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任蒙驁
字數:4740 加入書籤
廷尉看出了王稽心中的掙紮,一顆心也沉到腳底,一股悲哀之情湧上心頭。雖然明知道不可能,但他內心多少還是希望王稽能夠慷慨陳詞,說明自己是清白的。然而……
廷尉也長時間沒有說話,維持著大帳內的沉寂,這種沉寂就像一種沉重的心理壓力,壓在王稽的心頭,讓他幾乎要崩潰。
終於,王稽開口了,道:“尉公容告。臣久在宮中,受王深恩,自思百死無以報也。今諸侯軍數十萬集於上黨,上黨秦軍才萬餘,眾寡不敵,人所共見。諸侯軍但克上黨,必入河東。河東為山河所阻,分而為二。南陽久在三晉,以商為生,民皆輕土,而不能戰;汾上,故韓地,入秦未久,秦法未及,但納供奉而已,設有變,彼必離心。惟安邑,粗行秦法,民心尚穩,可為河東根本。臣思欲保河東,必以安邑為先。然安邑地薄而人少,不耐久戰;戰端一開,臣之生死固不足惜,其奈河東何!臣遂與諸侯議,分汾上、南陽與諸侯,而保安邑。若能不戰而保安邑,則河東根本尚存,鹽池猶在,一旦氣力養足,王命一上將,足以克服全郡。若議不成,臣有死而已,不敢有辭!”王稽一口氣說完這些話,似乎放下了負擔,臉色平和下來。
廷尉道:“汝與諸侯議,何所通也?”
王稽道:“初時欲借汾上之力。然彼人心不穩,皆不向秦,臣恐為其所算,乃陰結濩澤。濩澤小邑,久服於韓。臣以秦令封之,令為所用。籍濩澤,遂通少上,得合陽之力,與上黨交通。乃得三晉之議。”
廷尉道:“秦於上黨有守,奈何不經上黨?”
王稽道:“深恐動上黨之心,而無對敵之誌。上黨雖隻萬餘眾,然依山阻險,猶可一戰。是以直通上黨。”
廷尉道:“其議何如?”
王稽道:“彼願留安邑不攻,然……”
廷尉道:“然則何也?”
王稽似下了決心,道:“然則河東不得相助上黨!”
廷尉道:“止,勿複言也!”叫來一人,將王稽引回其帳。
王稽走後,廷尉獨坐帳中,沉思良久,不覺火把漸熄,帳中一片黑暗。
次日,廷尉派人去端氏召回麃公和無傷。自己則親往蒙驁的帳中去見蒙驁。看守蒙驁的劍士進去通報,蒙驁迎至帳口。兩人入帳後,蒙驁請廷尉上坐,自己坐在下首。見隻有廷尉一人來訪,有些意外,道:“奈何尉公一人見造,不見他者?”
廷尉道:“事關機要,但得爾與吾耳!”
蒙驁道:“臣無有不可對人者,尉公其察之!”
廷尉道:“王命汝兼領上黨、河東兩郡,願聞汝之誌!”
蒙驁吃驚道:“臣自入安邑,即入營中,未及他往。尉公何此問也?”
廷尉道:“汝告河東守與諸侯通,王是以命臣親查之。王信汝,故以河東相托。惟有王稽案由,乃使汝入劍士營,以明其情。然王稽事小,河東事大。守寧因其小,而失其大者矣!”
蒙驁道:“臣在上黨,每思為河東屏障。長平既失,惟願據少水以阻敵。然臣兵少,惟可援,而不可恃也。”
廷尉道:“王命汝兼領二郡,是知上黨眾寡不敵,而以河東為助。上黨為河東屏障,戰上黨,所以保河東也。又以河東為本,上黨為末。今汝兼領二郡,當依其本末,細加謀劃,一以籌之。未可但限上黨一隅,不及其他。”
蒙驁道:“臣死罪,因小失大,辜負王命!非廷尉之言,吾幾自誤!”
廷尉道:“臣於河東事已了,不日歸鹹陽。稽即隨吾同歸鹹陽,河東之事,一付於汝,汝其勞之!”
蒙驁再拜道:“臣粉身碎骨,誓保河東!”
廷尉道:“少時汝與三公乘即往吾帳,了其餘事。”言訖起身,蒙驁直送至帳口乃歸。
廷尉回到自己的帳中,召來八名史、掾,命其將近日所得,按奏讞的格式,寫成公文。又將所得的物證、人證一一清點。忙碌之間,夕陽西沉。前往端氏的麃公和無傷隻帶了幾名騎兵,匆匆趕回,入帳相見。三人密議一時,乃召蒙驁及三公乘相見。
四人到後,廷尉讓他們在各自的供狀上畫押。四人初一閱覓,並無異議,即行畫押。麃公點起一百劍士,與廷尉、無傷一起,護衛四人同往安邑城內。
王稽離開後,安邑城內最高官員就是化名無為的芒未。現在,他在處理完每天的日常工作後,和一起工作的郎衛們在一處驛館中晚餐。——芒未和郎衛們都沒有帶家眷,所以在驛館中就餐是符合規定的。
然而,城門衛突然來報,說一隊劍士正在進城。芒未立即起身,與郎衛們一起離開,前往城主府迎候。就在他們匆匆趕到時,廷尉一行也到了。看到匆匆趕來的芒未一行,廷尉道:“彼亦有所為也。”
芒未將一行人迎入府中。安邑原已荒廢,張祿任河東守時,在原來的基礎上,重新修建了安邑全城,現在城內的建築已經全都是秦國的風格:整齊、標準、布局嚴謹、規格嚴格遵循秦律。
進入城主府後,芒未將一眾人迎上大堂,一百劍士就在城主府前後內外警戒。王稽雖然也沒有將家眷帶來,卻在安邑招了臣妾十餘人,本來應該由他們來迎接客人,但廷尉下令將他們被全部聚集在後宅,由專人看管,不許離開,更不許靠近大堂。
芒未跟隨廷尉等一行上了台階,進入堂內。他一眼就發現,河東守王稽不在這群人內,而蒙驁和端氏的三公乘則一起進來,心裏暗暗吃了一驚。由於大堂內並無多餘的席位,芒未匆匆忙忙地想搬來更多的席子,讓這些人坐下。但廷尉製止了他,道:“可先宣王命!”
廷尉在台階中間站立,麃公立於東,其他人立於西,皆執手而立。俟各就各位,廷尉從懷中取出簡牘,交給麃公宣道:”教曰:署上黨守驁兼守河東事,河東守稽即歸鹹陽。驁即往安邑視事。驁其勞之!“
蒙驁出列,雙手接過簡牘,道:”臣謹應命,不敢稍懈!“
廷尉道:”臣使命已畢。蒙守何策,可於此定之。“蒙驁於是讓眾人一起上堂。
廷尉在上首居中,左右是蒙驁和麃公;無傷和無名是主,居左,三公乘是客居右。一行人就圍著屏風前的一張席坐下。蒙驁道:”願得河東形勢。“
芒未立即趕來,從堂邊的一處側室中取出一大卷圖冊,打開,鋪在地上。隨後,芒未即詳細地講解了河東所屬各鄉邑人民、田畝、錢糧等情。他雖然看著自己手中的冊簿,但明顯對這些細節十分熟悉,介紹得十分流暢。
等芒未介紹完畢,無傷則介紹了河東的地理形勢,以及自己的防禦布置,以翼城、曲沃層層防禦,其防禦的重心也仍然是左邑和安邑。
蒙驁問道:”安邑,固河東之根本也,然汾上亦其一臂。其守奈何?“
無傷道:”若能阻敵於翼城、曲沃之外,汾上自安。若二城失陷,則但保安邑而已,汾上恐難為也。“
蒙驁道:”若僅得河東之力,固難為也。今有上黨之兵,汾上亦當守之。“
芒未道:”汾上諸城,其本蓋平陽也。若保平陽不失,則汾上可保。“
廷尉道:”汾上入秦未久,秦律未行,民心未定,守之恐難。“
蒙驁道:”若但守安邑,敵全力攻之,守之非易。若以汾上為援,守之易也。願以守之,以為安邑外應。“
無傷道:”此臣計之拙也。既有令守平陽,臣當為之!“
蒙驁道:”端氏,據少水之中,為河東屏障,未可輕失也。臣當仍往端氏,為戰守之勢。不勝,乃退之於平陽。尉仍依原計,翼城、曲沃依次而守,固無大動也。“
無傷道:”守但高居安邑,端氏臣當守之,必不賁事!“
蒙驁道:”尉親至端氏,必勝臣遠矣。然上黨山川之勢,臣盡知之,而於河東猶未盡知,恐未盡地理之利,城防之固。尉久營河東,當勝驁多矣。以尉居翼城,而臣居端氏,可各盡其力。“
廷尉道:”未可。王命守驁居安邑,未便往端氏也。以吾淺見,麃公居端氏數日,已得其情。守以地勢相教,委之以戰守之道,必能成功。“
聽見廷尉這麽說,蒙驁覺得可能還是信不過自己,要將自己與上黨的部下區隔開來,以免後患,遂不再堅持,道:”尉公既以王命相勸,臣不敢違。麃公,王之近侍,焉得久居險地,而親臨陣!敢請歸鹹陽,臣自當與河東共也!“
麃公道:”臣已離劍士,見在麃,為一小吏。敢請守委以卑職,令建微功,則幸甚!“
廷尉道:”河東尉、丞皆任之,而上黨獨缺,雖有丞,而傷矣。臣敢薦麃公署上黨尉,與丞同居端氏。則上黨之事可無憂也。“
蒙驁不知是廷尉臨時起意,還是早已與秦王商量好的,不敢反駁,隻得道:”得尉公相薦,必無差也。願麃公勿辭!“
麃公道:”但得一小吏足矣,何敢望此!“並沒有推辭,這事就這麽先定下來。麃公暫以上黨尉守端氏,廷尉回鹹陽後向秦王舉薦,再正式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