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靖王怎麽看

字數:4592   加入書籤

A+A-


    哪怕登基大典順利完成了好幾天。
    汴梁城街頭巷尾談論的都是大宋精銳城外閱兵的場景。
    視角敏銳的喬淑雲,趁勢退出了大宋各精銳的戰績,將領的專訪,靖康武勝綱忠等在汴梁城圈粉無數。
    尤其是李敬。
    一連串的滅國戰績,看的世人目瞪口呆,又不得不信。
    因為趙柔嘉登基第二天,給西洋各藩國賜王的消息,同樣登載在大宋複興報上。
    大宋郡王,通常以各地名字虛封為名。
    關勝封遼王,種彥鴻封雲王,李綱封燕王,嶽飛封臨王。
    李敬和宗澤卻是郡王之職,封了親王名。
    宗澤封寧王,李敬封靖王。
    張叔夜,黃燦,陳過庭,陳卓,曹輔,劉錡,周寧,劉韐,李邈,張伯奮,陳仁俊,等一群功臣得到了開國公的封號。
    封侯者不計其數。
    不僅趙明誠,李光,張所,趙不試,梁揚祖,韓世忠,折可求,折彥質,鍾彥鬱以及軍中大量靖康武三軍部將獲得侯爵,連鄭憐玉,喬淑雲,王太妃,李清照和喬海,喬清瀾等一部分船廠大匠,也獲封侯爵。
    新帝登基,傳承趙佶,趙桓的靖字開頭年號,用了李敬和宗澤郡王封號。
    年號靖寧建國。
    大宋舉國大慶三天,特赦部分對社會危害較小犯罪的罪犯。
    整個汴梁仿佛是大宋縮影,都在歡騰。
    各地都在議論登基的慶典。
    加印了四倍的複興報仍然洛陽紙貴。
    到處都在求購,不少地方甚至有人書寫卷錄。
    “恭喜靖王爺,這身紫袍是祁虹帶著人改過的吧?我感覺跟朝廷所賜的不一樣!”
    接受藩國朝覲,賜各藩國王爺稱號以後。
    今天是趙柔嘉登基後的第一次小朝會。
    女官還沒喊上朝。
    李敬剛下馬,老遠就看見趙玉盤,趙福金,趙瓔珞幾個長公主站在宮門口。
    這些天,知道一堆的王公大臣都在李敬宅院。
    一群姐妹也沒好意思打擾他們,畢竟趙柔嘉登基之後,作為記功官的他們,就要天各一方,跟著大軍去了。
    趙金羅,趙富金對很多軍務不熟悉。
    趁著難得聚會的功夫,跟趙玉盤幾個人請教。
    “恭喜靖王爺,靖王爺春風得意,麾下雞犬升天,四個小妾也跟著變成了夫人,加上那些個侍女,在宅院裏使出渾身解數伺候王爺!”
    跟趙玉盤把眼睛放在李敬衣服上不一樣,趙瓔珞嘴裏的話,透出酸味。
    嬌羞的模樣,動人心魄。
    一個歪頭殺。
    撩到李敬的心裏。
    本想摸摸趙纓絡的頭,看著前後都是聚攏的朝臣,望著他和三個公主不好意思過來,
    “南洋六國已經成了南洋四路,我拉著遼王,臨王,雲王,還有宗穎,買了大片土地,準備從江浙招募一些農民,再從注輦,東洋拉幾萬奴隸,開墾莊園!你們要不要也買上一個?”
    南洋六國已經滅了。
    那些臨海的平原地契都已經作廢。
    說是買。
    不如說派兵去占領,防止當地土人反撲。
    派去的地方官豈能不知道這幾個手握兵權大將購買的好處。
    一年三熟的稻田,白菜的價格就可以讓新設立的官府簽發大宋的地契。
    有對糧食,土地耕種近乎癡迷式耕作大宋農民盯著。
    有軍隊和軍屬協助。
    那些個注輦,東洋的奴隸還不敢偷懶。
    娘娘還樂意把這些地給將領們,趙玉盤,趙福金,趙纓絡豈能不知道這是用南洋之米奉養大宋的國策。
    “我要,我要一個大大的莊園!”
    小財迷趙纓絡一改剛才譏諷李敬的語氣,隻差在眾目睽睽之下拉著李敬手搖。
    一邊的趙玉盤和趙福金笑的花枝搖弋。
    李敬這點伎倆,也隻能騙騙趙纓絡。
    這麽大的動作,既繞不開大宋海軍,也繞不開靖字軍。
    她們名義上是記功官,其實就是監軍。
    李敬不在,軍中就是她們說了算。
    李敬要為李家弄莊園,她們自己也能跟著弄,要多大,能弄多大。
    趙玉盤和趙福金在思考著是不是順便利用沿海山地,弄點果園。
    “上朝!”
    中氣十足的女官,聲音不大。
    穿透力極強。
    聞言後文武分列兩路,李敬趕忙拿著笏板,站到前麵去。
    幾個公主也到了皇室親卷的隊列。
    靖康之難以後,如今的朝臣,尤其是武將,對趙氏皇族的功績實在太大。
    燕京皇宮建設之前,中樞會暫時設立在登州。
    垂拱殿也是昔日大宋皇帝和重臣商議的地方。
    朱璉的意思很清楚。
    每人賜座,擠一擠,不需要太拘謹。
    上朝的儀式感還是不能廢了。
    真真到了垂拱殿。
    朱璉牽著的趙柔嘉幾天沒見李敬了,揮舞著小手在胸前拚命的對李敬擺手。
    一聲哄笑。
    肅穆的氣氛全部沒了。
    不過今天朝會非常成功。
    宗澤舉薦梁揚祖做為中書令,繼續推行朝政改革。
    梁揚祖語不驚人死不休。
    變政治改良為改革,從朝堂開始改,從自己剛被舉薦的中書令開始改革。
    提議把大宋三省六部製度,改為三院十部。
    撤銷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合並成為一院,跟樞密院並列。
    改名政務院,設立政務首席大臣一位,次席政務大臣三位,政務院事若幹。
    所轄六部,拓展為十部,除開原有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增設針對啟蒙稚兒開始到太學的一係列為大宋培養人才的教育部。
    增設水路運輸管理和船舶打造以及未來鐵路運營的交運部。
    增設對農業,作坊等各種技術改良的科技部。
    設立巡視各地政務改革和官員廉潔考核的廉政部。
    更讓人吃驚的是,梁揚祖提議在樞密院,行政院兩院之上,設立民代院。
    定期召集各地推選民意代表朝會暢所欲言,聽取樞密院,行政院工作匯總,審定兩院未來數年施政策略。
    真正的實現民為貴,社稷次之。
    梁揚祖的諫言很策略,說是盡可能永保大宋江山。
    在一邊旁聽的趙佶卻能聽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