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練軍備戰
字數:2007 加入書籤
大災之年必定會出幺娥之,在旱情的作用下,這些侵入河套地區的韃靼部落日子也不好過,肯定會下榆林搶奪,所以章子俊準備練軍了,目前兵器廠已經製造出了三百多支燧發火槍,足夠組成一支三百人隊的火槍營。
這大半年來褚茂林總算等到了這種火器,以前隻是看看章勇、章越手中的火槍很是眼紅,這一次都裝備了,接下去就是操練,才明白了為何這幾個月來巡撫大人要求把人員排成三隊了,這就是三段擊,前排射擊,後排準備,最後排裝藥,交替輪換,可做到連綿不絕。
在褚茂林看來,這種有肩托的火槍做工很是精良看上去很金貴的樣子,主要是射程遠,三百步外能有效殺傷,大大地顛覆了以往對火槍的認知,在單兵裝備上,目前是一個羊皮水袋,腰跨左袋是子彈藥,右袋是一枚炸火雷,及一把一尺長的小棱刀,可快裝到槍管上當做短茅使用,平時掛在腰間的刀鞘中,這個設計很巧妙。
一大批車架在改裝,把以往的車架輪轂裝上了滾珠軸承後,拉動更加靈活了,這中“軸承”做工還是很粗糙,裏麵的滾珠是圓柱鐵,做的也很大,為了防止圓柱鐵掉出來,外圈還用鐵皮封裝包裹著,就是這樣簡單粗暴也比目前直接套在一起的轉頭強上百倍。
現在的鐵料隻能做成五門炮管,為了節省鐵的用料,章子俊隻能把炮管的厚度減輕,把原來的管壁厚度減到了三公分,在後部發射藥室處包了一個鐵箍,這樣做的也能把重量減少了不少,長度仍然為九十公分,可是口徑把六公分增加到了八公分,這樣做雖然射程會近些,如果改裝散彈的的話,殺傷力就會變大,以前造的炮可打出三公裏的距離,口徑變大後,隻能減半了,換成散彈後射程又近了些,不過總比火槍打的遠,殺傷力是一個麵,能打出一公裏的話,在目前來說也夠用了。這種輕巧的小炮,裝上輪子後,一匹馬隨便就能拖著跑,在章子俊的設想中,這種小炮要造幾百門,想想如果麵對幾千人的韃靼騎兵對陣時,幾百門炮來一個齊射的話會是什麽樣的場景,全身都起雞皮疙瘩了,可惜目前隻有五門。
關於炮管的製作法,經過明朝工匠的改進後,跟以往的直接澆鑄有很大的不同,炮管跟火槍管的製作法是一樣的,分成內外二層,全部采用熱熔套管法,結合在一起,因為有土製木頭“機床”的最後加工後,炮膛內壁很光滑,炮管外壁也很光滑,看上去更加精良,就是車架全是用硬木製的,車軲轆也是木製的,有點不太協調,顯得炮車粗笨,炮很小的樣子。
不管怎麽樣,裝備雖然少了些,餘下的就用弓箭湊數,隻有擲彈營的裝備最全,配置的馬車也最多,因為這種火彈不太好運輸,每個人身上隨帶的火彈隻能四枚,餘下的全要用車裝運,而且一輛馬車上裝運的數量也不多,怕引起相互碰撞起火爆炸。
最後就是大批量地生產彈藥了,特別是火藥,把以往的黑火藥全部重新配方,做成細小的顆粒狀,火藥的原料朝廷兵部可以劃撥,不用花錢去采賣,就是章子俊要的數量有點大。
接下去就相互配合操練了,以往軍隊中突出的是個人勇猛即可,現在要求的是沉穩,相互間的配合,利用集體的力量,不需要個人稱英雄好漢,特別是火槍兵的“三段擊”操練,章子俊跟褚茂林說要反複地練,直到能閉著眼不出差錯為止。
這個“三段擊”在操演時分為三種模式,兵員的兵製沿用明朝的編製,以百戶為一個單位,所以一個百戶就是一百十一人,下設二個總旗,總旗人數為五十六人,總旗下麵就是小旗官,手下就是十個大頭兵,也就是說十人為一個小隊,章子俊的要求是一個百戶隊分為三排,總旗官及小旗官分別約束自己的隊伍,不配火槍,而是一把製式唐刀,這樣的裝備及配置,妥妥地像是小日本鬼子這一套,戰時這些火槍兵就是聽從各自的旗官號令,刀揮出就是射擊,刀指向天空就是裝彈,刀橫在麵前就是後退三步,刀指向前麵就是前進。一邊還要喊出口令。一個百戶隊中還有一個小旗的督戰隊,配置的是明朝製式刀雁翎刀,督戰隊也叫做憲兵,是一個百戶隊中的佐貳官擔任,直接可以跟褚茂林聯係,這也是褚茂林管理整個隊伍的觸手,可以製衡百戶官一家獨大,搞小團體,平時管束某些戰兵的雞鳴狗盜,偷奸耍滑,戰時就是針對不聽號令者,貪生怕死者想做逃兵的一律斬首。
古代軍隊裏麵的管理簡單粗暴,沒有什麽遠大理想,家國強大之類的愛國主義教育,更沒有談心說教,心靈雞湯,違反了規製輕者鞭打,重者直接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