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找死可就別怪我了

字數:4275   加入書籤

A+A-




    轟轟轟轟!!!!!
    在朱英的號令下,五千火繩槍發出雷鳴般的大響,頓時煙霧繚繞,整個廣場的玄甲衛都被煙霧所遮掩。
    當然,為安全起見,這火繩槍裏並沒有裝火彈,也就是聽個響。
    隻是這響聲,讓承天門上的朱元璋發出興奮的哈哈大笑。
    朱棣,朱棡,朱樉等藩王,也是麵露興奮之色。
    這是第一次,火繩槍真正的出現在世人的麵前展示。
    雖然火銃的作戰,已經很是聞名,但對於百姓來說,一直都是處於聽說中,真正親眼見過的並不多。
    常規的火炮,還有各式火銃,都是作為輔助來用,對於戰場有很大的因素,但沒到絕對的地步。
    也從來沒有說,一整個衛所都裝備火銃。
    而這種新式火統,真正的顛覆了人們對於火銃的認知。
    “這,這是最新的火銃搶嗎,他們的威力似乎更加的強勁,而且更加的精簡,就是不知道實際威力到底如何。”
    皮兒馬黑麻,馬上就關注到了,和其他沒見過世麵的小國不同,皮兒馬黑麻對於火銃的認知程度很高。
    在撒馬爾罕那邊,火器的運用正在不斷的提高,也被所有的貴族開始重視。
    英法百年戰爭,當愛德華三世躊躇滿誌地準備對法蘭西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時,黑死病開始肆虐。
    著名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職位竟然因為黑死病而三次易主,最短者任職僅僅六天。
    在這種情況下,愛德華三世再也無力顧及同法蘭西的爭鬥,隻好於1360年,即元至正二十年,同法國簽訂《布勒丁尼和約》,宣布放棄對法蘭西王位的要求。
    大明建國前四年,西曆1364年,法蘭西查理五世上台。
    他征召大量雇傭步兵取代連戰連敗的騎士部隊,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
    戰爭是最好的催化劑,二十九年過去,現在的歐洲,黑火藥正在快速的發展,並運用到戰爭中去。
    這樣的變化,也帶動了中亞地區的局勢變化,帖木兒下,也出現了完全的炮兵部隊。
    也就是在這個時間點,歐洲英法戰爭的繼續,加上文藝複蘇的思想,開始進入大躍時代。
    反觀大明,並沒有出現太大的變化,雖有發展但極為緩慢。
    自始皇以來,中原王朝領先的世界的戰力,開始發生改變。
    僅僅不到百年時間,大明的火器已經開始落後於歐洲。
    百餘年後,大明火器的發展徹底落後,甚至需要進口佛朗機炮。
    而在這一刻槍聲響起,代表大明未來的發展,將會重新回到世界的巔峰。
    ......
    距離十月初一,已經過去了三天。
    然而在這三天的時間裏,對於大明將士的議論,從未有過停止。
    尤其是最後壓軸三千玄甲衛,更是讓許多人熱血彭拜。
    從而也讓許多漢子,有了一股加入大明軍隊的欲望。
    “大孫,咱已經很多年,從來沒有像現在這般開心過,這次的閱兵,好,非常好,展現了咱大明的氣勢,尤其是那些小國使臣。”
    “咱聽天界寺對的僧官傳信過來,他們呀,最近對咱大明可是崇拜得很,甚至有不少的使臣,想要直接入咱們大明戶籍。”
    “你說,這不是胡鬧吧,他們都是自己國家的代表,加入咱們大明,算是個什麽回事。”
    朱元璋裂開嘴,一邊笑著,一邊說道。
    在十月初一後,也是連著三天早朝給停了。
    這倒不是說朱元璋突然就變得懶散了,而是在閱兵後,朱元璋的喉嚨嘶啞得太過厲害,無法說話。
    作為大明皇帝,這樣的狀態去上朝,肯定是有失皇家尊嚴。
    尤其是在大閱兵的剛剛過去。
    於是朱元璋幹脆就趁著這個點,直接下達諭旨:與民同樂,停早朝三日。
    當然,早朝是不用上了,但也不存在放假,該幹的活,一個也少不了。
    沒有早朝,還有奏章嘛。
    有什麽問題,那就通過奏章來表達。
    “爺爺,那些小國使臣,都是被咱們大明的軍威給震懾了,所以才會如此。”
    “向他們展現一下咱們大明的厲害,這還是很有必要,免得一個個夜郎自大,不知天高地厚。”
    朱英笑著回道。
    其實這樣的對話,在昨日老爺子的嗓子恢複的差不多的時候,都已經被重複過很多次了。
    老爺子每次聊,都要把這件事翻出來說一說。
    朱英並沒有煩躁。
    因為他知道,這是老爺子對自己的驕傲。
    朱元璋說完後,再次喝了一口熱茶,太醫囑咐,唯有多喝熱茶,才能讓嗓子迅速恢複。
    放下茶杯,朱元璋繼續道:“大孫,有建事你還不知道,咱聽錦衣衛說,翰林院那邊正商量著對付你呢。”
    朱英聞言有些奇怪,不由問道:“翰林院?他們對付我幹嘛,我好像從未跟他們有多大的接觸,難道是因為李翰林的緣故?”
    這也是朱英能夠想到的地方,翰林院的李衛良,是之前給他送前宋典籍被朱英看上的人才。
    朱英發現李衛良的才華很高,最主要的是,在性格和原則上,都很有底線。
    這個人在明初沒什麽名氣,史書上也沒有記載。
    但才華是實實在在的。
    所以從那之後,朱英會給部分地方上的奏章,讓李衛良提出自己的意見。
    這大概是朱英和翰林院唯一的交集了。
    其實本來在科舉方麵,朱英也是要和翰林院的學士們一同指定另外的選取人才通道。
    隻是因為事情比較多,在這方麵,還一直沒有開始。
    所以聽到老爺子說,翰林院要對付自己,真就是一頭霧水。
    朱元璋笑嗬嗬解釋道:“那還不是因為大孫太過優秀了,錦衣衛的密報裏說呀,這些文人們,擔心武人的地位會被提高,所以想要死諫,從而讓咱對於將士們的待遇,進行限製。”
    “說什麽國雖大,好戰必亡。不知大孫如何看呀。”
    按照朱元璋原本的脾性,指不定就是血洗翰林院了。
    大不了將這一批學士們,全部換掉。
    這天下讀書人不多,可也不少,區區幾十人,即便是什麽文人領袖,也影響不了大局。
    朱元璋最懂這些所謂的讀書人了,真要死到臨頭,求饒比誰都快。
    不過這次想看看大孫如何解決。
    這大明的將來,終究需要大孫獨自前行。
    在這個時候,朱元璋也早就忘記了,自己和大孫初見的時候,也曾用這句話教導過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