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貶謫白起
字數:4160 加入書籤
長平長平!
就在眾臣疑懼之際,謁者出來傳令王命尉五大夫司馬靳為將軍,河東丞公大夫鄭安平為尉,統領大軍十萬,往討邯鄲!於是群疑皆釋原來殿內是在商議出兵邯鄲之事!武安君拒不應征的事,鹹陽城內盡人皆知,現在秦王正在為這件棘手的事尋找解決辦法,怪不得如此緊張,時間如此之長!
但武安君找不應征……生病了嘛!
出征邯鄲的將軍已經定下來了,這下應該散朝了吧!眾官員心裏都這麽想。然而並沒有,仍然不斷有人出來進去,似乎還有許多緊急的事情要辦。終於,衛尉回來了。
隨後,大殿內傳來秦王令武安君白起違逆王命,依律當族,以爵免。免武安君為士伍,遷陰密!
此令一出,群臣皆驚!武安君違逆王命?當族?免為士伍,遷陰密?耳朵沒聽錯吧?做夢吧?
武安君白起,大秦人心目中的不敗象征,中流砥柱,竟然違逆王命,竟然被免為士伍,發配陰密,這簡直是顛覆性的事件!雖然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陰密在什麽地方,但既然是流放,顯然不可能是什麽風水寶地,一定是窮山惡水!
於是眾人想起,秦王任命白起為將軍,而白起拒不就任的事原來拒不應征,其罪如此!眾人心裏又是一震。
又過了一會兒,新就任將軍的司馬靳持節出殿,後麵跟著一群劍士。眼尖的能夠發現,為首的劍士竟然是張祿門下的蓋聶!
隨後,謁者宣布散朝。
第二天上朝時,官員中開始傳言昨天司馬靳率劍士進入武安君府宣達王命,白起依然沒有出來接令,出來的還是白仲。隨行的謁者本來要強令白起出來,但使臣司馬靳沒有照辦,而是允許白仲代父接令。這又在群臣中引起極大爭議,一些人說,白起自恃功高,竟敢不接王命;一些人說,武安君病篤,司馬靳的處置合於人情!
還有知道內情的人說,在聽到司馬靳宣讀完教令後,白仲麵色蒼白,渾身無力,顫抖道“家父病篤,願暫居鹹陽,病愈乃行!”司馬靳照準。這同樣在群臣中引發爭議。
另有人悄悄通報說,由於武安君被免除爵位,他的家臣被剝奪,所有家臣立即恢複邑民身份,並被征發前往軍中。他的親營也被解除了與白起的關係,四千人被命令立即前往河東,充任河東郡刑徒的各級軍官!
這則消息實在令人咋舌,取消了親營,這意味著,白起已經不可能重新被任用,白起的軍事生涯到此結束了!
忐忑之中,早朝開始。有心人發現,過去位列武班前列的司馬靳沒有了蹤影,現在排在首位的是尉摎。
今天的早朝沒有發布任何命令,在討論了一些常規工作後就結束了。
真正緊張的工作是在退朝之後,張祿、尉摎、蒙驁坐在秦王兩側,旁邊是一群謁者。三人緊張地發布著一道道指令,謁者迅速記錄;記錄完成後,秦王接過,直接在上麵用朱筆寫上“準”字。謁者帶了簡牘下去,交由有司辦理。然後匆匆趕回,辦理下道文書。
關中風起雲湧,卻又波瀾不驚。
白起四千親營,隻用了幾天時間,就安頓完畢。他們並未如流言所說,都被發往河東參戰,而是量才錄用,充實到各級部門,以至各地方。
按照秦王頒下的教令,第一天,所有親營的人都被要求參與一場技能測試,凡測試通過的,即發往河東營中,按爵長一級任用。當天二千五百多人通過考核,被派往河東。於是便有了白起親營全都被發往河東的流言。
第二天,凡有大夫爵,複能書寫者,則被分派到各縣任尉、丞。這次有征兵任務的郡縣,被優先安排,讓他們盡快到任,以便能趕上作戰。這一下又走了近一千人。
還剩下幾百人,官大夫至公乘的官員,被舉薦至各部執事,連相府都安排了五名官大夫以上的親衛。其餘人員則分派到各丘裏任職。
主理此事的是司馬靳,協助辦理的是白起的幾名家臣,以及親營的幾位老公乘。為他們辦理具體事務的,則是芒未率領的一幫文書,和蓋聶領頭的一群劍士。
每天晚上,秦王都要親自召見這幾個人,詳細詢問事情的進展,對他們說,這些人跟隨武安君建功立業,都是秦國的功臣;武安君雖然有罪,但他們的功績不能被掩蓋,一定要把他們安排妥當。
取締武安君親營的過程異常順利,接到任命的人整頓好行裝後,立即上路,驛車、驛船川流不息。最終,連張祿也感歎不已,道“秦人禁私鬥,勤王事,乃有此也!”
秦王道“此皆商君之功也!卿言秦人皆知有太後、穰侯,不知有秦王,未得其實也!”
張祿慚愧道“臣大言無狀,無知淺薄,至今思之,猶羞愧矣!”
雖說遣散白起親營的任務隻持續了四五天,但司馬靳一直工作了十多天,直到所有發遣的親營人員都上道或就職,才返回國尉府,處理軍事。但在他遣散親營的十幾天裏,國尉的日常工作已經由尉摎承擔起來,秦王讓司馬靳把主要精力放在準備指揮邯鄲的戰鬥上。
十月,秦國的新年。在萬眾歡樂中,不祥的消息傳來,楚國和魏國已經開始集結軍隊,楚軍的集結地是睢陽,魏軍的集結地是黃河北岸。兩支軍隊估計各有十萬人!很明顯,這就是準備救援邯鄲的援軍。
秦王即命司馬靳前往河東建立幕府,各縣的刑徒將於十月十五後,即行集結。同時,派出使臣出使各諸侯國,聲稱“吾攻趙旦暮且下。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而這時,兩國的軍隊事實上已經集結完畢,開始向邯鄲前進!
由於魏國已經開始集結軍隊,秦王命令陶郡也開始征兵,準備討伐大梁!
一時,戰局緊張,一場決定諸侯命運的戰鬥即將來臨!
在魏軍向黃河北岸集結時,魏國上層的眼睛其實是盯著楚國的。楚國的集結地睢陽是故宋的都城,城高溝深,人口眾多。更為關鍵的是,它鄰近信陵君的封地信陵,幾乎朝發夕至。魏國誰也不敢保證,楚國不會把集結起來的部隊用於打擊魏國。所以,盡管魏軍很快就集結到位,但卻遲遲不動,隻等到睢陽的楚軍已經出發,對信陵不再構成威脅時,魏軍才磨磨蹭蹭地上了路。
平原君則於九月楚國秋收後秘密從楚國出發,九月底到達邯鄲。他向趙王報告了自己出使諸侯國的情況,說明楚、魏兩國已經答應出兵援趙,而韓國則同意派兵襲擊河內南陽和上黨。
平陽君向他介紹了這幾個月的作戰情況廉頗頻頻攻擊秦軍的甬道,雖然均被擊退,但也牽製了秦軍主力,不能全力攻擊邯鄲;邯鄲的城門時閉時開。不時有秦軍巡哨出現在邯鄲城下。邯鄲今年的收成是不可能了,不僅明年的饑荒不可避免,今年剩下的幾個月也很難挨過去邯鄲郊外已經被秦軍劫掠一空;城內的集市上,物價飛漲,即便如此,也很難購到糧食。秦軍頻頻於城外巡哨,出城樵采的百姓會被秦軍攻擊,他們的首級可以成為計功的指標,他們的屍體則成為秦軍的釜中之物。久而久之,樵采也不可能。
燕軍在上半年,曾屢屢出兵騷擾趙國邊界,奪回了幾座被趙軍占領的故地。為了穩住燕國,趙王主動遣使聯姻,連送了幾名趙王女和大批財物,才勉強讓燕國停止進入趙國境內。齊國雖然沒有大動作,但趙王也也送去了趙女示好。平原君抱怨說,他在出使的過程中,曾多方勸說齊國出兵援助趙國,哪怕出點糧食也好,但齊國就是不答應,堅稱齊軍決不出國境一步!趙王和平陽君皆歎息良久。齊國是惠王後的娘家,按理說是趙國的姻親,齊公子安平君田單還入趙擔任過趙相。兩國有如此親密的交往,大難來臨時,卻見死不救,實在令人心寒!去年,虞卿信心滿滿,說獻六城給齊國,齊國一定會協助趙國抵抗秦國,但最終失望而歸。三人一致譴責君王後婦人之見,齊國的衰敗必然到來!
盡管有兩國答應派兵,但大家都知道,這援兵是否得力,歸根結底還是取決於趙軍能否在戰場上頂住秦軍。如果趙軍不給力,說好的援軍也可能到不了!而邯鄲此時已經絕糧,堅持下去十分困難。
雖然邯鄲被圍,但趙王仍然堅持每天早朝,而每天早朝時,都有大臣建議殺掉子楚。隻不過有大臣反駁說,秦王到現在還沒有與趙王翻臉,所能依托的就是子楚。如果殺了子楚,秦軍沒有了顧忌,定會對邯鄲施加無情的打擊,那時邯鄲難保!兩邊相持不下,而趙王也不作決定。平陽君自然頻頻向子楚示好,希望能和平解決兩國的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