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獨尊儒術還是推恩令

字數:6673   加入書籤

A+A-


                      真正的千古一帝,絕對不是隻有軍事上成就的莽夫。

    漢武帝,能夠被稱作是千古一帝,自有其優越性。

    哪怕一部分政策並不是那麽的利國利民。

    漢武帝建元元年,劉徹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術,也就是政治上的思想統一。

    【此前百家爭鳴,思想不統一,於行動上就會有所阻礙。孔孟提出的以‘忠君’為核心的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糅合成為了‘新儒家’,於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思想延續到後世兩千多年。】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是口頭說說而已的。

    由董仲舒負責,大力推行儒學教育,設置官學、太學,培養作為後備官僚,重用儒生。

    同時,他進行官製改革,增加監察官職,且要求地方官員每年推薦人才,增加人才上升空間,即舉孝廉。

    不僅如此,他對違反律法的皇親國戚也不姑息,下令處死,堅決維護漢法的法製。

    於外交上,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聯絡烏孫、大宛、康居、大月氏等國,求得奇珍異寶無數,後又開辟海上的|絲綢之路,大大促進了貿易流通。

    將國內不值錢的東西運往其他地方,然後賺取珍貴的財寶,不論是大秦臣子還是平民,皆目露寶光,恨不得自己來走這個絲綢之路。

    “嘖嘖嘖,漢武帝果真雄才偉略,為中華之富強而奮鬥!”淳於越更是連聲讚歎。

    沒有直說,但是在場的也沒幾個一根筋的大老粗,誰不知道他是在暗示嬴政學習劉徹。

    學習什麽?

    學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哪怕是與法家一部分思想融合的新儒家,但是隻要儒家能夠稱尊,就足夠了!

    畢竟這一代的儒家,可是備受諸子百家排擠,他淳於越已經是當代儒家官職身份最高的人了。

    嬴政冷冷地瞟了他一眼,嚇得他一個哆嗦。

    “嗤!”

    “稟陛下,臣以為絲綢之路可行,隻是人選不好確定,恐怕有失……”李斯完美忽視了儒家意願,抬手舉向嬴政提議道。

    “人選這不是有現成的?”

    “現成的?”李斯疑惑,沿著嬴政的目光看過去。

    ——淳於越。

    “我?”淳於越指著自己,滿臉驚嚇,“臣不行的啊陛下!”

    不是在說獨尊儒術的事情嗎?怎麽突然跑題了?!淳於越一臉懵逼,二臉驚嚇,給他嚇得猛搖頭。

    周邊的臣子們不動聲色地遠離他。

    “西域……西域人茹毛飲血,不可相交,這……怎麽能讓臣去走絲綢之路。”

    別人不懂他可是懂的,第一位走絲綢之路雖然意味著可名留千史,但也意味著極大的危險,一不小心遇到了個攻擊性強的國家,就是身首異處!

    更何況這一走,就不知道要走多少年!

    張騫年輕時出使西域,回來是鬢邊皆白,他若是去了,更是難說,一旦他多年不在大秦,儒家由誰來管製?誰來發揚?

    等他回來,這大秦都要變天了!

    他是一萬個不願意!

    隻是,他願不願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嬴政怎麽想。

    本來吧,嬴政就是開個玩笑。

    後來卻越想越覺得可行。

    你不是非要分封嗎?

    你不是非要同法家爭嗎?

    我讓你走了,看你怎麽辦!

    今天,你是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

    “淳於仆射不願意為大秦貢獻?”

    “不不不是,臣……”

    “不是就好,事情就這麽決定了!”嬴政拍板同意。

    隨後,像是想起了什麽,又問道,“頓弱,你一起嗎?”

    顯然,單獨一個淳於越嬴政是不放心的。

    明白這點,淳於越臉色漲紅,手臂上的肌肉上下鼓動,筋脈虯曲,卻不敢不聽。

    “……必不負陛下所托!”頓弱依言,眼裏閃著些光彩。

    還以為統一後他就不再受重用了,如今給了這個差事,那可太美了!

    值得提的是,身為秦臣,頓弱確實有才,但是同李斯、王翦那樣的有很大差距,偏偏有一點勝過他倆,那就是——

    做間諜!

    統一前,頓弱遊說六國,使各諸侯國內亂外患不斷,搞了不少小動作。

    當嬴政喊他的時候,他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麽了。

    讓一個擅長間諜活動的去外交?

    哈哈哈哈,烏孫、大宛、康居、大月氏……你們頓弱爺爺來了!

    頓弱心中歡喜,李斯見此心中一動,陛下這是要將劉徹做的事情都搶過來,還要勝過劉徹啊!

    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的陛下麵對天道都讚賞的劉徹,心中攀比心可是一點不少。

    抓住這些,李斯覺得自己能夠做到讓嬴政不再計較‘矯詔’一事。

    王翦附和地笑笑,‘我和我兒已封侯,該教訓教訓那臭小子,拿個當之無愧的徹侯回來,才不墮我王氏一族的威名!’

    顯然,老狐狸王翦並不滿意孫子王離在視頻中的表現,接下來,這位退休的老人將要好好操|練王離。

    。。。。。。。

    “諸位愛卿,我欲削藩,你們有何計策?”漢宮之中,劉徹詢問下方的幾位獨臣、重臣。

    之所以說下麵的都是獨臣,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都出生貧寒,跟貴族和諸侯王們沒有太多牽扯。

    “文帝時,晁錯欲削藩,采用的是減少諸侯王封地一策,然,諸侯王反應甚大,劉濞更是自立為‘東帝’,可見削藩不可直接損傷諸侯王的利益,否則易遭反彈。”東方朔率先提出建議,但當劉徹進一步詢問時,他搖了搖頭。

    削藩符合皇帝的利益,卻不符合諸侯王的利益,提出政策的人必定會遭受反噬,即便東方朔知道,也不能說,否則他就是下一個被處死的晁錯。

    一邊的主父偃卻不含糊“臣有一計。”

    “愛卿請講。”

    “我曾多次研究賈生的《治安策》,得一計。陛下或可下令,諸侯王死後,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子弟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封侯管治。”

    “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如此一來,各諸侯王必心中歡喜,也能將各諸侯勢力分散削弱,數代之後,各諸侯勢力不會再對朝廷產生任何威脅。”

    “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劉徹念念有詞,眼睛愈發明亮。

    “好!愛卿的計策甚好!”

    “甚好!”不僅劉徹覺得好,嬴政也覺得很好!

    “主父偃才智過人,可擔大任!”

    見到好的嬴政都巴不得是自己的,像這位主父偃,嬴政更是看到了另一個李斯一樣。

    還有東方朔。嬴政看了眼東方朔,雖然他沒有提出推恩令,但看起來遊刃有餘的樣子,一看就是能人才子,嬴政也不想放過。

    “可惜,這些人還有幾十年才能出生。”嬴政不禁感到遺憾。

    推恩令……

    大臣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渾身發寒。

    若是分封諸侯王後再推出推恩令,那他們的孩子豈不是都要拚個你死我活?

    殺人誅心!實在是殺人誅心!

    太狠了!

    如此一來,倒不如隻封侯,不封王。

    眼看嬴政支持郡縣,不讚成分封,即使他們拚命阻止也不能,如今又有了推恩令。

    若嬴政分封諸侯,在執行推恩令,那效果……不就還跟郡縣差不了多少?

    一些人斟酌了下,心想沒必要,真沒必要。

    別說嬴政不是好拿捏的,更不需要諸侯為他管轄各地,就是後果,也不盡人意。

    因而,這些大臣們心中都開始偏向了嬴政。

    反正最後利益都會虧損,倒不如在嬴政麵前賣個好。他們想。

    ‘完了……’淳於越跌倒在地,掃視一圈那些曾經支持他的人。

    他知道,這下徹底完了。

    為何要支持分封製?

    遵照周禮其實就是屁話!

    他有些迂腐,但也知道很多事情並不一定要遵循古製,而是為了長盛不衰。

    家族、學派的長盛不衰。

    淳於家和儒家要想昌盛,討好皇帝是必須的,始皇帝沒了還有扶蘇,扶蘇之後還有許多皇帝,而為了兼顧家族和儒家,最好的辦法就是——

    如果下一任皇帝不支持儒家、不寵信淳於家,他們家族可‘自擇明主’,扶持明主,重新獲得恩寵,如此一來,代代昌盛。

    更有甚者,他若能封得諸侯,數十年後子孫自然可取嬴姓趙氏而代之!

    咳咳,以上都是隱藏在心底的小心思。

    總而言之,為了後代繁榮,推行分封製對大家更有好處。

    然而,遇上一個獨斷的皇帝嬴政就算了,還讓他知道了推恩令?

    那還玩個屁啊!

    推不推都一樣!

    此時此刻,半仰躺在地上,淳於越有種堪破生死的滄桑感。

    【推恩令的退出,加強了皇權,使得國力整整上漲了不止一個層次,促進國家統一。】

    飄來一句話,再次補刀,狠狠打擊了淳於越,這大漢子聽了,竟然暈倒了!

    “將淳於仆射帶下去,勿惹惱了天道。”

    “是。”

    。