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冊封大典,大明閱兵,為大明賀!(求訂閱,求月票)
字數:12874 加入書籤
洪武二十五年,十月初一,大吉。
天未亮時,已經十多位官宦,捧著各類服飾,恭立在坤寧宮寢宮門外等候。
以秉筆太監郭忠為首,一行十多人安安靜靜的,如雕塑般,沒有半點聲響。
許久,房間裏傳來了一絲響動,耳尖的郭忠聽到,輕輕的走上去推開門,然後慢慢入了寢宮中。
此時,朱英已在床榻上醒來。
“殿下,吉時將至,還請洗漱更衣。”郭忠小聲的說道,生怕驚擾了麵前的殿下。
朱英輕輕點頭。
郭忠見此,微微側著身子,朝後麵擺擺手。
後方等候已久的宦官們,立即魚貫而入。
有宦官替換香爐,點燃最新熏香。
有官宦端來金盆,為太孫殿下漱口洗臉。
有宦官拿著木梳,小心翼翼給殿下梳頭。
一行十多人,各司其職,看似忙亂,實則井然有序,一道道流程,嫻熟無比。
香爐中,輕煙浮起,沁人心脾。
這是產自於崖州的崖香,香價百金,一片萬錢,為四香之首,宮廷貢品。
因為稀少,即便在皇室也不常用,唯有在祭祀等大典的時候才會使用。
且也隻有皇帝,儲君,才有資格使用。
在香氣升騰,朱英洗漱之際,手捧冕服的宦官們在靜立於香爐旁,讓太孫殿下的冕服能夠被香氣所侵染。
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故稱夏。
自洪武元年始,朱元璋整頓恢複中原之漢族服飾製度。
有明一朝,漢族服飾麵貌儀態端莊,氣度宏美,形製之繁雜,紋彩之斑斕,質料之多樣,裁製之精巧都超過了以往各代王朝。
為曆代服飾登峰造極之巔峰。
而朱英即將穿上的,便是在禮儀最高規格所用之冕服。
這是最為華美精貴之禮服。
有道是上天生民俾以司牧,是以聖賢相承,繼天立極撫臨億兆。
在冕服之上,還有冠,稱之為冕冠。
恭為天吏以治萬民,冕冠就是這種君權天授的象征。
朱英洗漱完後,由秉筆太監郭忠,小心翼翼的為朱英著冠。
冕冠的款式,也在朱英麵前展現。
它是在一個圓筒式的帽卷上麵,覆蓋一塊木製的冕板。
冕板前圓後方,象征天圓地方。
冕板上麵塗青黑色,下麵塗黃赤色,象征天玄地黃。
用五彩的絲繩把玉珠串起來,掛在冕板的前後,象征歲月流轉。
用絲棉做成球飾,垂掛在耳邊,提醒君王不能聽信讒言。
冕冠戴在頭上時要前低後高,象征對百姓的關懷。
朱英站立,雙手平放,有各宦官伺候更衣。
冕服由上衣和下裳組成,上為青黑,象征天,下為黃赤,象征地。
上下衣各有六種不同的紋樣,合稱十二章紋。
精美長袍,更顯氣度恢弘。
當穿戴完畢,朱英走出房門刹那,黑暗破曉,晨間微亮,恰有一道天光從天而降,籠罩在朱英身上。
冕服冕冠上的各類寶石,反射晨光。
這一刻,朱英渾身上下,似有光暈圍繞,如天神下凡,震駭心神。
周遭宮女宦官,包含郭忠在內,盡皆惶然,紛紛伏倒,頭額觸地,不敢起身。
.......
大明皇宮,謹身殿。
或許這還是第一次有如此熱鬧的景象。
其中皇子十八人,皇孫二十多人,公主十餘人。
五十多位皇子皇女皇孫,便就是朱英的所有叔叔,姑姑,弟弟,妹妹了。
站前排的,便是朱樉,朱棡,朱棣,朱橚,朱楨等藩王。
後麵便是按照長幼順序排列。
其實在本來的儲君冊封中,並沒有這個流程,是朱元璋臨時給加進去的。
這也是因為朱英十年流落在外,沒有皇宮生活記憶,對於自己的這些親人並不熟悉,所以朱元璋特地為他安排的認親環節。
雖說在朱元璋的心中,大孫才是最重要的,可其他的皇子皇孫們,也都是親生骨肉,朱元璋更想看到的是,
在皇宮這個大家庭中,朱英作為未來的家長,和家人們相親相愛,和和睦睦,共同治理大明天下。
朱棣站在前排,臉上平靜如常,看不出其他情緒。
旁邊的朱棡,一直在用眼神不斷的挑釁他,這讓朱棣有些煩躁。
本來就是死對頭的兩人,不管是在任何場合,但凡有機會,朱棡絕對是主動挑釁的那個。
朱棣感覺自己都要快忍不住,揮拳暴揍這個三哥一頓,隻是強忍怒火,慢慢平息了下來。
倒也不是他不敢,隻是朱棣明白,他若動手,二哥指定會幫忙。
一對二,雙拳難敵四手,他沒把握能打贏。
二哥三哥可不是省油的燈,這要是反而被胖揍一頓,在後麵小輩麵前,臉可就丟大發了。
再者今日這般日子,要是打起來,指定會被父皇狠狠的追著打。
皇子皇女的後排,皇孫中帶頭的,自然便是朱允炆,朱允熥,還有朱明月三人了。
作為太子朱標嫡係子女,三人的地位,即便是有些皇子公主都有所不及。
嫡係庶出,在皇宮中也是有很大的相差。
和朱允熥,朱明月的滿臉興奮不同,朱允炆的臉上,多少帶著幾分落寞,哪怕是已經釋然。
朱元璋製定了各項複雜的禮儀製度,甚至連百姓袖袍的長短都有要求。
然而最不遵守製度的,就是他本人了。
按照規矩,朱英目前為東宮太孫,路線當是從東宮春和宮出發,至謹身殿後左門而入。
因大孫自小住坤寧宮,所以就一直住坤寧宮了。
在這個方麵,哪怕是禦史言官,都不敢多嘴。
任誰都非常清楚,長孫殿下那是陛下的心頭肉,但凡有觸及的,可不會給你講什麽禮儀規矩,直接就給拖出去砍了。
要是被砍都不服,送你全族下去,整整齊齊,都省了吃席。
這般一來,路線便就改成了從坤寧宮至乾清宮,然後從謹身殿後門直入。
乾清宮正殿,朱元璋穿著和大孫的同款冕服,翹首以盼。
等了許久,這才終於看到大孫走來。
朱元璋看著在冕服的襯托下,越發氣度非凡的大孫,心中尤為欣慰歡喜,三步並做兩步走上前去,緊緊拉住大孫的手。
帶著一同朝謹身殿過去。
“兒臣拜見父皇!拜見太孫殿下!”
“拜見皇爺爺!拜見太孫殿下!”
當朱元璋牽著朱英的手出現在謹身殿眾多皇子公主皇孫麵前的時候,在場五十多人盡皆躬身行禮。
走到正殿的上方,朱元璋道了句平身,便就坐下,而後讓大孫說兩句。
朱英一眼望去,眾人麵孔近收眼底。
有熟悉的,有陌生的。
入宮這麽久,確實還有許多人沒有見過。
微微沉吟過後,朱英朗聲道:“能夠回到皇宮,在我之前的時日中,是從不知道,也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情。”
“在這裏,我要隆重的感謝一人,那便是我的四叔燕王。”
“那時候四處流落,靠著做買賣為生,恰好在北平,便是四叔看見我後,執意帶我來京師,否則現在的我,當還在西域呢。”
“謝謝你,四叔。”
朱英說到這裏,對著朱棣作揖感謝。
朱棣聞言,連忙作揖回禮。
聽到這些話,朱棣的心情變得十分的複雜。
現在的朱棣和曆史上靖難的朱棣可是完全不同。
初見朱英的時候,他是真以為就是侄兒,而後查了又發現不是。
本沒有太多的想法,又碰上大哥的死訊傳來,在道衍法師的慫恿下,就有了更多的想法,想要利用朱英。
可惜利用來利用去,結果朱英又變成真的了。
在來京師的路上,朱棣一直在心中問自己,若是當時發現朱英真是自己的親大侄子,那麽他會如何做?
左思右想,輾轉反側。
最後朱棣發現,即便是真的知道是大侄子,因為大哥的關係,大概還是會將朱英送回京師吧。
或許會受到道衍法師的阻攔,可對於大哥的情感,讓朱棣明白。
不管是動手殺死朱英,亦或是囚禁,這些他都做不到。
不殺會後悔,可若是殺了,那在內心中,更會愧疚一輩子。
小時候,是大哥朱標,一直在照顧他,是大哥朱標,讓父皇真正的接納了他。
也是大哥朱標,一直在維護他。
朱棣雖殘暴,可是對於父皇,對於大哥,在心中是真正的在乎。
動手去殺大哥的嫡長子,這樣的事情,朱棣怎麽可能做到。
當然,這其中還有個因素,就是朱棣覺得,即便是殺了大哥的嫡長子朱英,皇位也輪不到自己,反而是討厭的的皇侄朱允炆。
至少現在,朱英這裏還有一份情誼,皇位真給了朱允炆那小子,待父皇離去,怕是肯定要針對自己。
朱棣有些失神,上方的朱英,則在說些一些生活上的小事。
譬如剛到京師的平安茶樓,和老爺子的相識等等一些趣事,這讓下麵皇室子孫們,對於朱英的認識越發明顯,也有了一絲絲的親近感。
在講課,哦,不對。
在拉進親近感這方麵,這可是老本行了,朱英自然是嫻熟無比。
在結尾中,朱英說道:“我失了記憶,自小流浪,曾經最為渴望的就是親情,看著別人的叔叔,別人的姑姑,別人的弟弟妹妹其樂融融的時候。”
“那個時候的我,真的是羨慕無比。”
“進宮後,爺爺也時常教導我,宮中,就是一個大家庭,在這裏每一位,都是我的親人,我不再是孤身一人,而是有了眾多的家人。”
“我終於不再是孤身一人,有了弟弟,有了妹妹,更有對我諸多關心的叔叔們。”
“二叔,三叔,四叔,在我還沒有入宮的時候,就對我多番幫助,那在京師裏置辦的茶樓,至今還是四叔送給我的。”
說到這裏的時候,朱英語氣有些顫抖,再次對著朱樉,朱棡,朱棣深深作揖道:“謝謝。”
除了藩王,多數的皇室子孫都是久居深宮。
或許讀書多,但在見識和交流這塊,哪裏能與朱英比,更別這樣的話語了。
麵對這番真摯的情感流露,許多的皇子甚至眼角都流出了眼淚。
幾乎相同的氣質,還有那熟悉的感覺,讓他們想起來曾經一直嗬護,照顧他們的大哥。
年幼一點的,也是聽到朱英曾經的苦難,還有現如今作為太孫殿下的他,放下身段的話語,深深感動。
一時間,整個謹身殿中,所有的皇室子孫們,都對著朱英躬身回禮。
台上,朱元璋的眼睛有些濕潤了。
這不就是他一直所渴望見到的嗎。
曾經的朱標,在這一點上,最是得他歡心,現在的大孫,果然這方麵也是像他父親一般。
“好,好,好,咱的年歲已經大了,往後咱們老朱家,就是大孫當家了,能夠見到大孫這番愛護自己的家人,咱這心中,甚是欣慰。”
“但是。”
朱元璋語氣一頓,進而看向所有的皇子皇孫們,頗有些嚴厲的說道:“曾經你們的大哥,也是對你麽寵愛有加,可若是誰依仗著這份寵愛為非作歹,咱這眼睛裏,可是揉不得沙子。”
“大孫,你記好了,可不要因為心軟,就不給懲罰,像你二叔,三叔他們,一個個頑劣得很,若是再有犯事,給咱狠狠的打。”
台下的朱樉,朱棡在小輩們麵前如此遭父皇訓斥,感覺有些麵上無光。
尤其是朱樉,若是沒有朱英,怕是現在都被禁足在秦王府中。
朱棡似乎察覺到旁邊四弟的幸災樂禍,輕輕冷哼一聲。
隻是這冷哼,似乎被朱元璋捕捉到了,淩厲的目光瞬間籠罩在朱棡身上。
朱棡連忙作揖道:“請父皇放心,兒臣定會認真聽從長孫殿下的令旨,不敢造次。”
今天是大孫的大好日子,朱元璋也就不與其多作計較了,要是放在平時,怕是直接就拿著殺威棒,親手過去招呼了。
朱棡見父皇沒有多說,心中這才稍稍鬆了口氣,餘光望向旁邊的四弟,心裏頭極為不爽。
此時劉和小聲在朱元璋旁邊道:“陛下,吉時差不多了。”
朱元璋點點頭起身,帶著大孫向奉天殿過去。
後麵皇子皇孫們,則是緊緊跟隨。
奉天廣場之中,文武百官分兩側恭候。
現在說百官都有些不對了,朝官大概四百多人,但在今天這樣特殊的日子,所有帶品級的官員,哪怕是清水衙門,翰林院學子,國子監學子。
都是要在奉天廣場這裏見證太孫殿下的冊封儀式。
總數約莫將近五千人,當真是浩浩蕩蕩。
在這最前方,則是以寧妃為首的六宮嬪妃。
寧妃右側是呂氏,不過在寧妃左側的人,引起了六宮嬪妃,及文武百官的注視。
那是著霞帔玉帶的葉月清。
此刻的葉月清,完全沒有了平日裏那份從容,反而像受驚的小兔子一樣,有些惶恐不安。
她沒想到,早上醒來的時候,竟是有宮女宦官早就做好準備。
在穿戴上華麗的冠服後,更是被帶到了寧妃的左側。
這其中的意味,葉月清自然明白。
可這些,都是她在夢裏才有的事情呀,模糊的葉月清,都已經分不清夢境現實了。
直到晨光破曉,她才真正的意識到,這一切竟然是真的。
就在心頭小鹿亂撞的時候,寧妃拉住葉月清的手,笑道:“月清,不必過於拘束,往後的日子還長著呢,現在要盡快習慣才是。”
“或許有些唐突,不過這也是昨夜我跟陛下商議過,你一直都陪在雄英的旁邊,我相信雄英對你,也是很有感情的。”
看著寧妃慈祥的笑容,葉月清的心逐漸寧靜了下來,萬福道:“謝謝娘娘。”
寧妃輕輕的拍拍葉月清的手,眼神親近,就如同在看自己的孩子一般。
右側的呂氏見到這一幕,頓時明白這就是朱英身邊的那位女子了。
她沒想到的是,寧妃竟然會促使她成為太孫妃。
不過仔細一想也就明白了。
陛下年事已高,朱英而今不過十八的年紀,這往後的皇宮,當然就是朱英做主。
朱英的能力眾所周知,便是陛下第二都不為過,連陛下都會相讓幾分,性格自然極為強勢。
若是在這個時候,還安排一個娘家勢力頗大的女子為太孫妃,大明第二任的皇後,那麽後宮其他嬪妃的日子,怕不會太好過。
像是葉月清這般的,更加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同時也會得到陛下還有長孫殿下的讚同。
最主要的是,呂氏也聽說了,這名叫葉月清的女子,和長孫殿下之前一般,也是孤身一人,並沒有家人牽連。
這就少了很多矛盾,關係上也容易接洽。
想到這裏,呂氏也是麵帶微笑,表現出親昵的神態。
奉天門開,皇子皇孫們魚貫而出,分兩側站立。
片刻,朱元璋拉著朱英的手出現。
“陛下駕到,太孫殿下到!”
當太監有些尖細的聲音響起,所有皇子皇孫,後宮嬪妃,文武百官,學子學士,宮女宦官,宮廷禁衛,盡皆跪倒在地,山呼:“陛下萬歲,太孫殿下萬歲!”
在朱英的麵前,但凡看見的人,都是恭恭敬敬的跪在麵前。
這,便是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
這番場景,任誰見了都要心潮澎湃。
若不是在前世,朱英也是經曆過上萬人的大場麵,指不定還有些怯場。
朱元璋看到大孫從容麵對的模樣,非常滿意。
便朗聲道:“平身!”
“謝陛下!”
祭祖祭天,是昭告天地,從今天往後,這大明王朝未來的繼承人,就是朱英了。
祭天,是端門右邊的社稷垣。
祭天的流程很是繁瑣,共分九個儀程:迎神、奠玉帛、進組、初獻、亞獻、終獻、撤撰、送神、望瘞。
每進行一項儀程,在古典莊嚴的奏樂中,朱英都要隨著朱元璋,分別向正位、各配位、各從位行三跪九叩禮。
從迎神至送神要下跪七十多次、叩頭二百多下,曆時一個時辰之久。
相比之下,祭祖就要簡單許多了。
禱告過後,基本就上就差不多了,全程不到半個時辰。
這一切結束後,便就是大閱兵的環節了。
閱兵是在承天門前廣場舉行。
承天門前廣場連通的,便就是長安街了。
這裏屬於內城,之前在承天門前,是t形的封閉廣場,左右便是長安門。
不過在定下閱兵開始,朱英就和老爺子商量過,這樣影響了閱兵的陣容,在觀禮上也局限太多,便就對這裏進行拆除。
左右長安街由此成為了一條貫通的的大道。
這個廣場,被徹底的開放,甚至包括左右兩道的長安街,都進行了很大程度的擴寬。
本來五百米不到的長安街,現在已經有將近兩千米。
寬度也是有五十米寬。
從承天門上看去,一覽無遺。
承天門下,外五龍橋內,還有十餘米寬。
這裏就是給文武百官,外交使臣觀禮的地方。
而在廣場外側,便就是百姓所在了。
五城兵馬司,大明治安總司人員全部出動,扶持維持秩序。
皇室子孫和嬪妃們,自然就是在承天門的城牆上觀看了。
因為城牆高度的關係,朱元璋和朱英所在的位置,還特地搭建了臨時的地台,這樣更加方便觀看,也方便將士,百姓,看到皇帝和太孫的身影。
當朱元璋來到這裏,登上承天門上的地台,看向遠方時。
便是當了這麽多年的皇帝,也曾經率領過大軍作戰的朱元璋,見到遠方那一眼看不到頭的百姓,都顯得有些興奮。
大致是南京內外城,將近兩百萬的百姓們,都是瘋狂的擠來這裏。
太多了,真的太多了。
朱元璋甚至看到,就連屋頂上,都有不少人趴在上麵觀看。
當朱元璋和朱英的身影出現在承天門上的時候,哪怕是相隔了六十多米,依舊有眼尖的百姓看到了。
激動得大聲呼喊起來:“是陛下,是陛下,是陛下啊!!!”
這可比追星要瘋狂多了。
君權天授,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普通百姓的心中,大明之皇帝,那就是天,是神明,是萬物之主宰。
要知道,哪怕是個狀元郎遊街,無數的百姓都想去討點喜氣,何況是可以隨手欽點狀元的皇帝。
隨著呼喊聲傳開,整個人群頓時就沸騰了起來。
當幾十萬人瘋狂呐喊那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天穹本就稀散的白雲,被這驚天的氣息衝破,一片藍天澄淨。
這天地間,再沒有了其他聲音,唯有‘陛下萬歲’的咆哮呐喊充斥寰宇。
不僅僅是這幾十萬人,當聲音傳播開來的時候,整個南京城內外,兩百萬人,都被這瘋狂的呐喊聲所感染,跟著一起大聲呼喊起來。
在朱元璋看不到的地方,那是南京城的城門。
駐守在城門的將士,清晰的聽到京師城中的呐喊,熱血沸騰之下,單膝跪地,朝著皇宮方向同樣大喊起來。
此刻,便是在城門前排隊的百姓也停了下來,朝著皇宮方向跪拜,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