一套流程。

    如果要征服某片區域,就先將其設為藩屬國,推行漢化。

    等漢化程度足夠深了,就取消其藩國,納入版圖,設置行政區劃。

    要實現這一點,對中原朝廷而言真的沒有什麽困難。

    哪怕到了晚清,朝廷都有能力將朝鮮廢藩置縣。

    當時在清廷內部,要求在朝鮮建立行省的呼聲很高,主張在朝鮮設置行省的清廷官員有張謇、袁世凱、劉瑞芬等一係列官員,張謇在《朝鮮善後六策中提出了“請援漢玄菟、樂浪郡例,廢為郡縣;援周例,置監國”,袁世凱也曾向李鴻章提出“設監國,置郡縣”的建議,劉瑞芬則認為“朝鮮毗鄰東三省,關係甚重,中國能收其全土改行省,上策也。”

    至於朝鮮的態度?那當然是歡迎的,朝鮮內部也提議設置行省,比如朝鮮統兵實權派,高宗李熙的生父大院君就表示應該彷元朝征東行省之例,設行省,派監國。

    當然了,結局是一生風雨表湖匠的李中堂大人沒有同意,他隻是派袁世凱總督朝鮮,同時向朝鮮駐軍。

    對李中堂大人一生那些軟蛋事,趙桓不多做評價。

    但晚清都有能力把朝鮮廢藩置縣,以大宋現在的國力,要解除西夏武裝不存在什麽困難。

    畢竟大宋們的蓋世名將們如今都還健存於世,大量軍隊又環列在西夏各個方向。

    漢武帝不戰而屈人之兵,從而征服三越,拓土千裏。這一點趙桓可以學習一下。

    這點小事其實不值得趙桓親自過問,他本來是打算修書一封給政事堂,讓右相主持這件事情就可以了,他自己則在河北悠閑觀覽,一賞北國風光。

    建業二十一年公元1150年夏六月初三,一件震驚天下的大事發生。

    趙桓正在燕京城裏觀賞新羅婢和東瀛婢,一隊皇城司皂院子忽然不顧暴露出現在魏勝麵前,略顯激動的傳上了一個消息。

    下一刻魏勝這位皇城司都指揮使都沉不住氣,激動的問道:“消息屬實?”

    “千真萬確!我等確認過了數次。”

    隨即魏勝不顧旁人驚異的目光,第一時間衝到了趙桓麵前,附耳說道:“官家,來自東京急報,國家找到了傳國玉璽!”

    趙桓正在欣賞著美女的動作一頓,目光裏有精光閃過,立即說道:“備馬,朕要立即回宮!”

    正在陪同趙桓挑選婢女的主事嚇得幾乎無法站立。

    他簡直懷疑自己聽錯了,這位大官人剛才是說的自己聽到的那一句嗎?

    他要說的不是事實,這句話足夠讓他牽扯進一場巨大的漩渦。

    可他萬一說的是實話,那豈不是說……

    但不管這位管事如何去想,此刻的趙桓已經第一時間策馬向南,在大隊親衛的擁簇下在馳道上縱馬疾馳。

    皇城司親從官已經換上了表明身份的服飾,打起了皇城司旗幟,上百騎兵在馳道前方淨路。

    一路上無數行人都被驅趕到了路旁,所有人都看見了在騎兵淨路之後,大量鐵騎護衛著車架隆隆而下。

    所有人紛紛猜測,莫非南麵朝廷發生了什麽了不得的大事?

    而很快消息就傳了出來,大宋朝廷疑似得到了傳國玉璽!

    按以往慣例,這種事每過十幾年都會發生一次,大宋百姓都習以為常了。

    起初百姓們也沒有當回事,直到官府進行了辟謠,讓百姓莫要相信子虛烏有的謠傳。

    這一刻,天下人才真真正正的重視起來了。

    眾所周知,政治第一定律,隻有官方否認的才可信!

    要平日裏出現這種謠言,別說驚動朝廷發布聲明了,就是在大街上都不一定能引起矚目。

    畢竟你在攤頭都有可能買到一個“傳國玉璽”。

    官府甚至都管不過來,因為這些人平時裏都把“傳國玉璽”藏了起來,直到遇到有緣人,他們才會小心翼翼地取出這個東西。

    很顯然總是不缺這種心甘情願上當地有緣人!

    這種事也就是平日裏大家地笑料罷了。

    但這一回可是太不同了!一個流言蜚語,竟然得到了政事堂、樞密院、督察院三方地嚴厲聲明。

    天下人地目光瞬間被吸引到了這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