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冊封前夜,太孫妃人選(求月票求訂閱)

字數:5062   加入書籤

A+A-




    朱棣的臉一下子就黑了。
    剛才所有的幻想,都被李景隆的這一段話,無情給澆滅。
    原本以為朱英走了一步錯棋,結果沒成想是一步妙棋。
    不過他還是沒想通,怎麽就五十萬貫一成股,就得人人爭搶了,連李景隆都要去買。
    五十萬貫寶鈔,這是個什麽概念。
    平均現在一個士卒,大概每月三貫。
    一萬士卒,每月也就三萬貫。
    五十萬貫寶鈔,足夠大明養軍多久了,且這還僅僅是朱英所辦五個廠其中一廠的十分之一股。
    按照這個算法,一廠就是五百萬貫,五廠便是二千五百萬貫大明寶鈔。
    這完全是大明如今數年的歲入總和了。
    太誇張,太誇張了!
    就這,按照李景隆的說法,好像還非常的簡單。
    朱棣不在乎錢財,不在乎商人。
    可是當金錢達到一定程度時候,這足以影響到一個王朝的興衰。
    強行平緩心中的震撼,朱棣的語氣開頭都帶著些顫抖:“勞煩景隆給我講述一番,長孫殿下這,到底是如何辦到的。”
    實話說,這還是第一次,朱棣真正的被朱英給嚇到了。
    二千五百萬貫的財富,太離譜了,讓朱棣都有一種聽神話故事的感覺,心中不敢相信。
    聽到這話,李景隆感歎道:“講真,像長孫殿下這樣的人,在商道上,是古往今來我都不曾聽說過的天才,這樣的手筆,即便是曾經有聚寶盆之稱的沈萬三,也是小巫見大巫。”
    “頗有一種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感覺,也不知道大明在長孫殿下的帶領下,往後將會如何,我有一種感覺,這個時間,不會太長。”
    李景隆說完,便拿出一本冊子,遞給朱棣道:“表叔,這便是長孫殿下在涼國公府,拿出來的冊子,這裏麵完善的記載了,五個廠子的整體規模。”
    “還有往後的發展方向,已經可能會達到的營收情況,看了這個,想必表數就完全明白剛才侄兒所說。”
    朱棣將信將疑的接過那本冊子,就開始翻閱起來。
    對於朱英在涼國公府拿出來的冊子,怎麽才兩個時辰不到,就出現於李景隆的手裏。
    這其實也是朱英的安排。
    不管是藍玉還是曹震,亦或是王弼等人,盡皆都是武人。
    不說大字不識,但真正讀書的日子,真就可以用手指頭掰數得清,現在位居高位,都是追尋自己喜歡的事去了,哪有心思真正的沉下來讀書的。
    像是王弼,沒整日泡在酒水裏,已經算是不錯了。
    打了一輩子仗,現如今大明開國,當然是享受的時候。
    這些冊子到了他們的手裏,第一時間就交給下麵的人去了。
    加上冊子的內容,能夠看懂的,自然都是讀書識字的商人,在商人這個圈子裏,這麽大的事情,肯定都是相通的。
    李景隆作為大都督府的一員,數位都督去涼國公府參加晚宴,迎接長孫殿下,他自然是知道。
    好奇心驅使,也會打探一下有關的消息,在這點上,朱英本身沒有封鎖消息的意思,甚至暗中還加快傳播。
    冊子隻出現了八本,然而在朱英離開不到一個時辰,市場上的原版冊子,怕是就出現了百八十本。
    至於李景隆手中這本,到底是不是從參加晚宴的那些伯候們的手中流出來的,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朱棣翻閱完,臉上帶著些迷糊和震驚。
    其實朱棣本身文學功底還是有的,畢竟教導的都是名師,就是小時候聽課的時候,喜歡瞌睡,要麽就逃課。
    加上當時朱元璋打仗,總是在軍營生活,以至於文學這塊,比較弱一點。
    看懂是能看懂,理解的話,就有點難度了。
    不過在冊子後麵,關於往後盈利的講述,看完後,朱棣都有一股想要入股的衝動。
    前麵一大堆什麽人群定位分析,市場環境分析,各種數據,讓朱棣有一種覺得高大上的感覺。
    而且仔細去考慮某個數據的話,似乎還真就是那麽回事。
    這樣一來,後麵的盈利情況,就顯得非常真實了。
    “表叔,可是看明白了,這長孫殿下,真是了不得啊。”李景隆見朱棣合上冊子,也沒多想,便就順勢問道。
    朱棣稍稍麵色僵硬了下,他能說看不懂嗎?
    那指定是不能的,隻能感歎道:“早前我在北平的時候,和大侄子第一次接觸,就覺得非常不凡,現在想起來,會有如今的情況,一切似乎都是理所當然的。”
    “大侄子在商道上的成就,不僅是我,更是近百年以來,沒有任何人可以達到,如此神乎其神的方式,可能將會在史書上,留下濃厚的一筆。”
    “這筆錢財,對於大明,對於所有將士,都是非常重要,最為主要的是,這比錢的來源,並非從百姓手裏拿來,而是從商人的手中,地主豪紳的手中。”
    朱棣本身的智慧是很高的,不僅僅隻是體現在軍事方麵,短暫的思索,他就明白了各中的厲害關係。
    群英商會屬於朱英,這些錢財,自然就流入到了朱英的口袋,以朱英現在的身份,這麽大一筆錢,自然會成為大明內帑的收入,這是顯而易見的。
    李景隆讚同的點點頭,長孫殿下最優秀的地方在於,這些錢財完全沒有涉及到百姓的利益。
    看似簡單,可隻有真正了解的才明白是多麽的困難。
    當今天下,從上到下,哪怕是大明國庫的歲入,也是來源於最基層的百姓。
    即便是地主鄉紳,官員俸祿,邊關軍餉,國庫歲入,皆是如此。
    那些大發橫財的商人,哪個不是囤貨居奇,投機倒把。
    這般對比起來,就非常的難能可貴了。
    不管是李景隆,亦或是朱棣,也可謂是大明頂尖的勳貴,站在他們的角度上看去,事情自然完全不同。
    “明日就是閱兵,景隆對於閱兵這塊,可是有什麽了解,我聽長子高熾說,似乎昨日大軍入城,京師衛所的將士們,給了百姓很大的改觀。”
    朱棣轉而說道,他已經不想再聊錢財的事情了,對比商業,更多的興趣還是在於軍事。
    聽到這話,李景隆的麵色開始變得肅穆起來。
    稍稍沉吟後說道:“這些將士們的變化太大,我甚至都不知道該如何去形容,表叔不用著急,明日閱兵就能看到了。”
    “這次的閱兵,不管是對於京師的百姓,還是那些來京的外臣,亦或是朝堂的大臣們,都是一個巨大的震撼。”
    “那般軍紀嚴明的將士,似乎從兵法上走出般,一舉一動,皆是威懾。”
    李景隆想起昨日,親眼看到的大軍。
    整齊的方隊,目不斜視的眼神,一人人如同行走的雕塑,那種迎麵而來的衝擊感,這天下間,不知有什麽軍隊可以抗衡。
    朱棣聽到這話,沉默了下來,心裏頭五味陳雜。
    雖然並未親眼見到,但從李景隆的神態眼神中,他完全能猜測到,朱英操練出來的軍隊,絕對是非常的強悍。
    李景隆可不是沒見過世麵,自身多次到湖廣、陝西、河南等地練軍。
    對於軍隊極為熟悉,且還立下了不少功勞。
    能夠讓其發出這般驚歎,可見被朱英操練過的軍隊,有多麽駭人。
    朱棣端起茶杯,眼神閃爍。
    這一切,到了明日,自然就知曉了。
    .......
    日落月明,京師萬家燈火。
    此時乾清宮中,朱元璋正和寧妃品茶交談。
    “咱大孫果真有補天濟世之材,利物濟人之德,這五廠開辦,不但可解內帑緊缺,便連國庫,都能有很大的幫助。”
    “最近宮中用度,咱已經連升三個等級,在這方麵,寧妃可得好好感謝大孫一番。”
    朱元璋笑嗬嗬的說道,在他對麵,寧妃的案台上,擺放著的正是朱英所辦廠宣傳的冊子。
    此時寧妃已經看完,眼中已是異彩連練,聽到朱元璋的話,不由說道:“雄英那孩子在商道上的成就,著實讓人歎為觀止。”
    “照妾身看來,這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買賣了,更多的涉及到我大明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