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浮華(40)一更(俗世浮華(40)這一個冬...)

字數:7402   加入書籤

A+A-




    這一個冬天, 林雨桐其實並不忙。一般就是開著車,去基地和周圍的大棚裏轉轉看看,看看能不能發現一些問題。比如, 引進來的小西紅柿, 掛果是一串串。想賣的好,那當然是整串的采摘更好, 這樣下來的果子, 不僅是好看,保鮮的時間更久,還更節省人工, 對產量的提升也有好處。要是一個個的摘, 先摘熟的,但你怎麽能保證每次摘的時候不碰到沒熟的呢?碰掉了, 減產是必然的。一個個的小心摘,工作量大多了。一串串的摘,用剪子剪下來,這多省事的。
    可問題是, 果子能一起成熟嗎?難!哪怕是一串上的,都很難一起成熟。一般情況下, 這一串的上麵先紅,等>
    林雨桐去轉的時候,就發現農戶配的那個乙烯利藥劑, 弄個小小的小噴壺,看著有些果子串上麵發紅了, 那就給是外麵掛色了,太陽一照,第二天基本就紅了,然後第三天淩晨起來采摘,趕在天亮就被商販收購走了,裝車發往各地。
    可這樣的果子洗一洗,藥物殘留祛除的沒那麽幹淨不說,果子的口感也不好了。看著紅,可裏麵的瓤發硬,還酸。
    要隻是為了追求這個,還罷了。關鍵是有時候農戶為了趕價,整體的噴灑。比如最近這價錢好,按照規律過段時間價格怕是要降了,那怎麽辦?趕緊的,看長的大小夠了的,挨個噴一遍,立馬就紅了,然後趕著高價把果子賣了。
    這是有損長期利益的!口感不好,這就是品質不成。品質不好,市場上一旦出現好的,他們種的這些就被市場淘汰了。
    這不是人壞,故意的或是如何,這裏麵牽扯到利益。投資那麽大,很多人都是借債才弄的大棚,要是不能回本,一家人吃什麽。
    林雨桐把這種的現象歸結為技術支持不到位。
    發現這個,她就打算,看看能不能解決。四爺安全培訓了一周,得下基層了。第一站可能是鑽井隊,該給帶的東西得收拾齊全吧。她一邊念叨著,一邊拾掇東西,這一去估計沒個個把月是回不來的,“……安全第一,什麽事別逞能,見見實物就得了,如今有機會接觸各類的圖紙,差別也沒那麽大。”
    四爺:“……”咱倆涉及的領域從來不同,我從不製藥上發表意見,那是因為我知道,外行說的話,在行家眼裏嘛也不是。同理,看圖紙沒實物等同於沒用處!隻有把實物摸熟了,圖紙放在眼前,腦子裏才會有立體的東西。她叮囑的這些,對半聽就行。心裏這麽想著,嘴上卻從不反駁。
    記住啥了?
    “安全第一,實物遠遠的看看就得了。”
    對!
    桐桐滿意,四爺也表示滿意。一個擺手,一個拎著包上車,走人。
    把人送走了,她才上樓,中戶的廖大姐就開了門,“聽見你們下去了,是小金要下去實習了?”說著話,人去不出來,隻拎著個塑料袋遞過來,“給你點香蕉。”
    哎喲!這麽多呢,我一個人可吃不了。
    “別客氣,拿去研究所找同學一起吃也行!前頭那樓老方的兒子是做水果批發的,我批發了兩箱子,本來說給我娘家送去。誰知道我嫂子跟我哥體檢了,說是血糖都高,大夫不叫吃含糖量高的水果。你說我放著這麽些吃到猴年馬月去!家裏就我跟孩子倆,我們家那口子也是一月回來那麽兩三天。”
    不要都不行!林雨桐接了,鄰裏之間是這樣的。上次馬向南弄來的海鮮,她也給廖大姐了,還給對門夫妻,可那兩口子都忙,都在,還有廖大姐家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
    香蕉拎回家,那麽大兩大把呢,就是有點青。她順手扔了個蘋果去袋子裏,然後把袋子綁結實,這麽著過兩天就能吃了。
    拎著放邊上了,林雨桐的手頓住了。
    藥物能催熟,但是蘋果這樣的水果散發出來的味道也是含有乙烯類物質,也是在催熟。把蘋果放在未成熟水果裏,能催熟,這其實是一個類自然成熟的過程,裏外都能成熟。一般的生活裏,是不是也不能把蘋果和蔬菜一起混放,這麽混放的話,蔬菜更容易腐爛。
    如果能從植物中提取純自然的這種氣味性物質,在水果采摘裝箱之後,放一片這樣的東西進去,等水果運到地方了,也基本成熟了。吃的時候不影響口感,無藥物殘留,最大的保證果子的品質。
    想到這裏,她一刻都沒停,直接去找老師。
    肖寶怡一點都不驚訝她會有這樣的想法,“你想過,別人也想過,但為什麽沒成呢?因為實驗沒成功。之前有人做過這樣的研究,十多年的時間,得到的結果是那是一條走不通的路。”
    林雨桐搖頭,“現代實驗的那一套搞不出來,用純中藥製劑的法子呢?”
    什麽?
    “古人也一樣要滅蒼蠅滅蚊子的呀,他們拿什麽滅的?人家不滅蟲嗎?滅呀!以各種的藥材泡水,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若是對藥物以進行提取,作用會更明顯。要是對棉花這樣的作物,其實這是有用的。因為這樣的藥是屬於植物殘留,棉花經過各種工序,早把這些殘留清除了,接觸不到人身上。水果蔬菜類,這樣的藥物就要分階段了,比如在果樹開花和開花之前,這種藥物是可以使用的。掛果之後,在不能確保這類藥物殘留不能自然分解之前,理論上是不敢用了。”其實這種東西,理論上便是被誤食了,害處也是微乎其微。但那再是植物殘留,可到底是藥物。中藥也是藥呀,對吧!不能不考慮這個情況。
    但若是單一氣味無危害的催熟果子,她覺得能嚐試。
    這個……肖寶怡指導不了,“你這個方向……是農藥的方向呀!”她沉吟了一瞬,“這樣,你想弄,就先試著弄去!使用實驗室這個可以,但是多餘的經費我給不了你。好在中藥不貴,你先試試,看有門沒?要是有門,我再給你推薦個老師,叫他輔導看看。”行!別覺得我不務正業就行。
    這可把陸海洋看的眼熱,這都可以嗎?我研究生都讀第五年了,感覺找什麽方向都是折。一頭撞過去,死翹翹!兩人跑齊林家的大棚,大棚這邊隔出個單間來,平時齊林住裏麵。這種大棚晚上是要給‘蓋’被子的,那種特製的被子覆蓋在大棚上,用機械工具輔助,太陽出來了,能自動把被子卷起來。太陽下去了,被子又放下,如此,保溫效果就比較好。夜裏在大棚裏住,雖不說多暖和吧,但以現在這天氣,比住家裏舒服。不過是起風了之後,好家夥,這聲音聽著玄乎而已。
    林雨桐是要觀察使用乙烯利這樣的藥劑果子被催熟的整個過程,白天幾乎就耗在裏麵。
    幹著活,不妨礙林雨桐跟這倆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話。
    陸海洋就說他這幾年折騰的事,“第一次,我弄那個富砷西瓜。往北走,那塊的小山頭,雖然有不少細碎的小石子,但是人家在上麵種的西瓜是真好吃,特別甜。我去取樣,回來發現土樣特別,人家那西瓜就是好吃。我就尋思,這可是寶地呀,那這一片要是推廣種西瓜,哪怕產量不好,瓜的個頭不大,但口感好呀!結果呢?隻那個山頭能種,高處石頭風化成粉末,積攢了不知道多少年,才有了那麽點用處。可山下,不成!大塊的石頭,石頭便是含有這種物質,可不適合種植呀!但我還是覺得這個方向好……我折騰了三年,結果人家別的地方研究出富砷的肥料了!”
    三年時間,浪費了!可真的不死心呀,想換個方向吧,一直沒找到合適的。
    齊林坐在邊上,看著給風吹的一鼓一鼓的大棚,就道,“你們知道,我最想幹嘛嗎?”不等兩人說話,他就道,“我想在這裏種出糧食。”說著就笑,“種糧國家還給補貼,可饒是如此,還是沒人種糧食,因為不賣錢。我最初回來的時候,就不知天高地厚的說,想在戈壁裏種出糧食,村裏的人都笑我,說是那江南那平原上,多少地荒著沒人種,你卻折騰的跑到戈壁來種糧食來了,說這是吃飽了撐的。我跟他們講不通這個道理,好似也沒人能明白,這裏種出糧食的意義。大棚裏種菜種果子,沒有季節影響,不受地域影響……但我總覺得,這是空中的樓閣。要不是考慮到當地百姓的收入,這些項目在別的地方發展的會更好!像是大立體種植,一畝地能種出三畝地的量來……而今的這些,其實都不是戈壁的特色。可什麽樣的,才是大漠的特色呢?我又說不上來。感覺永遠都在做一個不切實際的夢。”
    林雨桐的手一頓,看他,“我也想在這裏種出糧食。”
    齊林一下子看過來,“能嗎?”
    林雨桐就道,“……古書上有記載,說是荒漠裏產過一種小麥,畝產隻有個五六十斤,麥穗極短,植株的高度也就一尺上下……那時候的產量五六十斤,而今,人工幹預的話,畝產能達到一百二十斤道一百五十斤差不多吧!在中原地區,小麥的產量一年在一千斤到一千二百斤,可是說若是提產了,這邊的畝產也隻是人家的十分之一。從產量上來算,就覺得費大勁種這玩意沒價值。可我覺得吧,有些東西,它有弊就有利,對吧?它產量不高,但耐旱、耐寒、耐鹽堿。耐了這些了,那就可以想象,它的顆粒一定不飽滿!如果是這樣,那就是說,他的出粉率就不高。肯定是早被淘汰的品種了!這些年,咱們一直在追求產量,把其他的東西都丟了。可這種品種不是沒優點的,這樣的生長環境裏長出來的小麥,出的麵粉是高筋粉和特高筋粉的可能比較大!明兒你們去超市看看,好的高筋麵粉,幾乎都是進口的,或者直接標明,他們用的是進口麥源。所以我就覺得,如果能找到種子,可以小規模的試種,看猜測對不對。如果是對的,那才能說下一步,怎麽在保證特質的情況下去優化。”
    對!這就是個猜測靠譜不靠譜,鬼知道?!隻有找到了且種出來才敢下定義呀。可幹這一行就是這樣的,許是找種子得一年,而後種出來又得一年,種了就直接種成了是運道,種不出來,還得再折騰。另外,還得對比看看,看在什麽樣的環境裏種出來的產量高,在哪種環境裏種出來的品質高。這又牽扯到植株矮這個收割問題,大的機械收割不了這種矮植株的麥子。小範圍試種得用鐮刀去割才行。
    林雨桐就那麽一說,她還準備著手呢。但那倆人眼睛亮了,“幹呀!怕什麽?”
    這倆二貨,她看陸海洋,“你研究生不打算畢業了?”
    陸海洋泄氣,找不到方向呀。
    齊林看他像是看白癡,“你找的方向太遠了,當然不成了!我告訴你個方向,你找戈壁原住民進行培植呀,這裏也不是沒有野菜,對吧?你找人工沒培植的,種出一片出來,別管價值大不大,做成了就行。”
    林雨桐就笑,這不知道這陸海洋家是個啥情況,真就這麽耗著。她看了一下時間,不早了。她給四爺打電話,結果無法接通。
    四爺也拿著手機,舉的高高的,可一格信號都沒有,偶爾閃過一格信號,轉眼又沒了。完了,無法通話。
    站在戈壁上,放眼望去,磕頭機一點一點的,都不停的點著頭,風卷著沙刮過臉,生疼生疼的。
    鑽井隊的隊長喊他:“……別在外麵杵著了,趕緊進來。”
    鑽井隊住的是野營房,就是那種往卡車上一放,就能拉走的鐵皮房子。鐵皮房子年久失修,鐵皮生鏽嚴重,一碰就往下掉鏽片,這個保溫性能真不成。但裏麵一般是按照賓館的樣子,四人間、雙人間、單人間,實習嘛,就是四人間住著,就不錯了。
    想過會艱苦,但真的出來了,才知道有多艱苦。
    跟他一起來實習的,是一b大的,這家夥是項目部的,叫衛國,瘦弱斯文,這會子癱在床上動彈不了了。今兒幹嘛了?就是組裝了個設備。
    第二天還得繼續,在外麵幹活的都是專業技能強的師傅,這些人幹活脾氣不好,尤其不愛用生手。那邊師傅喊著,“衛國,開口扳手,十四——”
    嘛玩意?
    衛國在工具堆裏翻騰,找不出來。四爺扒拉了一下,點了點標示性的地方,叫他跟梅花扳手做對比,而後點了一個特別小的字,在不起眼的位置,上麵又阿拉伯數字。這些工具的保養都是專業級別的,幹幹淨淨,沒有汙糟遮擋住那些字,注意看能分辨。
    衛濤利索的過去了,還少不了被師傅絮叨,“幹什麽呢?這麽慢!”
    四爺選了趁手的工具,去一邊了。跟柴油機房的師傅,修柴油機呢!這玩意要是壞了,鑽井隊就得停擺,而判斷柴油機的故障……四爺是真懂!聽就能聽出來哪裏大致有問題了,因此他今兒耗在這裏修柴油機了。
    比去安裝設備還是能輕鬆不少。在外麵幹活就是這樣,你要是有特長,那走哪大家都歡迎。反之,人家不自覺的就嫌棄你拖累。
    這邊四爺正給師傅遞工具呢,那邊衛濤又挨罵,“你倒是抓緊呀!這點力氣都沒有,這一錘子下去一個不好就要了劉師傅一隻手!”
    四爺看過去,就皺眉。這玩意其實需要一個帶著弧度的專業撬棍。而今他們是將兩種工具組合在用,考驗師傅們的技術,可同樣帶來了危險。其實這個很容易,有相關的參數,隻要製作一個匹配的工具就可以了!專業的工具能省去人力,還能減少危險。
    他把這事放在心上,人家吃飯的時候,他去瞧設備了。隊長又喊:“休息吧!要不然精力跟不上,一個走神都容易出事故。”
    四爺應著,在營地周圍轉了幾圈,這才回去。
    衛濤還問說,“幹嘛呢?老在外麵轉。”
    四爺手裏攥著的是石頭,給桐桐撿的。戈壁上的許多奇奇怪怪顏色各異的石頭,他給裝進礦泉水瓶子裏,這是要帶回去的。
    老師傅就笑,“看著好看,不是玉石。”
    玉石反倒是不稀罕了,桐桐見的玉石多了,不過自己撿的石頭,桐桐該是沒見過的吧。
    第二天送給養的車來了,正好是賣房給自家的張師傅。四爺把瓶子給張師傅,“幫我捎回去。”
    就這?交給吳桐?
    對!
    張師傅往駕駛座上一扔,“成!給你捎回去。”
    然後桐桐就收到半瓶子各種的石頭,還得麻煩張師傅的愛人給送來,林雨桐不好意思,給人家拿了一把子香蕉。回來就把瓶子裏的石頭倒出來,扒拉了一遍——這就是戈壁上隨處可見的石頭。
    泡到水裏洗了洗,也沒發現奇異之處。撈出來用紙巾擦幹,趴在桌上一個一個的數,數完了,大大小小的,總共三十個。
    “三十……”說著,就把桌上的小花瓶拉過來,準備放花瓶裏,結果抓了幾個要放的時候,突然反應過來了:
    530——我想你。
    30——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